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輝
【摘要】調查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總體積極向上、政治認同度高、對未來充滿信心,但也存在著功利化、多元化、模糊化甚至去政治化等問題。鑒于此,必須加強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建設,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指導地位,并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讓大學生的政治信仰“落地生根”。
【關鍵詞】大學生 政治信仰 意識形態(tài)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社會主義信仰深入人心,但隨著經濟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政治信仰偏離了有序軌道,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加強和改進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培育大學生政治信仰,具有重要意義。
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的現(xiàn)狀調查
為全面了解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現(xiàn)狀,本課題組在四川省6所高校通過訪談、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進行了調研。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018份,回收980份,有效問卷926份,有效回收率94.48%。
政治信仰的正向性表現(xiàn)。政治信仰正向性是指其內在因素及運動方向,符合社會或政府既定目標,能夠促進整體社會進步的發(fā)展趨勢①??傮w上看,大學生政治信仰的正向性表現(xiàn)為:積極向上、政治認同度高、對未來充滿信心。
在問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看法”時,表示“非常認同”和“比較認同”的有84.5%。對于中國未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能否實現(xiàn)”的回答,表示“很有信心”與“較有信心”的占89.3%。超過90.6%的大學生對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績表示高度認可。關于“對改革開放的看法”的回答,92.8%的學生認為“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對于黨和政府的執(zhí)政能力的相關評價,覺得“非常滿意”、“滿意”的占81.9%。在涉及對我國基本國策、基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看法時,均有超過80%的人持“非常贊同”和“贊同”觀點,其中72.3%的人認為這些制度基本適合中國國情,但要隨時代發(fā)展不斷改善。
政治信仰的負向性表現(xiàn)。政治信仰的負向性是相對于正向性而言的,當前大學生政治信仰的負向性主要表現(xiàn)為:功利化、多元化、模糊化、甚至出現(xiàn)了“去政治化”的趨勢。
功利化。在入黨動機問題上,有41.2%的學生選擇了“有利于就業(yè)”。在回答“未來個人發(fā)展的展望”時,有59%的人選擇高薪、高回報的職業(yè),23%的人選擇了自己的興趣所在的職業(yè),僅18%的學生選擇結合興趣回報社會的職業(yè)。在涉及“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要性”的問題上,發(fā)現(xiàn)了一些大學生在認識上的誤區(qū),僅23.7%的大學生認為“很有必要”,有15.4%的學生認為“沒有意義,沒有用”,38.3%的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過時了”,6.5%的學生認為“共產主義不可能實現(xiàn)”。在實際訪談中,課題組了解到,一些學生請假或逃課時較傾向于選擇“思想政治理論”等公共課。在回答關于“參加學校的各種德育實踐活動的必要性”的問題,60%的人認為“很有必要”,15%的學生認為“走形式”,10%的學生選擇“沒必要,浪費時間”。
多元化。從調查看,有近25%的人信仰新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儒家、普世價值、憲政主義、宗教等。關于回答涉及到“對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解”時,有41.3%的大學生認為人民民主專政適合中國國情,17.5%的大學生選擇了“只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才是中國未來的出路”,還有6%的大學生選擇“無所謂,哪個都行”。對“當今世界政治模式”的認同度上,贊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的人占75.4%,認同美國模式的占19.4%,9.2%的學生認為應該學習以挪威和瑞典為代表的北歐民主社會模式;6%的人贊同新加坡的發(fā)展模式。
模糊化。在問到“你擁有何種信仰”時,11%的學生選擇“不知道”,顯得茫然。有10.5%的大學生既選擇了宗教信仰,又選擇了共產主義信仰。對“你熱愛你的祖國嗎,你為是中國人而驕傲嗎”這一問題,大部分學生持肯定回答,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對“你對中國的未來有信心嗎”這樣的問題,顯示出迷茫的情緒,認為“說不清楚”。在調查大學生對國家大政方針、國家政權組織結構、各部門職能等基本國情和體制的了解程度時,大概知道的占59.8%,很模糊與完全不了解的合計達22.72%??梢?,大學生對國家基本政治現(xiàn)狀和政治價值的判斷尚處于淺層次。
政治模糊化的趨勢還可能導致“去政治化”。在回答“你擁有何種信仰”時,有相當部分同學有信仰宗教的意向。對于政治參與,43.82%的大學生“有過體會,較少參與”,40.06%的人則“基本沒參與”,對于“政治理論學習活動”,20.27%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是“被組織”。
大學生政治信仰問題的歸因分析
社會主義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行,使我國社會出現(xiàn)了經濟成分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多樣化現(xiàn)象,這些都對大學生政治信仰帶來了影響。
市場化的消極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和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空前變化,而大學生作為最為活躍、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一個群體,在吸收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接觸到一些消極錯誤的思想。一些大學生深受“拜金主義、實用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認為政治信仰帶不來實際利益,可有可無。還有一些大學生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講究利益最大化,政治已經走下神壇,理想信念再無必要。
