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秋林 于微微 程文英 曹錦丹
[摘要]本研究主要對目前國內外關于認知需求在信息領域中的應用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國內外認知需求量表編制的發(fā)展過程以及認知需求對用戶信息行為的影響3個方面進行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從工具、方法、內容3個角度提出這些內容對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編制的啟示,旨在為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編制提供理論與方法上的依據,促進量表編制的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關鍵詞]認知需求;量表;信息行為;信息用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3.005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5)03-0024-04
認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NFC)這一概念是Cohen和他的同事在20世紀50年代研究認知動機中的個體差異時提出的。他們將“認知需求”定義為“一種個體參與努力思考和認知的內在動機”。認知研究領域是一個非常廣泛和多元化的領域,通過從認知需求角度討論信息用戶的信息行為,可以對用戶在交互過程中更多的認知活動及現象作進一步的理論闡釋,補充已有的信息行為模型,完善用戶研究理論體系。本文主要對目前國內外關于認知需求在信息領域中的應用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國內外認知需求量表編制的發(fā)展過程以及認知需求對用戶信息行為的影響3個方面進行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從工具、方法、內容3個角度提出這些內容對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編制的啟示,旨在為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編制提供理論與方法上的依據,促進量表編制的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1.國內外信息用戶認知需求研究現狀
1.1認知需求量表的發(fā)展進程
量表是衡量某一概念綜合指標的主要工具,有效的量表可以為后續(xù)的實證研究提供條件。目前,認知需求量表的應用也為我們在很多方面探索信息用戶的認知需求提供了很大幫助,心理學領域的學者編制的“認知需求量表”從開發(fā)并發(fā)表至今已經有30多年過去了。在這一期間,很多調查都顯示認知需求能夠影響用戶行為的多個方面。1982年,Cacioppo和Petty發(fā)表了第一個認知需求量表。開發(fā)認知需求量表時,根據相關假設的框架構建了1個條目庫,初級檢驗將一些模棱兩可的條目刪除,剩下的45項通過假定認知需求不同的群體進行檢驗——大學教職工和流水線工人,在這2個群組中沒有區(qū)分的陳述被刪除,剩下了1個34個條目的量表,這個量表很快就成為測量這個心理構建體的明確工具。之后,Cacioppo,Petty,and Kao提供了1個簡化的版本(18個條目)。這個版本的量表結構相對而言更有效度,也更有效率,還便于實施。2005年,鄺怡將認知需求量表翻譯到國內,并在中國的大學生中進行測試,得出了含有17個條目的適合中國大學生的認知需求量表。
在此前研究中,用戶研究者假設認知需求量表是一維的。也很少有人會對態(tài)度的三元論觀點(認知,情感,意動)出于單一的維度而產生爭論。從開始使用認知需求量表的前20年中,使用者已經接受了認知需求的一維結構,隨著認知需求的發(fā)展,一維的認知需求量表漸漸地表現出更多的局限性,因此對其內部結構的深入討論也顯得尤為重要。
正如2006年,Kennelh R.Lord在探索認知需求量表維度的研究中,基于原始的和縮減版的量表,做了3個探索性研究,通過運用最大似然因子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兩種形式的量表中存在的4個維度——認知刺激的享受、復雜性偏好、認知努力的承諾、理解欲望。這4種維度在其樣本中雖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但是,量表項目的極性變化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對信息用戶認知需求量表的編制前多維度的探索分析,可使其應用范圍更加廣泛,量表內部結構也更趨合理。
1.2信息用戶中的認知需求研究方法
