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
只要我們的消化功能正常,并不是長期大量吃生柿子,那么即使柿子配酸奶、海鮮、紅薯等食物,也并不會長結石。
最近,很多朋友圈都在陸續(xù)轉發(fā)這樣一條內容:“溫馨提示:家里有孩子的注意了,現(xiàn)在是柿子上市的季節(jié),雖然很好吃,但是千萬不要和酸奶、海鮮、酒一起吃!今天剛剛發(fā)生一件真事:一個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的酸奶,結果不到半小時就中毒死了!如果她的家長有一點常識,小女孩的生命也不會結束!請大家轉告給更多人知道,以免悲劇再次發(fā)生,還有柿子不能與紅薯同食,會得結石,不要點贊,求轉發(fā)……”
十一月份左右正是柿子大量上市的季節(jié),于是柿子“火了”,朋友圈里滿滿都是這種“貼心提示”。但有人犯嘀咕了:“我之前吃了柿子之后,也喝過酸奶,我為什么就沒事呢?”那到底柿子能不能和酸奶一起吃,海鮮、酒、薯類呢?
一提起柿子,馬上想到的是那種澀澀的感覺。柿子之所以澀,與它含有的鞣酸,又叫單寧酸是分不開的,吃柿子的時候,柿子當中的鞣酸與口腔中的唾液蛋白結合,讓人產生“澀”的感覺,而且鞣酸還刺激口腔的粘膜蛋白,使之產生收斂性的麻澀感。這就是柿子為什么澀的原因。那這鞣酸與結石又有什么關系呢?
當鞣酸進入胃中時,鞣酸與蛋白質——這個蛋白質既可以是食物當中的蛋白質(比如上文中的酸奶、海鮮),也可以是胃內的消化酶、胃脫落上皮,結合后凝固成鞣酸蛋白團塊,也就是通常說的“胃柿石”, 這些團塊還可以進一步和果膠、膳食纖維(薯類膳食纖維較豐富)結合,形成更大的“胃柿石”,“胃柿石”難溶于水,不易被消化。
而此時,如果食用者胃腸蠕動能力弱,這些團塊便在胃里不斷增大,就像滾雪球一樣,最終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石頭”。當它有一天堵塞了幽門(胃和十二指腸的連接口),使后來的食物不能通過,這便是“幽門梗阻”。一些“胃柿石”沒有在胃里存留,而是隨著蠕動進入了小腸。由于小腸內徑遠小于胃,這些胃石便在小腸內的某處狹窄部位定居下來,便形成了“腸梗阻”。
但是,請注意:
①目前市面上大量售賣的柿子經過了脫澀處理,鞣酸含量并不高;
②即使沒有經過脫澀處理,對于胃腸健康的人來說,要發(fā)生上文所說的反應,前提是長期吃,大量吃,如果只是秋季上市時偶爾吃幾次,并不會增加“胃柿石”的風險;
③對于一些胃腸功能弱的人,比如小孩和老人,發(fā)生“幽門梗阻”和“腸梗阻”的風險會增大。
④此外,沒有成熟的柿子鞣酸含量較高,而柿子在成熟的過程當中,鞣酸含量會大大下降,所以盡量不吃生柿子。
只要我們的消化功能正常,并不是長期大量吃生柿子,那么即使柿子配酸奶、海鮮、紅薯等食物,也并不會長結石。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平時吃了柿子,胃腸并沒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覺,那就好好享受柿子的甜美風味吧;如果說吃了柿子以后胃腸不舒服,那么像柿子、山楂、酸棗等這些鞣酸高的食物就盡量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