王欣
摘 要: 為增進盲校視障學生對普校學生課余生活的了解,指導視障學生拓展知識與經驗,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特開展此項活動。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校視障學生課余生活狀況不容樂觀,有必要在學校開設相關指導課程,增加相關設備設施,同時呼吁家庭、社會共同關心和支持,以改善視障學生課余生活的不良狀況。
關鍵詞: 視障學生 課余生活 調查報告
一、研究目的
我校絕大多數(shù)視障學生認為自己的課余生活單調、乏味、不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同時,我們非常渴望了解普校學生課余生活的內容。為了增進對普校學生課余生活的了解,指導視障學生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同時為學校管理者提供一個全面了解視障學生生活的途徑,提出本課題。
二、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選取盲校義務教育3—9年級的視障學生中的30名視障學生和十三中初二八班、兵團二中初二八班、兵團二中附小五年級二班、十五校五年級四班四所學校共計100名普校學生。
三、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比較分析法,為了使我們的調查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研究目的,也為了使它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出中小學生課余生活的各個方面,使我們可以從中得出一個較為客觀的結論,我們對問卷上所涉及的問題進行認真研究、討論。從大家的眾多建議中選取比較好的想法,制作完成了中小學生課余生活調查表。
四、調查結果分析
(一)在對小學生的問卷調查中,參與調查的人數(shù),校內17人,校外為127人,調查內容主要分為:家務勞動、課外閱讀、休閑娛樂等幾方面。我們針對幾項主要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
1.在對小學生“是否做家務”的這項調查中,我校有24%的小學生選擇不做家務,普校只有2%的學生選擇不做家務,產生差距的原因是:(1)我校學生因為有視覺障礙,大多數(shù)家長不讓視障學生參與家務勞動。(2)視障學生從小沒有養(yǎng)成參與勞動的意識。也從側面反映出視障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服務意識、動手能力差。這很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2.對小學生“可自由支配時間”的調查中,我校有41%的小學生選擇了2小時以上,而這個比例在普校只占20%。這說明:我校學生由于沒有沉重的課業(yè)負擔、其家庭也沒有讓孩子參加各種課外輔導班的經濟能力,因此,我校視障學生相對有充足的課余時間。反之,普校的大部分學生對自己所能支配的時間不滿意,而事實也證明他們的課余時間相對較少,在調查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學生對于課余時間的期望已不再是純粹地增加時間,而更看重如何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好可支配的時間。
3.在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讀物來源”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自己購買書籍在普校占94%,而我校僅占12%。分析原因,可能是我校大多數(shù)視障學生來自南北疆的邊遠地區(qū),家庭較為貧困,而盲文書籍又相對較貴,且運輸不便宜(目前,只能通過郵購方式從北京等地購買)。所以,有47%的視障學生是通過向學生借閱的方式滿足求知欲,而普校的這一比例僅占3%。
(二)在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中,參與調查的人數(shù),校內為13人、校外為133人,我們也針對幾項主要數(shù)據(jù)進行了對比分析。
1.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我校有14%的中學生覺得課余時間無聊,不知道怎么打發(fā)時間,而普校這一比例只有6%。我想,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現(xiàn)代社會的競爭異常激烈,普校學生面臨更大升學壓力,大部分學生的課余時間也幾乎都用在了學習上。而我校的中學生雖然沒有升學上的巨大壓力,但是受到視覺、環(huán)境等方面限制,即使有足夠的課余時間,也不能充分利用。其實,現(xiàn)代社會的學習應該是廣義的,不僅是坐在課堂上聽老師長篇大論,而且可以在玩中學,在同伴交流中學,在社會生活中學。
2.在對中學生“課余生活時間喜歡看哪種類型的書”進行調查時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普校學生偏愛閱讀文學作品,像武打小說、言情小說之類在他們中很有市場。而對科技、政治、歷史、理化等方面的讀物不感興趣。中學生應該全面發(fā)展,對各種類型的知識都應該學習,不斷拓展與開闊自己的視野。而不能僅僅滿足于自己的興趣,為娛樂而讀書。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我校只有7%的同學選擇看趣味性的書籍,而普校這一比列高達66%。這說明學生由于視覺障礙,觀察力受到影響,接觸的新鮮事物少,知識面也過于狹窄,因此對某些趣味性的讀物不感興趣。所以,視障學生更應該走出書本,面向生活,培養(yǎng)自己多方面的興趣。
3.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是普校學生還是盲校學生在課余時間都比較喜歡欣賞音樂,大多數(shù)學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流行音樂。我想,這大概與改革開放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中學生看來,流行音樂時尚、前沿,似乎更合乎時代發(fā)展潮流,而且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鮮明的個性,曲調也朗朗上口。其實,古典音樂才是我們民族的音樂之魂,它有強烈而豐富的時代背景,有反映勞動人民勞動時的歡樂心情,有的反映社會的動蕩不安。它還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我們的情操,豐富我們的情感。如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古箏《高山流水》、二胡《二泉映月》等。我們建議同學們多聽聽這類音樂,提高自己的音樂鑒賞力及藝術修養(yǎng)。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本次調查活動廣泛征求了同學們的意見,就課余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從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也得到許多啟示。
1.無論普校學生還是盲校學生,課余生活都缺乏必要的正確引導,普校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課余時間相對較少,而盲校視障學生課余時間相對較多,但生活單調、乏味。
2.我們也發(fā)現(xiàn),當今社會適合中小學生活動,娛樂的場所不多。健身俱樂部等體育休閑場所收費過高,學生負擔不起,即使是電影院,學生也反映票價不合理,有部分學生流連網(wǎng)吧,浪費了大好時光。
3.我校視障學生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和家長觀念的落后,綜合能力普遍較差,表現(xiàn)為:知識面較窄,語言表達能力差,動手實踐能力更差,這不利于我們走向社會。希望學校和家庭攜起手來,為視障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鋪平道路。
(二)建議。
1.學校應有意識地加強對視障學生課余生活的指導。建議在定向行走課、生活課等相關課程中增加對視障學生正確參與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應特別注意對活動方法、自我保護技能等方面進行指導。
2.根據(jù)我校寄宿制的特點,采取相適應的方法,豐富視障學生的課余時間及節(jié)假日活動內容,有效防止事故發(fā)生及預防視障學生的早戀傾向。
3.增加學?;顒訄鏊脑O備建設,在原有活動設施的基礎上,增加品種和數(shù)量,引進一些適合視障學生特點的、安全實用的設備設施,創(chuàng)造更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校園環(huán)境。
4.開辦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必要的學習培訓,引導家長重視保障學生的課余生活,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重視保障學生特長的培養(yǎng)。
六、收獲體會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全社會越來越重視對人才的培養(yǎng),中小學生課余生活越來越受人們關注,我們調查研究中小學生課余生活的目的是想更好地了解與我們同齡的普校學生課余時間是怎樣度過和利用的,從中積累一些經驗。與此同時,這一活動本身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其意義在于能更好地鍛煉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與團結協(xié)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沈家英,陳云英,彭霞光.視覺障礙兒童的心理與教育[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2]錢志亮.視力殘疾兒童心理與教育[M].遼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翟海珍.視覺障礙兒童教學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