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者,儉以養(yǎng)性,靜以修身。儉則人不勞,靜則下不擾。人勞則怨起,下擾則政乖。人主好奇技淫聲、鷙鳥猛獸a,游幸無度,田獵不時。如此則徭役煩,徭役煩則人力竭,人力竭則農(nóng)桑廢焉。人主好高臺深池,雕琢刻鏤,珠玉珍玩,黼黻絺绤b,如此則賦斂重,賦斂重則人才遺,人才遺則饑寒之患生焉。亂世之君,極其驕奢,恣其嗜欲,土木衣緹繡,而人裋褐不全c;犬馬厭芻豢d,而人糟糠不足。故人神怨憤,上下乖離,佚樂未終,傾危已至。此驕奢之忌也。(《帝范·誡盈》)
注釋:
a 鷙(zhì):兇猛的鳥。
b 黼黻(fǔ fú):禮服上裝飾的華美花紋。 絺绤(chī xì):
葛布。
c 緹繡(tí xiù):華麗的絲織品。 裋褐(shù hè):短而窄的衣服,多為勞動人民穿著。
d 芻豢(huàn):肉類食品。
大意:
作為君主,要以節(jié)儉養(yǎng)性,以清靜修身。君主節(jié)儉,百姓便不會勞苦不堪;君主清靜,百姓便不會被騷擾不已。百姓勞苦,自然怨聲載道;百姓被騷擾,自然政局不穩(wěn)。君主喜好新奇的技藝和放蕩的樂曲、兇猛的鳥獸,到處游幸而沒有節(jié)制,到處打獵而不守時序,這樣就導致徭役繁重;徭役繁重,就會使民力枯竭;民力枯竭,農(nóng)桑之業(yè)就會荒廢。君主喜歡高聳的亭臺和幽深的池塘,喜愛雕琢刻鏤的建筑,廣納珠玉珍玩,喜好裝飾繁復的華麗布帛,這樣就會導致賦稅沉重,賦稅沉重就會導致人們四處逃散,人們逃散就會產(chǎn)生饑寒的危機。亂世君主驕奢至極,放縱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他們的建筑居所裝飾著華麗的絲織品,而百姓卻衣不蔽體;他們的狗馬飽餐肉食,百姓卻沒有足夠果腹的糟糠。因此百姓和上天都怨憤不已,統(tǒng)治者和百姓離心離德,統(tǒng)治者們放縱的快樂還沒結束,國家傾覆的危機已經(jīng)到來。這正是驕奢的
可怕。
【解讀】
《帝范》凡十二篇,唐太宗李世民撰。作為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君主,李世民擔憂太子“未辨君臣之禮節(jié),不知稼穡之艱難”,于是“披鏡前蹤,博覽史籍,聚其要言”,并結合自身治國理政經(jīng)驗,著成此書,用于告誡、教誨太子。
《周易·豐卦》:“《彖》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中國人自古便知道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物極必反的道理,人的欲望尤其如此。君主欲壑難填,橫征暴斂,魚肉百姓,最終導致身死國滅的例子比比皆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懂得克制個人的欲望,愛惜民力,使民以時的統(tǒng)治者也不乏其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環(huán)視當今社會,一些黨員干部從人民公仆墮落為腐敗分子、國賊祿蠹,與他們私欲的無限膨脹有極大關聯(lián)。一心追逐私利、權位,不擇手段,必然置黨紀國法于不顧;一心追逐逸樂、享受,來者不拒,必然置理想信念于度外。私欲的過度膨脹,使他們忘乎所以,我行我素,最終滑入違法亂紀、腐化墮落的深淵。古人深知欲望之可畏,因此以“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自勉。人都有七情六欲,也無需成為禁欲主義者,但明了“月盈則虧”“無欲則剛”的道理對節(jié)制無限膨脹的欲望,對修身治國一定有所裨益。(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