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娣
官府藏書樓是指由國家或官方所興建、藏書屬于官方所有的藏書樓。
在古代藏書樓中,最早出現(xiàn)的就是官府藏書樓,整個藏書樓的歷史也始于官府藏書樓。所以,官府藏書的起源也就是我國藏書活動的起源。
我國上古時期的學術文化都掌握在統(tǒng)治階級手中,統(tǒng)治者養(yǎng)有一批“史官”,他們既通曉巫術,又是國家各種活動的記錄者。傳說,黃帝的時候,就已經(jīng)設左史和右史;但這一傳說無史書可考。夏代雖然迄今沒有文字發(fā)現(xiàn);但根據(jù)史書記載和出土的甲骨文推論,夏代已經(jīng)有比較完善的文字和史官設置了。到了商周時期,已有專門存放典籍的地方,由史官掌管圖書、檔案。以后的歷朝歷代,官府藏書活動都是最主要的藏書活動。一直到唐宋以后,私家藏書開始大發(fā)展,私家藏書樓才以其百花齊放的多姿多彩取代了官府藏書樓多年來的一枝獨秀。
那些“國字號”的鼻祖
史書上有記載的最早的國家藏書樓,是西漢時期蕭何在宮中建造的石渠閣。石渠閣建于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 年),位于未央宮殿北(今陜西西安市西北,長安故城內(nèi)),是為收藏入關時收集的秦代檔案、圖書而建。石渠閣下以石砌成渠溝,用以盛水、導水,有利于防火與保衛(wèi),故而得名。除秦代檔案、圖書之外,石渠閣也貯藏漢代形成的檔案,所藏檔案和圖書十分豐富。漢宣帝時,著名學者韋玄成、梁丘賀等曾于此論定五經(jīng),編修史書,故石渠閣也是當時研究學術和修史的地方。
我們現(xiàn)在已知的最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姓李名耳,就是道家宗師老子。司馬遷說,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現(xiàn)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在當時,圖書館和檔案館并沒有明確的分工,除了藏書,老子的工作還包括對檔案文獻的收藏和整理,所以,他也是最早的國家檔案館館長。
西漢建立以后,劉邦“改秦之大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號召民間向政府獻書;經(jīng)過近百年的積累,“書積如丘山”。于是,就有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整理群書的工作。那時圖書的載體主要是竹木簡,但竹木簡容易散亂,整理起來很費功夫。每種書都必須盡可能收齊所有不同本子,互相參照,以改正訛誤,補充脫落,然后整理篇章,寫成定本。其工程之浩大,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當時的著名學者劉向、劉韻父子先后負責整理官府藏書,并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圖書分類目錄——《七略》?!镀呗浴芬院?,對藏書的整理編目,就成為官府藏書樓經(jīng)常性的工作了。
官府藏書什么樣
我國古代官府藏書樓可分為皇室內(nèi)府藏書樓、中央官府藏書樓和地方官府藏書樓3種。皇室內(nèi)府藏書樓是指設在宮廷內(nèi)府的藏書處,專供皇帝、皇室成員使用。中央官府藏書樓是指設在宮外的朝廷政府藏書處?;适覂?nèi)府和中央官府藏書具有國家藏書的性質(zhì),往往代表或反映某個時代的國家藏書總貌,藏書樓建筑也考究,設施完善。地方官府的藏書樓則相形見絀,通常附設在府衙郡齋或州學縣庠內(nèi),主要供地方官員和官學諸生使用,規(guī)模甚小,在古代官府藏書體系中并沒有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至今都數(shù)不出什么有影響的地方官府藏書樓。
不同時代的皇室內(nèi)府藏書樓在藏書范圍上不盡相同,但主要功能基本相同,名稱也有許多。據(jù)文獻記載,西周至戰(zhàn)國時期,皇家藏書處先后有天府、盟府、周府、公府、府庫、秘室等;秦朝,則有明堂、石室、金匱。西漢初,蕭何在宮中建造石渠閣、天祿閣、麒麟閣;東漢禁中有蘭臺、石室、鴻都、東觀;隋唐宮苑有觀文殿、嘉則殿、集賢院、鴻文館;宋代內(nèi)府有太清樓、龍圖閣、玉宸殿、翰林御書院;明清紫禁城內(nèi),有皇史宬、文淵閣、昭仁殿、武英殿等;清朝“四庫七閣”中的“北四閣”也屬于皇室內(nèi)府藏書樓。
中央官府藏書則服務于更加龐大的官僚群體。這樣的藏書樓,西漢有太常、太史、博士等處;東漢魏晉時代,設秘書監(jiān);唐代有史館、翰林學士院等藏書處。唐玄宗開元、天寶間設立的集賢院,是專以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jīng)籍的文化機構,也是唐朝中期最大的中央官府藏書處。宋代有三館秘閣、御史臺、司天監(jiān)等。三館秘閣是宋代最主要的國家藏書機構,所藏圖書世稱“館閣藏書”。元代有經(jīng)籍所、興文署等官府藏書處;明代有南北國子監(jiān);清代有翰林院等。國子監(jiān)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自宋以來,還擔負著藏書、刻書的職能,其藏書主要供太學諸生使用。清朝“四庫七閣”中的“南三閣”因其藏書宮外,允許江浙士人學子借閱傳抄,被稱作“外三閣”,是比較特殊的官府藏書樓。