對信息用戶行為中的認知需求研究主要是探討用戶的認知需求與各種信息行為的關系研究,國內外學者對此類問題的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例如,Or Kaynar和YairAmichai-Hamburger在探討認知需求對網絡再訪影響的文章中,讓50個經驗豐富的網絡使用者填寫了認知需求和關于網絡使用的問卷,并通過影響因子的分析,揭示了求職、社交、休閑是網絡使用的三大主要用途,并說明了人們對一個成功的、有說服力的網站所看重的不同特點,證實了認知需求和專業(yè)信息服務的相關性假設。2010年,王琴琴、王有智在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認知需求、創(chuàng)造性人格的關系的研究中,利用問卷調查法,采用認知需求量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調查表、研究性學習問卷對63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經過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認知需求、創(chuàng)造性人格對大學生研究性學習有重要影響。
問卷調查法既可以對調查結果進行量化,同時還便于對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有利于探討認知需求與各種信息行為關系的分析。
1.2.2屏幕錄像分析法
屏幕錄像法是利用專業(yè)的屏幕錄像制作工具,將汁算機的操作過程記錄下來,同時支持攝像頭錄像,將信息用戶的信息行為記錄下來并制作成各種格式的文件。例如Yair Amiehai-Hamburger和Or Kaynar在研究認知需求對網絡使用影響的試驗中,182個經驗豐富的網民被隨機分配了4種不同類型的商業(yè)網站,每個網站以不同的方式展現相同的信息內容,通過屏幕錄像記錄r受試者使用超鏈接的數量和在網頁的停留時間,以此討論認知需求與信息用戶行為的相關性,并為網站設計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幫助。
屏幕錄像法可以準確記錄信息用戶的檢索過程,并借此分析出用戶的行為傾向性,結合其心理特征進行研究。
1.2.3任務分析法
任務分析法是將受試人員分為不同的組別,分別給予對照的任務,并對不同人員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分析。Ya Hui Michelle See、Richard E,Petty和Lisa M.Evans在2009年發(fā)表的論文“感知的信息復雜性和認知需求對信息處理和態(tài)度的影響”中,將37名心理學學生隨機分配成兩組,讓他們完成兩類不同信息復雜程度的問題,評估每個人的認知需求程度,并為他們打分,通過回歸分析、關聯性分析探討他們之間的關系。2010年Dai Qi通過學生對單雙面廣告的反應中探討認知需求的調節(jié)作用,讓405名學生分別進入雙面廣告組和單面廣告組,并通過實驗結果分析了認知需求對信息獲取動力的影響。在Ahe Crystal的“認知需求在信息搜尋行為中對信息用戶行為和態(tài)度的影響”一文中,還應用了回憶分析的方法,探討了認知需求對網絡態(tài)度、知覺速度等的影響。endprint
任務分析法可以根據研究需要設定不同情境,并通過對不同認知需求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探討認知需求對各類信息行為的影響。
1.3認知需求對信息行為的影響
國外近年有代表性的關于認知需求對信息行為的影響研究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1.3.1探討認知需求對信息用戶網絡使用的影響
標志性的成果如2007年Yair Amichai Hamburger、Or Kaynar和Adi Fine分析了認知需求對信息用戶網絡使用的影響。2008年Or Kaynar和Yair Amichai Hamburger研究了認知需求對信息用戶網絡再訪的影響。這些學者的研究主要分析了不同認知需求水平的人對網絡使用及喜好的影響,為優(yōu)化網站設計奠定了基礎。
1.3.2探討認知需求對信息用戶信息搜索行為的影響
2011年Petru Lucian Curseu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小樣本中發(fā)現了認知需求對信息搜索行為的影響,以該結論作為基礎,2012年Crystal A發(fā)現了認知需求影響信息用戶網絡搜尋任務中的行為和態(tài)度,他通過對88個畢業(yè)生進行調查,讓他們?yōu)g覽并回答網頁上的10個問題。最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作者通過方差分析發(fā)現認知需求與對網絡的態(tài)度、知覺速度和尋找信息位置的難易程度存在正相關關系。論文中指明認知需求是影響用戶對互動系統(tǒng)做出反應的重要方面。
1.3.3探討認知需求與信息復雜性對信息處理過程的影響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為Ya Hui Michelle See、Richard E.Peuy和LksaM,Evans在2009年發(fā)表的論文“感知的信息復雜性和認知需求對信息處理和態(tài)度的影響”,在該研究中他們將37名心理學學生隨機分配到兩組,完成兩類信息復雜性的問題,評估每個人的認知需求維度,并對他們的任務完成情況打分,利用回歸分析方法得出三點結論:首先,不同的認知需求有不同傾向處理簡單與復雜的消息。其次,隨著認知需求的增加,人們更有可能處理復雜的信息而不是簡單的信息。最后,信息復雜性對不同認知需求的人們影響是不同的。
1.3.4探討認知需求對信息用戶的個人成績的影響
