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妹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現(xiàn)實生活豐富多彩,猶如泉水噴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作文課上卻有不少學生常?!巴}興嘆”,努力搜腸刮肚,還是無話可寫,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缺乏觀察能力。正如羅丹所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反應很遲鈍,有時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筆者認為,要變學生無話可說為有話要寫,教師必須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思考的興趣和習慣,特別要善于指導學生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提煉寫作材料。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如果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可見,只有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才能開掘寫作源泉。
但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卻非一日之功,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談幾點實踐中的感悟。
一、激發(fā)學生隨意觀察的興趣
隨意觀察又叫興趣觀察。它主要培養(yǎng)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質疑精神,讓學生增長見識,積累材料,形成材料倉庫,逐步做到有見必錄,有聞必錄,有感必錄,不拘一格,隨意練筆。
筆者認為訓練學生隨意觀察的最好方法是鼓勵學生寫觀察日記,因此筆者把原來的寫一般日記改成寫觀察日記。觀察日記究竟寫些什么呢?學生觀察什么便寫什么。由于觀察日記以記錄觀察所得為目的,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可以成為觀察對象,因此觀察日記的取材非常廣泛,內容也特別豐富,學生容易接受,比寫一般日記的興致高很多。例如:在《玫瑰花開》中,學生記錄了一個花骨朵兒從未開到微開再到全開的變化過程,觀察細致入微。在《放學路上》中,學生只寫了一對母子放學回家的路上簡短而又普通的對話,就讓人體會到了母親對于兒子深深的愛??雌饋矶际且恍┪⒉蛔愕赖氖挛?,但一經(jīng)確定為觀察對象,并對它進行觀察,那么便成了觀察日記的內容。其他的如變化多姿的自然景物,性格迥異的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更足以成為學生的觀察對象和描寫對象。由此可見,寫觀察日記是不愁沒有材料的。
二、培養(yǎng)學生注意觀察的習慣
專意觀察不同于隨意觀察,它是有目的、有選擇地進行觀察;不是走馬觀花,隨心所欲,而是下馬看花,專心專意;不是浮光掠影,粗枝大葉,而是聚精會神,細致入微。
要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光靠學生憑自己興致、隨意而為也不行,須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方法,掌握觀察順序,對事物進行全方位觀察。在課堂上,筆者經(jīng)常同學生玩“考考你的觀察力”的游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
例如:上課時,老師拿出盆子和一些蘋果,不斷地往盆子里裝蘋果,告訴學生仔細觀察,如果裝不下了就要提醒老師“滿了,滿了!”;等學生說“滿了”的時候,再從桌子下拿出一些板栗繼續(xù)往里面裝,請學生繼續(xù)認真觀察,不會兒學生又說“滿了,滿了!”;接著老師拿出花生米繼續(xù)裝……最后裝大米……師一次次地問:“滿了嗎?”學生都回答:“滿了,滿了!”可是為什么總還能裝下東西呢?看完后立即作文,把老師的語言、動作,同學們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描寫下來,進行當場展示,當場點評,評評誰的觀察力強。
在已經(jīng)調動學生全身感官觀察事物后,就可以經(jīng)常帶學生到校園的各個角落,指導他們觀察一株小草、一根樹枝、一只小鳥或一片枯葉等,再請他們細致描寫就不是困難的事了。
三、訓練學生反復觀察的恒心
要使所見者真、所見者深,光靠一兩次觀察是不夠的,必須進行反復觀察,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和恒心。因此,任何事物,淺嘗輒止,都不會成功,只有通過幾次反復觀察,才能把表面的、零星的、片面的材料逐步變?yōu)楸举|的、整體的、系統(tǒng)的材料。
讓學生持續(xù)觀察身邊的某一種事物,引導學生通過特征比較加深印象、加深認識、加深感知,使寫作素材具體生動。例如:有一天,孩子們很驚奇地告訴筆者,說校園里有一種沒有樹葉的花,紫紅紫紅的,很好看。筆者跑去一看,原來是校園里種的最特別的“紫玉蘭”,其他地方都沒有。筆者立即靈光一閃,何不讓學生觀察觀察。當天下午觀察的主要是花朵,因為樹上只有花,一片葉子都沒有。過了些日子,花謝了,葉長出來了,筆者又讓學生觀察。第三次觀察的時候,樹已經(jīng)長滿綠葉,一片蔥蘢。第四次觀察的時候,學生發(fā)現(xiàn)樹長高了好多,還開杈了,長出了許多新枝。筆者讀著學生的一篇篇觀察日記喜不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