與生俱來“高大上”
官府藏書樓既是最早的藏書之處,又是收藏圖書最為豐富的地方。歷朝歷代政府機構運行中形成的各種珍貴的原始檔案和記錄,皆由其保存。官府藏書樓又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利用統(tǒng)治者的權力并組織相應的人員隊伍和財力物力,進行圖書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的一切活動,使它有可能達到其他種類的藏書樓沒法達到的藏書量,并進行整理和開發(fā)。這是民間藏書根本無法與之相比的。
然而,官府藏書一直在大起大落中發(fā)展。每當國家發(fā)生戰(zhàn)爭、動亂的時候,便會有大量官府藏書流入民間;而當政權穩(wěn)定、經(jīng)濟復蘇時,國家和官府往往會在民間進行大規(guī)模圖書征集活動,并對圖書典籍整理、編目。
伴隨著一次次大規(guī)模的圖書征集、整理活動,誕生了一部又一部皇家秘閣書目。據(jù)統(tǒng)計:漢代校書7次,魏吳兩晉6次,南北朝10余次,唐代4次,宋代5次,元明二代沒有專門的校書編目活動,但有編撰大型類書,清朝則完成了古代圖書的集大成者《四庫全書》的纂修工作。校讎主要指對圖書的???、辨?zhèn)巍⒂栐b、編目等活動,大多以大學問家擔綱主持。這些圖書整理活動搶救、保存了大量珍貴資料。
此外,各朝統(tǒng)治者還組織專門人員以官府藏書樓的藏書為基礎,編制了各種大型類書、政書等,保存了大量寶貴的資料。類書是我國古代一種大型的資料性書籍,輯錄各種書中的材料,按門類、字韻等編排,以便于查檢、引證。類書作為典籍之薈萃、知識之精華,對于文獻保存、知識傳播和學術研究產(chǎn)生過重要作用。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年間修纂的《永樂大典》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綜合性大型類書,它不僅是中國文化遺產(chǎn)中的巨制,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政書則是記載典章制度沿革變化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狀況的專書,它輯錄文獻中的典章制度資料,分門別類地加以編排和敘述,以便查考。
官府藏書樓的藏書還是歷朝歷代修編史書的重要參考資料。我國各朝都有專門的修史官員負責撰寫史書,有被定為“正史”的二十四史,記載了歷代經(jīng)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
“石室金匱”皇史宬
皇史宬建于明代,是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皇家藏書樓。
皇史宬的建造,最早由內(nèi)閣大學士丘浚奏陳皇帝,提出應收集整理歷代的經(jīng)籍圖書,立為案卷保存,并提出仿照古代“石室金匱”之意,在紫禁城文淵閣附近,建造一所不用木植,全用磚石壘砌的重樓,上層用銅柜存放各朝皇帝的實錄和國家大事文書,下層用鐵柜保藏皇帝的詔冊、制誥、敕書及內(nèi)務府中所藏可用于編修全史的文書。他的這一建議,基本勾畫出了皇史宬的雛形;但由于種種原因,當時并未能付諸實施。直到42年后的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嘉靖皇帝因下令重修累朝皇帝的實錄,商議建造藏書樓,才重申前議,并有了“石室金匱”的正式建造。
皇史宬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建成。正殿建在石須彌座殿基上,殿前有月臺,周圍環(huán)以漢白玉石欄桿。殿身面闊九間,上覆單檐廡殿黃琉璃瓦頂,其檐下枋、柱、檁、斗栱、椽子及窗欞,全為石制,整個大殿均為磚石復合券結構,故堪稱“石室”。該殿正面開5個券門,門分兩層,外層為實踏大門,內(nèi)層為朱紅隔扇門。殿的頂部為進深方向拱券,不用梁架結構,故又稱“無梁殿”。正殿南墻厚達6米,東西墻各有對開的大窗戶。殿內(nèi)東西長42米多,南北進深10米多。地面鋪設一高1.2米、幾乎與正殿同樣大的漢白玉石須彌座,座上雕刻著精美的海水、行龍等圖案。石座上陳設152個鎏金銅皮樟木柜,即“金匱”。柜高1.31米,寬1.34米,厚0.71米,銅皮表面有敲銅工藝鏨成的云龍紋。整個建筑與裝具設計完美,做工精良,功能齊全,華貴耐用,既能防火、防潮、防蟲、防霉,又冬暖夏涼,溫度相對穩(wěn)定,極宜保存檔案文獻。
皇史宬的名字,是由嘉靖皇帝決定的,“宬”字是在“成”上加個寶蓋,據(jù)《燕都游覽志》的注釋:“宬與盛同義,《莊子》:‘以匡宬矢’,《說文》曰:‘宬’,屋所容受也?!痹谥袊鴼v史上,皇帝至高無上,代表國家,歷朝皇帝又都標榜自己所修的實錄圣訓“不虛言,不溢美”,是真實的歷史記錄,所以用以存放實錄圣訓的地方,應既是保藏中華文化的總匯,又是保存皇家正史的殿堂。這也就是皇史宬名稱、字形的寓意所在。
