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方
15世紀秘魯東部的安第斯山上,印加帝國的能工巧匠們在開創(chuàng)完善他們的祭祀之城馬丘比丘。這座位于海拔2350米山脊上的堡城自1911年被發(fā)現(xiàn)以來就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累計吸引了數(shù)千萬游客的到訪,被人們稱為“失落之城”。沒人想得到,早于馬丘比丘200多年前(1257年),在中國西南地區(qū)的貴州遵義,一座山巔之城已開始營建,這就是海龍囤。
海龍囤的地理形勢與馬丘比丘頗像,《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說這里“四面陡絕,后有側徑,僅容一線”,孤峰聳峙,東南北三面深谷環(huán)繞,僅西面有一線相通,山下湘江湍急。到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播州宣慰使、土司楊應龍發(fā)動8萬民夫歷時4年完成海龍囤城堡的加固與重建,形成了“四圍嶄絕陡無門,上有寬平可駐軍,扼險敵過唐夾寨,攻堅幾費李摩云”的山巔金湯,而彼時馬丘比丘已遭廢棄。
末代土司的窮途末路
遵義地處我國西南部,史載“府重山復嶺,陟澗深林,土地曠遠,延袤千里”。歷史上行政歸屬不定,疆域大小時有伸縮,地名更迭頻繁:先秦為夜郎,漢為牂牁,唐為播州,明末改為遵義歸屬四川,清雍正時歸屬貴州。境內(nèi)以高原、丘陵、盆地為主,由于處在云貴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高聳的大婁山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橫亙其間,使遵義成為古代西南多個民族遷徙、交融、定居之所在。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 年),川南僚族(今仡佬族)首領楊端率領八姓族人興兵,自瀘州、合江進入白錦(今遵義縣南)據(jù)險立寨,打敗當?shù)氐牧_閩和僚人,裂土稱王;以“對外效忠朝廷,對內(nèi)勵精圖治”為安邦理念,播州楊氏經(jīng)過苦心經(jīng)營,在唐、宋、元、明的朝代更替中走向壯大,到29世楊應龍時,播州土司已經(jīng)成為四川、貴州地區(qū)最有影響力的土司。
土司制度是元、明以來中央王朝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的管轄制度,是對前朝羈縻制度的完善和強化。明代《皇明經(jīng)世文編》說“夫羈縻之令、先王所以待夷狄也、貢賦不征其國、朝聘不列其君、是以來則修委積之餼、去則申疆圉之守、視若牛馬然、令勿蹏觸而巳”,相對羈縻制度管理的松弛,土司“承襲須奉朝命,雖在萬里外,皆赴闕受職”,不僅要接受中央王朝任命,還要定期朝貢、繳納賦稅,按照朝廷的征發(fā)令提供軍隊等。盡管土司制度較羈縻制度使中央王朝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的控制,但土司實際上仍享有較大的特權,如播州土司可以擁有軍隊,設立監(jiān)獄,政治上還以“化外之地”梗阻著“開江路以通黔粵”,嚴重危害了中央集權與政令統(tǒng)一。
明朝雖延續(xù)了土司制度,但總體上在強化中央集權,逐步削弱土司的權限。明萬歷元年(1573年),末代土司楊應龍襲播州宣慰使之職,其人“淫兇殘賊,奢僭驕暴”,屢次違抗朝廷;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楊應龍進攻重慶江津及南川地區(qū),侵入湖廣,公然“所居飾以龍鳳,僭以自尊,令州人稱己千歲,子朝棟為后主”。挑戰(zhàn)中央王朝,不僅需要勇氣和實力,更需要做足戰(zhàn)備。楊應龍在這點上毫不含糊,首先就是將“老巢”海龍囤打造為固若金湯的一級戰(zhàn)斗堡壘,還制定了“一曰待敵,不可輕戰(zhàn);二曰保山險,不可散居平地;三曰宜用夜劫,不可晝戰(zhàn);四曰收集糧食,毋以資敵”的戰(zhàn)略方針,準備與朝廷“死磕”到底,而這也注定了這位末代土司的窮途末路。
浴火重生土司城
修筑海龍囤的原因,楊應龍在《驃騎將軍示諭龍巖囤嚴禁碑》中說得很明白:“夫龍巖囤者,乃播南形勝之地也。吾先侯思處夷陬,不可無備,因而修之以為保障?!保垘r囤即海龍囤)如上文所言,海屯囤一蒂孤懸,群山團結,左右環(huán)溪,陰深險峻,飛鳥難越;而且山頂平闊,水源充足,視野開闊,由頂上向下輻射狀分布著的4道小山梁,構成天然的階梯式阻擊陣地,可謂易守難攻。楊氏先祖早期就看中這一戰(zhàn)略高地,南宋時就在這里“依巖塹以筑城,因深谷為池,營建國都”。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正月,御前侍衛(wèi)李化龍指揮川黔湖廣8路20萬大軍圍剿播州,今時回望,這場世紀之戰(zhàn)仍驚心動魄。戰(zhàn)爭的最后階段就是圍繞海龍囤展開的,數(shù)十萬軍士上下對峙,從五月十八日明軍會師于海龍囤下,到六月初六才攻下山頭,歷時18天,雙方死傷超過4萬人,當時廝殺的慘烈與恐怖,可謂“震驚西南半壁之天,煩費海宇全勝之力”。明軍終于破囤而入,一舉翦滅播州宣慰使、土司楊應龍及其黨羽,從而結束了楊氏在播州724年的統(tǒng)治。這場戰(zhàn)事便是史稱“萬歷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
