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秋
在我校優(yōu)質課評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會用“你有什么收獲”來引導學生做課堂小結。不知從何時起,“你有什么收獲”似乎成了課堂教學必備的程序。當然,如果這種程序真是必不可少的話倒也無可厚非,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收獲”,為了回答教師的問題
整理小學生在課堂中所談的收獲,大體有以下兩種情況:
1.如“我認識了梯形”“我會計算9加幾了”“我知道什么是有余數的除法”“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長”等,課堂上常聽到學生們這樣的話語。學生們真的“學會了什么”或“真的知道了什么”了嗎?一位學生在說“我已經認識了梯形”之后,我便畫出兩底不是水平方向的梯形(兩底與水平方向垂直的)放到他的面前,“你說這個是梯形嗎?他脫口而出“不是”。細細想想,學生們所說的“我知道了什么”“我學會了什么”之類的話語就一定表明學生們學后真的有收獲嗎?不是的,這只不過是對課題名稱的重復而已。
2.全盤羅列
如“我知道要珍惜時間”(“認識鐘表”一課中教師導入時提到珍惜時間)“我知道要給媽媽買禮物”(人民幣的認識”一課的情境中就是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媽媽買禮物)等。這些“收獲”往往是在教師不斷追問“還有什么收獲”的時候,學生為了迎合教師的問題,而不斷地將本節(jié)課所涉及到的名詞補充羅列。其實,他們對課堂所學的知識也許是似會非會,或是根本不會,但是覺得別人都會了,自己不好意思說不會,只好隨聲附和。
以上兩種情況的收獲,體現了對教師提問的一種應付,而原本期待的自我歸納和回顧總結蕩然無存,即便有,也僅僅是星星點點的感覺。
二、研究“收獲”,還原本位的“收獲”
教師應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如何還原本意的“收獲”呢?
1.教給學生總結的方法
(1)提示內容,讓學生靜靜地回顧
“大家回顧一下,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這是對知識的回顧。
“我們是怎樣分析解決問題的?試著整理一下解決問題的過程?!边@是對過程與方法的回顧。“這節(jié)課你對自己在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以及小組合作、數學表達方面滿意嗎?有什么體會?”這是對情感與態(tài)度的回顧。給學生一分鐘左右的時間,靜靜地讓學生去回顧、回味。
(2)動筆整理,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
在即將下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重點內容,讓學生有目的地重點整理。學生在動筆整理的過程中,自然地將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全面而系統(tǒng)的回顧與整理。
2.變換方式,讓學生體會“收獲”
“你有什么收獲”的本意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和總結,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往往不具備總結能力,甚至他們已經有了收獲卻不知道,或者表達不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變換方式進行。
(1)傾聽概括總結
針對“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的內容,教師直接進行概括:“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列表的策略,這種信息和條件對應的問題適合于列表解決,回想我們解決問題的過程:大家提取信息、列表整理、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問題,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苯Y合板書教師進行總結,使得整個教學內容和過程有所提升。
(2)共同梳理,形成體系
一節(jié)課即將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談談收獲,這是對這節(jié)課的回顧與整理,也是培養(yǎng)學生反思和總結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學生談收獲的時候教師應該進行適當的補充引領。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既進一步完善了對本節(jié)知識的認識,又實現了知識的建構。
(3)拓展延伸,激發(fā)求知欲
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可設計應用拓展性的活動。教師出示用紙板做成的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邊總結邊提問:“我們通過學習和證明,已經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那么這些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當學生面有難色時,教師可進一步啟發(fā):“計算和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們采用了‘拼圖法。對于這些圖形,我們能不能采用類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圖法,把它們分解成幾個三角形,再計算它們的內角和呢?”學生很快順次把這些圖形分成2個、3個、4個三角形,從而得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是180°×2,五邊形的內角和是180°×3,六邊形的內角和是180°×4。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設問:“照這樣七邊形、八邊形、九邊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呢?你能從中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嗎?”這類小結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4)聯系實際,感受數學的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許多地方都包含數學。如教學“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一課時,即將下課時課件出示這樣一段材料:
一般情況下,100粒米的重量大約是2克。
(1)你能算算平均1粒米的重量大約是多重嗎?
(2)如果每位小學生每天浪費一粒米,那么全國約1億小學生一天大約浪費多少粒米?合多少噸呢?
(3)目前全球有40個國家面臨不同程度的糧食短缺。8.54億人口營養(yǎng)不良,每年有560萬兒童因饑餓而夭折。在發(fā)展中國家,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讀了這段話,結合上面的計算,你想說些什么?這個小結用數據告訴學生節(jié)約糧食要從細微之處做起,喚起學生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的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的意識,體現了學習數學的價值。
課堂小結的形式有多種,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只要不是機械照搬,重復羅列,是學生自己理解的,親身感悟的,都是真正的收獲。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