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娟
“正念”這個名詞來自于佛學,就是有意識地覺察,感受目前的狀態(tài),如其所是,不做任何評判。
生活中,時時刻刻處處皆可正念;而正念育兒,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孩子本身就具有“當下性”這個特點——越小的孩子,越是活在當下。
正念1:看見孩子
羊羊放下手中的筆往零食柜溜去時,羊羊媽很生氣:“羊羊,你都第二次跑零食柜了!就不能一次性把作業(yè)做完嗎?”
“我很累了,想休息會兒!”羊羊低著頭怯怯地說。
也是,期末考快到了,最近的課業(yè)還真多,白天經(jīng)常要模擬考好幾次,想到這,媽媽緩和了語氣:“最近考試多,一定比平時上課累,是嗎?而且考試的時候,會有點緊張吧?”聽媽媽這么說,羊羊于是噼里啪啦訴起苦來。
父母親如果自以為是,用過往的觀念去預測孩子,去定義當下,就可能會說:“我知道你就是不想學習吧!”“我知道你就是不上進!”“你將來肯定沒出息?!边@就等于在你和孩子之間豎立了一堵墻,任何溝通都不可能進行。
而正念狀態(tài)下的父母,則能看見孩子當下的表現(xiàn),只描述孩子當下的行為表現(xiàn),不猜測,不定義,不評判。這種“無為”的做法,正是親子溝通的橋梁。案例中兩人溝通后,羊羊媽知道羊羊最近很容易餓,所以總是想吃東西。羊羊媽分析,一是可能跟課業(yè)重、能量消耗快有關;二就是最近羊羊忘記吃打蟲藥,肚子里可能長了蛔蟲,所以特別容易餓。
因為正念,才有溝通的可能;因為溝通,才發(fā)現(xiàn)背后的原因及應對策略。
正念2:看見自己
5歲的熊仔在公園的泥地上弓著,玩“蚯蚓爬爬”游戲。
熊仔媽已經(jīng)非常生氣了,可是她還是忍著,因為她想起了頭天剛看的育兒書嚴重告誡:“不能對孩子發(fā)脾氣!”
1分鐘!熊媽怒火PK告誡中……
2分鐘!熊媽告誡PK怒火中……
5分鐘后怒火完勝!啪,一巴掌過去,熊媽PK熊仔完勝!結局呢?熊仔哭花了臉,熊媽不由得也紅了眼睛,挫敗感油然而生。
這結局就是父母在拒絕當下,以目標、規(guī)范為導向而遠離自己的狀態(tài)造成的。大人經(jīng)常用“目標”作為自身的動力,這種外在的動力違背了自己的內在,導致內外不統(tǒng)一,最終產生沖突和矛盾,引爆更大親子危機。
而正念狀態(tài)下則完全不同,他們通常是“我感受、我表達、我需要”,完全而徹底地顯露自己的內在,自己看見了,孩子也看見了。在這種狀態(tài)下,彼此都坦誠相見,任何語言表達的都是自己內在的感受,簡單,直接,非常有利于孩子識別和接受。
正念3:看見現(xiàn)在
許多家庭常存在以下三類“非正念狀態(tài)”:
過去的對當下的覆蓋:“我沒讀個好大學,結果我沒有好工作,所以,我兒子一定要讀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p>
未來的對當下的覆蓋:“如果孩子不努力,將來我們老了,他一個人負擔好幾個人,多可憐啊!與其將來可憐,不如現(xiàn)在努力?!?/p>
周圍的對當下的覆蓋:“你看我朋友的孩子,學習多自覺!從不需要大人管,哪像你?!?/p>
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早早地被剝奪童年時代,破壞自己與自己內在的連接。
一個家庭,如果能夠理清當下,看清楚現(xiàn)實的狀況,全家協(xié)調一致,就可形成和諧的動力,讓孩子受惠;同時父母親也看見自己,看見孩子,與孩子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那么孩子的成人成才就是必然的事。
Tips:正念不僅是理念,更是一種方法
育兒真的不需要做個完美的媽媽或圣斗士的爸爸,我們只要真實地、臨在地、當下地和孩子在一起——當我們的眼中有孩子時,孩子的心中就有了世界。
正念的簡化概念:吃飯是吃飯,睡覺是睡覺,學習是學習,高興是高興,不高興是不高興。
正念育兒有依據(jù):神經(jīng)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的大腦發(fā)展是從下到上從爬行動物腦到哺乳動物腦再到高級腦的發(fā)展。5歲內的孩子,就處于哺乳動物腦階段,這時候,父母親與他們的溝通里,如果有情緒和感受的表達,就特別能和孩子相連;而“應該”“必須”“一定”這類高級腦階段的詞,說了也白說,他是感受不到的。
正念育兒有技巧:和孩子玩時,清出空間,即:我和孩子在一起時,就只和孩子在一起,一心一意,不管一起讀故事、一起逛公園、一起種花還是一起縫布娃娃等。這,就是正念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