《讀史方輿紀要》評戰(zhàn)事之艱難時說:“竭三省之兵力,然后克之,豈非以地勢險遠,負嵎難犯歟?”實際上,除了地形的險要,土司楊應龍對海龍囤的合理規(guī)劃和扎實修筑才是長久扼守的關鍵。今天步行于上山的古道,伴著喇叭河淙淙的流水聲前行,一路風景宜人;但峰回路轉,正對西側上山那一線時,才突然感受到海龍囤的雄偉險峻氣勢。
只見數(shù)層石階依次向上,順山勢向東北蜿蜒。氣喘吁吁時看到有殘留城垛一處,是為鐵柱關。當年楊應龍“于屯前筑九關以拒官兵”,分別為銅柱、鐵柱、飛虎、飛龍、飛鳳、朝天、萬安、西關和后關??脊虐l(fā)現(xiàn)鐵柱關曾有箭樓三重,儲備有滾木擂石,用于居高臨下?lián)魵⒐コ钦?。鐵柱關往上,借助天然的山梁,用青石砌一道異常堅固的爬山大墻,上抵息馬臺和飛虎關,由此形成連通上下三關的屏障。
飛虎關高踞懸崖頂,扼守著進入囤頂?shù)淖詈髨嚎?。關口由巨崖開鑿而成,上有箭樓,以吊橋出入,吊橋下是極為險峻的36步天梯。這石階天梯十分陡峭,需費力攀爬才能成行,無法想象當年作戰(zhàn)的兵勇背負著輜重武器,冒著槍林彈雨是如何沖殺的。在囤頂,各個高地都建有關口和箭樓,關口之間還有高大堅固的護城墻,城墻隨山勢綿延十余里,高 5~10 米,用青石與石灰糯米漿錯縫石頭堆砌而成,立于懸崖之巔。即使數(shù)百年后的今天,荒草樹叢之中的飛龍關、飛鳳關、萬安關、朝天關基本完好,雄風不減當年。
相關鏈接
貴州有被稱作“囤”“屯”或“營盤”的遺跡近千處,是名副其實的“千屯之省”。其中,海龍囤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也最為完整。囤上所有的關隘、臺基和踏道都是用加工規(guī)整的大石營建而成,石之大者重達數(shù)噸。如今石砌的雄關、古墻仍傲然屹立,雖殘缺卻不失美麗。這些堅固的石頭經(jīng)歷戰(zhàn)火和歲月的洗禮,穿越時空傳遞著別樣的訊息。沒有人統(tǒng)計過海龍囤一共耗費了多少石材,只知其數(shù)頗巨。觀者常常望石興嘆?;蛞螂y以想象,遂有美麗傳說。傳說楊應龍有一條趕山鞭,常在雞不鳴、犬不吠時趕石上山,石如豬奔,雄關遂成。然調(diào)查表明,所有石材均就近開采,并以人工搬移、壘砌,凝聚著山地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城垣合圍的囤頂中部有建于南宋時期的“老王宮”遺址、兵營遺址以及明代閣樓遺址,在囤西兩道山梁上,建有末代土司的“新王宮”。海龍囤最突出的特色是其強大的防御特征,但它還是一處可供居住生活的土司家園。海龍囤設計之初就包含諸多功能和場所,殿宇、宮室、廳堂、亭、閣、倉廩、營房、金銀庫、廚房、水牢等設施一應俱全,儼然一處功能齊全的小城。
新王宮我們已無緣再見,土司楊應龍兵敗自焚,殺紅了眼的明軍官兵怒火中燒,敵酋王宮被付之一炬。2012年底貴州文物考古所完成了對海龍囤最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基本理清了海龍囤的平面結構和新王宮等建筑的建造規(guī)制。
考古發(fā)掘顯示,這是一組龐大的建筑群,其面積達1.9萬平方米。平面布局上大體可分為宮殿區(qū)、祭祀?yún)^(qū)、東西寢宮區(qū)、休閉區(qū)、生活區(qū)等,保留了黔北仡佬族建筑中的“一條龍”模式。建筑群中有環(huán)宮的城墻,以中央踏道為中軸線,屋宇因地就勢,沿山脊層層抬升,器宇軒昂,氣象萬千。新王宮并未處在海龍囤居中的位置,而是偏向西北、靠近后關。雄偉的石砌臺基略呈“品”字形展開,中央軸線上的建筑可能為衙署,后端可能為寢宮,兩側則可能為府庫、庖室、書房及役人之室。中央建筑有墻體與兩側屋宇相區(qū)隔,凡兩組,一組居前,地勢寬敞,被后之海潮寺所據(jù),可能是囤上最高行政建制總管廳舊址;一組居后,為一面闊5間的大型建筑,其明間后部砌一石臺,須彌座,傳其上原有石雕龍椅,“龍位坪”因之得名,應為土司議事處。中軸線左后側建筑尚存5級相連的高峻臺基,其中央有踏道貫通,當?shù)厝朔Q“三臺星”,須彌座風格的基座和便捷的交通,彰顯了它非同一般的地位,初步推測這里應為楊應龍的寢宮。中軸線兩側的建筑或為單棟的屋宇,或為帶有天井的成組建筑,曲廊迂回,錯落有致。宮內(nèi)排水設施整齊劃一,有暗渠將水順山勢層層引向低處,至今仍在發(fā)揮著良好的功能。宮內(nèi)道路彼此貫通,四通八達,布局十分嚴密。
2015年6月,海龍囤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這座經(jīng)歷烈火與時間考驗的土司城終于邁出遺忘雜草的羈絆,以“表現(xiàn)出尤為顯著的土司統(tǒng)治權力象征、民族文化交流和國家認同等土司遺址特有的共性特征”遺產(chǎn)精神,如馬丘比丘一樣驚現(xiàn)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