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若愚
導語:美國的中期選舉,會改選國會眾議院全部435個席位、參議院36個席位以及36個州的州長。并且發(fā)生在兩屆總統(tǒng)選舉之間,在這里面的“門道”,不可謂不精彩。
正文:
去年底的那場選戰(zhàn),令人們銘記至今,總金額估計耗資36.7億美元,堪稱有史以來最昂貴的中期選舉。除了一些擺在明面的規(guī)則,這場金錢與權力的游戲還有許多不成文的門道,數額龐大卻能規(guī)避監(jiān)管的“暗錢”涌動在近年更加突出。
最大“門檻”是資金
相比競選總統(tǒng),競選國會議員的“門檻”不算高,只需要有美國國籍且滿一定年限,并且是所在州居民。其中,眾議員候選人需年滿25歲,持美籍至少7年;參議員候選人需年滿30歲,持美籍至少9年。議員候選人不需要出生在美國本土,如近年參選眾議員的華裔候選人劉云平就是兒時隨父母來到美國的“新移民”。
候選人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民意基礎或者能夠爭取民意支持的潛力,還得有本事籌集到足夠資金以支持競選活動開銷。媒體人士表示,這些要求候選人有一定的“家底”或“背景”,比如有一定資產或者有相對豐富的從商、從政經歷。以現任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為例,他曾經是越南戰(zhàn)爭老兵,退役后先從政,后轉戰(zhàn)商海,成為商界名流,之后再度步入政壇并于1996年當選國會參議員。
獲得某位“政壇大佬”公開支持對拉抬一名候選人、尤其是新人的選情會有極大幫助。當然,候選人自身如果沒有過人的亮點,很難獲得垂青。
不過,在選舉越來越燒錢的今天,相比民意支持,資金更像是候選人比拼的“硬實力”。獨立機構“敏感政治問題研究中心”預測,近年中期選舉花費接近40億美元,比2012年國會改選多大約3.3億美元,比2010年中期選舉多4億美元,比2006年多出將近12億美元。美聯社報道,北卡羅來納州聯邦參議員一職的爭奪吸引民主、共和兩黨陣營投入達1.13億美元資金,成為有史以來最燒錢的單個參議院席位選舉。
由于中期選舉競選的職位層次不同,難以衡量平均每名候選人需要花費多少資金。不過,敏感政治問題研究中心的另一項數據可以證明“資金門檻”的重要性:自2013年1月本屆國會開幕、即進入新一個選舉周期以來,眾議員、參議員候選人以及支持或反對他們的政治行動委員會每秒鐘花費大約20美元。是的,每秒鐘。
外圍團體撒“暗錢”
根據敏感政治問題研究中心先前預測,選戰(zhàn)花費的將近40億美元中,27億出自候選人及其政黨;大約9億美元來自“外圍團體”,即候選人競選團隊之外、表面上與其沒有任何組織關聯的民間團體,包括政治行動委員會和享受聯邦政府免稅待遇的非營利組織;其余3億多美元是這些外圍團體的運營開銷。
然而,選戰(zhàn)耗費的資金不止于此。預測數據只是基于各方迄今向聯邦選舉委員會披露的開支,而眾多外圍團體利用現有選舉資金監(jiān)管法律的漏洞,規(guī)避關于披露捐款人身份和金額的要求,繼而幾乎不受限制地吸收來自個人和企業(yè)、非營利機構捐款,通過政治廣告狂轟濫炸,以期影響選舉進程和中間選民。
有知情人士透露,理論上,外圍團體需要像候選人的競選團隊那樣報告收支情況,但報告方式有按月份報告、按季度報告,而這些外圍團體擅于掌握節(jié)奏,等到其收支公開時,選舉早已結束。《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報告,按照要求,參與近年選戰(zhàn)的外圍團體只需在年底前公開財務收支即可。一般情況下,即便有人試圖追究其故意規(guī)避監(jiān)管,也無法影響選舉結果。
圍繞參議院控制權的爭奪中,北卡羅來納、科羅拉多、艾奧瓦和佐治亞4州的聯邦參議員席位可能決定勝負,而這4個州則是外圍團體投入“暗錢”的熱點地區(qū)。根據獨立機構競選經費研究所的統(tǒng)計,投票前最后一周,外圍團體在這4個州花了至少2650萬美元,發(fā)起最后的宣傳攻勢。