西方發(fā)達國家歷來重視通過非傳統(tǒng)方式輸出其政治主張和價值理念。美國中央情報局制定的《十條誡令》,其目的就在于利用衣食住行娛樂等方式,逐漸消解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消解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②。當前,西方國家意識形態(tài)滲透主要通過青年學生喜歡接觸和容易接受的文學、影視或網絡等傳播方式,潛移默化地輸出“普世價值”、“反傳統(tǒng)、反主流”等思想觀念。有資料顯示,美國在世界文化產業(yè)和文化出口中一直處于強勢地位,也是全球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jié)目和60%以上廣播節(jié)目的生產和制作,每年向其他國家發(fā)行的電視節(jié)目總量達30萬小時。美國的電影生產總量占世界電影產量的6.7%,卻占據(jù)了世界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③。
一是一些文化產業(yè)的輸出,一定程度上和意識形態(tài)緊密聯(lián)系,極有可能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消解在無形之中,極具迷惑性和欺騙性;二是以各種“學術交流、基金會”等為載體,滲透到高校知識分子和學生群體中;三是一些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學術平臺,在國內培養(yǎng)代言人,宣揚各種西方錯誤價值觀,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造成一定的沖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造成了喧囂性的干擾。
網絡文化的滲透。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18億④。這其中,學生網民占據(jù)了很大一部分。網絡的信息傳播具有快捷化、扁平化、互動性、多樣性等特點。從國際看,網絡已經成為西方發(fā)達國家政治主張、思想文化的全球傳播體系,成為文化擴張和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強大工具。中國一些受眾群體,特別是青年大學生,如果沒有理性的判斷能力,久而久之就會在西方文化信號反復、持久的心理暗示下,對西方價值理念產生親近感,信任感而后達到認同感。
從國內看,網絡又成為當前社會矛盾宣泄的積聚點,人們通過qq群、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傳播信息,這些信息為了吸引眼球,不惜夸大其辭,卻缺乏理性分析,動輒把現(xiàn)實中的矛盾問題上升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錯誤,把矛頭指向黨和政府。在對一些借助網絡擴大的“話題或群體性事件”的真實性判斷上,當代大學生存在著盲區(qū)和片面性,極易受到非理性情緒和某些極端錯誤思潮的影響,造成對社會的不滿,進而上升到對黨和政府的質疑。
部分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淡化。高校是意識形態(tài)的前沿陣地。近年來,隨著高校規(guī)模的不斷擴張和實際存在的教育產業(yè)化傾向,意識形態(tài)工作已經出現(xiàn)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
第一,有意識地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形式上要求不斷強化,而實際上卻被弱化。在一些高校,不少領導干部不重視馬克思主義教育,甚至出現(xiàn)了“淡化政治、淡化馬克思主義、淡化意識形態(tài)”的主張。在具體做法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安排、課題申請、經費開支等方面,存在著差別對待現(xiàn)象。在宣傳思想上,輕視理論學習,黨委中心組學習變成了日常工作安排,傳達文件精神變成了照抄照搬。在各類檢查和驗收中,很少過問意識形態(tài)建設情況。黨員發(fā)展也只為完成既定指標任務,思想?yún)R報、黨員材料、思想考查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成了走程序、擺花架子。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隨意安排甚至聘請社會上不懂、或不真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上課,一些教師為了取悅學生或湊足時間,上課東拉西扯,完全偏離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本身的教學內容。
第二,一些錯誤思潮的干擾。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種社會思潮涌現(xiàn),對于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這既可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態(tài)勢,也容易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產生沖擊。不容忽視的是,當代90后大學生成長道路大多較為平坦和順利,但是也存在著理論不成熟、閱歷不夠豐富等問題,其政治信仰還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一面,很容易走向極端。一些高校課堂,有的老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不透徹,成了錯誤思潮的俘虜和傳播者,講臺成了西方自由思想的“跑馬場”。由于缺乏理性判斷,一些學生很容易受其影響,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產生排斥與抵觸心理。在一些高校還以引進西方文科原版教材授課和“洋”學說為榮。我國經濟學家劉國光曾指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高頻率地引進外國經濟學教材。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原汁原味”的教材滲透到我國青年大學生的頭腦中,然后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擠出高校課程之列,把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擠出學生頭腦⑤。
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缺乏說服力。“真”是“信”的前提,“信”是“真”的結果。當前,存在著部分高校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較薄弱的情況,導致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不僅不能有效銜接現(xiàn)實,甚至理論本身的邏輯性也不能彰顯,勢必影響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可信度和實效性。一些教師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傳達出來,而是照政策、文件和課本宣讀。有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假、大、空,遠離社會生活,導致意識形態(tài)教育“理不直,氣不壯”,沒有可信度。
