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環(huán)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每個小組以4~6人為宜,并且在各小組中要注意各層次學生的優(yōu)化組合,以利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要使合作學習更加有效,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但要發(fā)揮組內每個人的作用,還要發(fā)揮集體的作用,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學習活動。
為了保證學習效果,在分組時,我會選擇成績較好、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當各小組組長,由組長負責安排本組成員在合作學習中的任務、發(fā)言順序、總結匯報等事宜。另外,各組選出一個發(fā)言人,負責整理、總結本組各成員在合作學習中取得的成績、階段性進步,以便及時向老師和全班同學匯報。
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意味著教師責任減少。在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責任其實更大了,對教學技巧的要求也更高了。
比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我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圓的面積公式是否可以由將圓轉化成已經(jīng)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來呢?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起來,各小組進行第一次討論,提出了三個需要解決的子問題。第一個問題:如何將圓轉化成已經(jīng)學過的圖形?第二個問題:將圓轉化成哪個平面圖形?第三個問題:圓和轉化成的平面圖形有什么關系?在明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次序后,各小組進行第二次討論。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動手動腦,參與面廣。通過剪剪拼拼,有的學生拼出了近似于長方形的圖形,有的學生拼出了近似于三角形的圖形,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平均分的份數(shù)越多,拼出的圖形就越接近于長方形或三角形。
在整個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對學生進行了適當?shù)囊龑?,并熱情鼓勵他們。合作學習,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團隊精神,又提高了學生的共事能力、溝通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提倡教師當好“導演”,學生當好“演員”,而不再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教師既“導”又“演”,唱“獨角戲”結果是事倍功半。小組合作學習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fā),巧妙地運用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把“導”與“演”進行了分離與分工,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使他們有機會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如此一來,傳統(tǒng)課堂上許多原來由教師完成的工作就可以由學習小組來完成,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學生的主體性得到體現(xiàn),自然就會產(chǎn)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會把學習當作樂事,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地。
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是一種重要的、有效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是萬能的,它還應與其他學習方式有機結合,特別是與自主探索有機結合,才能發(fā)揮出更好的合作效應。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學習的前提和重要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離開了自主探索這個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又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與人合作交流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為課堂注入了活力,越來越受到很多教師的首肯,也越來越為學生所喜歡。這種學習方式不僅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交流了情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融洽了師生關系,使課堂教學更加科學合理。
作為教師,我們應從實際出發(fā),結合學生特點,不斷探索研究,以讓小組合作學習收到更好的效果。
(本欄責編 肖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