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谷歌推出了一套入門手機的方案,名為Android One,施密特把這種手機叫做“100美元機”,他還預測接下來五年,這類手機的價格會從100美元降到70美元、50美元。
雖然現(xiàn)在無法驗證施密特的預測是否準確,但2014年國內市場手機價格確實讓人“大跌眼鏡”,除了一如既往低價的小米,華為、魅族、錘子都在打出低價牌,擺出“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架勢,在千元機市場掀起一場場腥風血雨。用戶是爽了,但利潤被一再壓低,廠家們賺什么呢?
靠什么賺錢?
各大廠商都在說,手機已經(jīng)沒有什么利潤可言,價格已經(jīng)被壓到最低,但小米等廠商卻仍活得很滋潤,錢從哪兒來呢?
手機配件
隨著3G時代引發(fā)的換機高峰過去,未來的手機消費增長幅度理應下降,普通人可能兩到三年才換一個手機,但保護膜、保護殼往往不止一個。
以手機膜為例,其成本一般為0.8元,平均售價10~20元,利潤高達25倍。
手機殼的暴利情況也不遑多讓,十多元的手機殼,其物料成本僅0.8元左右,質量好一點的皮套、金屬保護殼,利潤也達3~5倍。
隨著手機廠商對手機配件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官方手機配件浮出水面。以小米為例,擁有一部1499元的小米3的話,你就可以在小米官網(wǎng)購買:
賣保險
手機保險,由用戶支付保險費用給保險公司,手機廠商再從中抽取分成。
以意外險為例:
預裝應用
目前國產(chǎn)手機基本都是Android系統(tǒng),或基于Android系統(tǒng)定制而來,相比于較為封閉的iOS系統(tǒng),Android系統(tǒng)在國內的預裝應用現(xiàn)象可以說是戰(zhàn)國時代,亂象橫生。
廣告位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用戶看得最多的地方是屏幕,而屏幕上的廣告位,自然成了廠商的重點投放位置。
游戲
如今,游戲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使其成為許多公司的支柱產(chǎn)業(yè),特別是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