Alex Bertmms和Dickhauser在2009年展開了一項研究分析高中學生的認知需求,自我控制能力與學習成績的關系,他首先對604名高中生進行測試,利用關聯性分析方法分析出認知需求與自我控制能力是有關聯性的。在這個基礎上,又利用sobel test方法,得出自我控制能力在認知需求與學習成績之間起到一個中介作用。另一方面,Dickhfiuser 0和Reinhard M A也分析了認知需求對成就的影響作用。
1.3.5探討認知需求在用戶接收信息過程中的調節(jié)作用
最早展開這方面研究的為Dai Qi,他首先讓405名學生分別進入單面廣告和雙面廣告組,雙面廣告組對產品的介紹既包括積極的信息,也有消極的信息;而單面廣告只介紹產品積極的一面。讓所有參與者瀏覽關于產品的介紹,當瀏覽完成后會被問及關于產品的一些問題,并通過量表進行評價。作者通過方差分析發(fā)現雙面廣告中高認知需求有更高的獲得信息的動力,并且態(tài)度比低認知需求的人更加理性和復雜;相對的,低認知需求的人缺少獲得信息的動力。對于高認知需求,雙面廣告比單面廣告更有益,該項研究科學的揭示了認知需求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調節(jié)作用。除此之外,Hallahan K、Thota S C、Song J H和LarBenv也分別對認知需求與用戶網站忠誠度、認知需求與廣告處理之間的關系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
2.對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編制的啟示
這些成果為筆者編制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做了很好的啟示。一方面,筆者在編制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過程中可以借助信息用戶中的認知需求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利用國內外關于認知需求對信息行為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可以構建用戶信息行為模型,以指導問卷設計,從而編制認知需求量表。同時,在以往的認知需求量表編制過程中,多只從單一的維度進行設計,而Kenneth R.Lord的研究“探索認知需求的維度”為筆者從多維度分析認知需求量表因素提供了很好思路。
圖1為本研究構建的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編制流程,在該流程中,筆者將目前國內外信息用戶中的認知需求研究方法與認知需求對信息行為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納入其中。本研究利用目前國內外大多數學者認可的由Cacioppo、Petty和Kao在1984年修訂的18條目認知需求量表作為初始量表。同時為了使量表的理論結構更符合目前的信息環(huán)境,使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更具有代表性和實踐性,本研究采取任務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來獲得可靠的實踐依據。具體方法為對在校大學生進行關于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的訪談與調查,根據訪談或調查的結果,了解他們在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的主要方面。最后編制開放式調查問卷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對結果進行內容分析,從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高頻描述性語句用于建構量表項目庫。分析并歸納出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的幾項維度。同時綜合前面18條目認知需求量表的相關維度后,形成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維度的理論構思框架(見表1)。在表1中,包含2個一級維度和11個二級維度。2個一級維度分別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1個二級維度分別為:認知刺激的享受、復雜性偏好、認知努力的承諾、理解欲望、環(huán)境因素、設備因素、網絡因素、個人因素、任務因素、信息資源因素以及交互因素。
3.結語
本文通過對目前國內外關于認知需求在信息領域中的應用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國內外認知需求量表編制的發(fā)展過程以及認知需求對用戶信息行為的影響3個方面進行綜述,為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編制提供理論與方法上的依據。并在此基礎上,利用目前國內外關于認知需求在信息領域中的應用過程中所采用的工具和方法,構建了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維度的理論構思框架,為交互式環(huán)境下認知需求量表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