敏感政治問題研究中心統(tǒng)計,外圍團體對科羅拉多州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馬克·尤德爾最為關注,支持其共和黨對手的外圍團體投入1300萬美元對他展開負面營銷,而支持他的外圍團體只拿出110萬美元。結果,尤德爾輸給共和黨籍眾議員科里·加德納,后者創(chuàng)下36年來第一次在科羅拉多擊敗現任參議員的紀錄。在北卡州,支持共和黨候選人、州眾議院議長湯姆·蒂利斯的外圍團體斥資670萬美元打廣告,而反對他的民主黨外圍團體只花了230萬美元。蒂利斯最終挑戰(zhàn)成功,擊敗現任聯邦參議員、民主黨人凱·黑根。
外圍團體比拼“暗錢”是否對選舉結果起決定性作用,難以斷言。但外圍團體的支持對候選人的影響明顯越來越大。敏感政治問題研究中心估計,近年參議員、眾議員候選人的個人競選團隊開支總和均低于2010年中期選舉時,而外圍團體的花費總額比4年前翻了一番還多。
廣告轟炸真瘋狂
作為外圍團體的典型代表,一些“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可以在宣傳造勢上投入數以千萬計美元,卻無需按照法律規(guī)定把這些開支嚴格地列為選舉支出。其規(guī)避監(jiān)管的方式是打“議題廣告”。這類政治性廣告突出介紹某名候選人就某一選舉議題的立場,但不明確表示支持或反對這名候選人,因而無需按照聯邦選舉委員會的要求定性為“競選廣告”。
電視廣告轟炸在Web2.0時代似乎顯得有些老土。2008年總統(tǒng)選舉時,現任總統(tǒng)貝拉克·奧巴馬和民主黨成功地借助社交網絡、智能手機把美國選舉真正帶入網絡時代,并且在2012年繼續(xù)利用這一優(yōu)勢,贏得連任。相比之下,共和黨對這些新技術的運用落在民主黨后面。然而,中期選舉與總統(tǒng)選舉不同,選民投票熱情不高,民主黨善于動員的年輕選民不怎么感興趣,而共和黨更倚賴的眾多白人中老年選民則投票相對積極。為爭取這些通常通過收看電視獲取選舉信息的選民,超級行動委員會發(fā)動密集的廣告宣傳攻勢。
美聯社報道,近年選戰(zhàn)期間,北卡羅來納州各電視頻道在各類電視節(jié)目中間插播10萬多則政治廣告,佐治亞州播出6.5萬則,肯塔基州播出大約8萬則。在阿肯色州瓊斯伯勒鎮(zhèn),現年74歲的伯特·科爾不堪其擾,又不得不看電視,只能選擇“靜音”,“我只好關掉聲音,讓他們說他們的”。
外圍團體之所以在最近幾年勢頭越來越猛,得益于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一次裁決。2010年1月,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以5票贊成、4票反對的結果,就 “公民聯合組織訴聯邦選舉委員會”一案作出有利于前者的裁決,實際上幾乎完全取消了聯邦選舉法律對外圍團體資助“議題廣告”的限制。同年3月,哥倫比亞特區(qū)聯邦上訴法院依據最高法院這一判例,就“現在就說組織訴聯邦選舉委員會”一案同樣做出有利于原告的裁決,導致現行法律中對工商企業(yè)、工會組織及其他非營利機構介入選舉宣傳的權利限制和金額限制幾乎全部失效。2012年,外圍團體便助推當年的總統(tǒng)選舉成為美國建國230多年來最燒錢的大選。
《洛杉磯時報》評述,由于不受收支公開的限制,外圍團體正不斷地取代候選人自己的競選團隊,給選戰(zhàn)“定調”。以“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為代表的外圍團體投入選戰(zhàn)的資金越來越多,成為近年中期選舉所顯現最重要的變化之一。
據了解,美國過去幾十年試圖通過選舉財務改革限制金錢的影響,可實際情況是,一項新規(guī)定出來后,會平靜一段時間,然后被發(fā)現執(zhí)行層面上的漏洞,只得再調整,再補漏。然而,再怎么調整,都會有漏洞,無法從本質上改變??梢哉f,美國政治中,競選對金錢的需要,金錢對競選的需要,都是“剛需”,不可能阻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