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飛
摘 要: 傳統(tǒng)的枯燥乏味的歷史教學方式已經(jīng)滿足不了當下的教學需求,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融入歷史故事,不僅增強了歷史課堂的豐富性,而且顯著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大大提高了歷史教學效率。
關鍵詞: 歷史故事 初中歷史教學 教學應用
歷史是初中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通過歷史教學讓現(xiàn)代學生了解歷史,銘記歷史,從歷史中吸取經(jīng)驗,不斷推動現(xiàn)代文明的進步與發(fā)展。然而,初中歷史教師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課堂主要以灌輸歷史理論知識為主,學生只能被動地全盤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根本沒有主動進行思考。因此,教師應該及時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歷史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相關歷史故事,既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歷史課堂參與度,又加深學生對歷史的了解,顯著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一、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現(xiàn)實價值
1.講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年齡、心理特征。
針對初中生的特性,枯燥乏味的歷史理論知識的傳授完全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利用講故事的形式,充分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促使學生保持高度積極性,全程參與歷史課堂教學。通過歷史故事,學生了解到詳細的事件過程,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解,為課堂教學增添趣味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由于初中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在這一時期,對于故事的記憶力較強。相對于抽象的理論講解,通過講故事的形式給學生傳授歷史更能夠加深學生記憶,便于學生對歷史的了解,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認識。
2.歷史故事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清晰。
講故事的特點就是生動形象地描述歷史上的一些細節(jié),完整敘述了事件的整個過程,將歷史場景重新還原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對于歷史中一些比較難記憶的時間、地點,歷史故事能夠很好地轉換為故事中的細節(jié),便于學生記憶。而對于一些抽象概念,通過歷史故事的講解也變得具體化,加深了學生印象,大大提高了初中歷史教學效率。
3.講故事是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較為頻繁的教學方法。
我國歷史悠久,許多歷史事件都是以故事形式保存下來的。故事能夠詳細還原出歷史的原貌,傳承給后人。同時,故事這種口頭傳播的形式,傳播速度之快,促使歷史成為人人皆知的事情。通過歷史故事的講解,人們不僅能了解歷史,而且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不斷總結。初中歷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歷史,不忘歷史,從歷史中吸取經(jīng)驗。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就穿插一些歷史故事,是教師普遍運用的一種教學手段。
二、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1.導入新課時,引用歷史故事。
大部分歷史教師在授課時側重于傳授理論性較強的內(nèi)容,然而,初中生對于這種教學內(nèi)容完全沒有興趣,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課堂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引用一些相關的歷史故事,充分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吸引學生的上課注意力,不斷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順利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例如,教師在講授《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一課時,可以先給學生講述:“大家知道為什么在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54門禮炮齊鳴28響嗎?”學生肯定不清楚,這時成功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順利將學生帶入歷史教學中,接下來詳細地給學生講解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利用構思巧妙導入的方法,自然地將教學內(nèi)容過渡到該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上,順利完成對新課的有效導入。同時,教師在導入時,切忌故事時間過長,不能占用太多課堂時間,確保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梢姸绦【凡⑶页錆M趣味性的故事導入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實現(xiàn)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2.教學過程中插入歷史故事。
成功的課前導入往往只能維持學生短暫的課堂注意力,一節(jié)課整整四十分鐘,要想讓學生一直保持高度集中顯然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shù)卮┎逡恍v史故事,改變死氣沉沉的學習氛圍,活躍課堂氣氛,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課堂注意力。比如,在講解《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主要給學生描述當時閉關鎖國的程度,引導學生認識導致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具體原因。如果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只是抽象地用理論性的語言描述,則學生根本不能理解當時清朝在各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教師可以跟學生分享一些當時經(jīng)典的小故事。1842年,中英已經(jīng)開戰(zhàn)兩年之久,道光帝竟然提出一些荒唐可笑的問題:“英吉利到回疆有無旱路可通?”“究竟該國地方周圍幾許?”“與俄羅斯是否接壤?”從這幾個問題中,學生能夠具體想象到當時清朝封閉到何種程度,引導學生清楚了解到導致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多種因素,幫助學生樹立“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識,從而推動學生不斷進步與發(fā)展。
3.課堂結束前設置歷史故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形成虎頭蛇尾的教學模式,良好的開頭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視課堂結尾。潦草敷衍的結尾嚴重影響教學效果,不利于加深學生印象。因此,教師在課堂結尾時也可以適當運用歷史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對整節(jié)課留下深刻印象。例如,講“商鞅變法”時,商鞅最后的結局在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被處以“車裂之刑”,并沒有提到商鞅變法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為了啟發(fā)學生思考,教師可以在課堂臨近結束前給學生講《史記·商君列傳》中的故事,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商鞅受到貴族誣陷,不得不逃亡到邊關,正打算住客棧,但是客棧的人說:“按照商君的法令,留宿沒有通行證的人要判罪?!弊詈?,商鞅只得逃亡到魏國。通過這一則小故事,從側面引導學生了解到當時變法已經(jīng)深入人心,被廣泛推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歷史的了解。
三、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融入歷史故事至關重要,不僅有效增強了歷史課堂的趣味性,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guī)椭鷮W生加深了對歷史的理解,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參考文獻:
[1]孫洪艷.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5(32).
[2]李小玲.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應用[J].現(xiàn)代交際,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