清朝仍將皇史宬作為保存皇家檔案之所。1925年,溥儀出宮后,皇史宬由北平故宮博物院接管。如今,皇史宬成為對外展覽、展示中華古老檔案建筑和文化的重要景點。
“四庫七閣”二百年
清朝纂修《四庫全書》,是我國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文獻整理活動?!端膸烊珪酚杉o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13年編成;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該書因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只手抄了7部,分別建閣貯之,是為“四庫七閣”,它們分別名“文淵”“文源”“文津”“文溯”“文匯”“文宗”“文瀾”。“四庫七閣”的建立,達到了官府藏書樓的一個高峰。
“四庫七閣”仿天一閣的結構和樣式。首先修建的是 “內(nèi)廷四閣”,由乾隆皇帝親自命名為“文淵閣”“文源閣”“文津閣”“文溯閣”。這4座藏書樓也被稱為“北四閣”。
文津閣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動工,次年夏建成,是“內(nèi)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它位于承德避暑山莊西北隅,千尺雪景區(qū)之北。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加之每年帝王諸臣、各族首領和外國使節(jié)都云集山莊,將皇家藏書樓建在此地,更可以標榜天朝的文治武功。
文淵閣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開始修建,乾隆四十一年(1776)告成,地點選在紫禁城東南的文華殿之后。文華殿本就是皇帝歲時經(jīng)筵講學必臨之地,貯入《四庫全書》以后,更成為清帝“枕經(jīng)葄史,鏡已牖民”的所在。
文源閣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圓明園內(nèi)原有建筑四達亭的基礎上略為增葺,于次年繼文津閣之后告成的。它位于全園的西北,南接水木明瑟,西臨柳浪聞鶯。閣額及閣內(nèi)“汲古觀瀾”匾皆為乾隆御書。文源閣落成后,乾隆每年駐蹕圓明園,幾乎都要來此修憩觀書,吟詠題詩。
文溯閣在四閣中建成最晚,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始建成。它在沈陽故宮之西,一如其他三閣規(guī)制,體現(xiàn)了乾隆不忘祖宗創(chuàng)業(yè)艱難、為后世子孫示守文之模的深意。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年底,第一份《四庫全書》抄成,首先庋置于大內(nèi)文淵閣,此后又陸續(xù)抄成了其他3份,順次送藏文溯閣、文源閣和文津閣。其后,乾隆皇帝考慮到江浙是人文薈萃之地,讀書人多,為了讓讀書人能看到《四庫全書》,決定再抄3份,分別藏于江蘇的揚州、鎮(zhèn)江和浙江的杭州。此前,乾隆皇帝已向三地各頒賜了一部《古今圖書集成》。揚州、鎮(zhèn)江為了貯存《古今圖書集成》,仿造天一閣修建了文匯閣和文宗閣,皆為乾隆賜名。杭州把《古今圖書集成》貯藏在西湖孤山的圣因寺玉蘭堂內(nèi),乾隆四十七(1782年)年,對玉蘭堂進行改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完,改名為文淵閣。此為“南三閣”。
文宗閣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率先建成??滴鹾颓∧涎矔r,常駐蹕在形勢險要的鎮(zhèn)江和揚州。因此,鎮(zhèn)江的金山上、揚州城外的天寧寺內(nèi),都建有宏麗的行宮。文宗閣就建在金山行宮之左、江天寺(即金山寺)之南。
文匯閣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略晚于文宗閣。天寧寺位于揚州北門外,文匯閣在天寧寺行宮的御花園內(nèi),園內(nèi)正殿名為大觀堂。閣內(nèi)懸有乾隆親書的“文匯閣”和“東壁流輝”兩塊匾額。
“四庫七閣”的建造不僅繼承了天一閣“以水克火”的理念,在設計思想、內(nèi)部構造、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等方面,更加完善與合理,可以說,代表了中國古代藏書建筑的最高水平。它們不僅在防火、防潮、防蟲等方面都有考慮和設計,為方便人在樓內(nèi)閱覽,對采光、通風等方面也非常講究。
“四庫七閣”因書而建,《四庫全書》因閣而得以保存。從書成閣立至今200余年間,書與“七閣”歷盡滄桑,伴隨著中國近代史上的頻繁戰(zhàn)亂而飽受摧殘。如今,“北四閣”剩下的3個藏書樓中,文津閣和文溯閣都可隨意游覽,游人可以盡情一睹200年前官府藏書樓的風采。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