加強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建設,培育大學生政治信仰
第一,毫不動搖地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首先,用馬克思主義統(tǒng)領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建設,必須加強黨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領導,用馬克思主義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領宣傳輿論陣地,用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傳播中國聲音;在具體方法上,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要構建具備多樣化內容和形式的立體化教學體系,用易于被青年接受的方式武裝大學生的頭腦,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其次,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者,要自覺把自己定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發(fā)展的傳承者和創(chuàng)新者,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學術性帶動其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性,使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實性得到充分彰顯。高校理論工作者不僅要熟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更要結合中國國情與時代特征,研究、創(chuàng)新和豐富馬克思主義。還要研究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流派的理論,在比較中澄清對各種社會思潮的認知,辨明是非曲直。再次,建設一支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這是夯實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重要基礎,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結合時代特征,全面、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用深厚的學術功底澄清那些對馬克思主義片面、錯誤的理解,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代價值。在各高校,建設由一批理論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善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老中青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隊伍,這是牢牢占領意識形態(tài)陣地、主導學術話語權、保持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根本保障。
第二,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是國家最根本的軟實力。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就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要求為基本準則,對于形形色色的各種思潮進行甄別。首先,敢于揭露和批評錯誤思潮。對于錯誤思潮和價值觀,要敢于亮劍,因為這些思潮可能是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格格不入的,甚至是“唱反調的”,對于這些思潮的揭露和批評,有利于弘揚正能量,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提高人民群眾的政治免疫力,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勇于創(chuàng)新網絡陣地,形成宣傳合力。當前,網絡已經成為青年大學生最易接受的傳播形式,應對新形勢下的社會變化,創(chuàng)新網絡載體是培育大學生政治信仰的有效途徑。思想網絡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對此,要加強網絡陣地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同時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媒體,使新老媒體各展其長,形成合力,用強勢的輿論引導為青年學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再次,善于化“大”為“小”接地氣。正確的價值觀,只有被青年學子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才能被自覺遵守和奉行,并內化為思想意識,外化為自覺行動。因此,在宣傳思想上,“接地氣”才能聚人氣,要改變以往生硬呆板、枯燥乏味的話語方式,以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語言,以人們喜聞樂見、春風化雨般的方式宣傳馬克思主義,形成思想和認識的交流與互動,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情感認同。對于理想信念教育,更要化抽象為具體,共產主義理想蘊含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共產主義信仰和社會實踐是有機統(tǒng)一的,每一個具體實踐就是通往遠大理想的過程和環(huán)節(jié),青年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真理,澄清困惑,從而增強自信,提升認同、堅定信仰。
(作者為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校級科研(人文社科)項目“高職高專學生政治信仰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0FZSK03)
【注釋】
①邱鈺斌:“我國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培育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11年。
②靳輝民,李崇富:《馬克思主義若干重大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③陳秋福:“美國的文化戰(zhàn)略”,《學習時報》,2012年1月9日。
④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http://it.people.com.cn/GB/119390/118340/373718/index.html。
⑤劉國光:“談經濟學教學和研究中的一些問題”,《經濟學研究》,2005年第10期
責編 /于巖(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