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正進入一個被數據籠罩被數據指引的時代。大數據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從對體育比賽結果的精準預測,從廣告對營銷對象的精準投放,我們感受到了大數據的威力。主動了解并運用大數據為語文教學服務,應該是當下不落后于時代的明智之舉。下面?zhèn)戎貜拇髷祿φZ文閱讀教學的影響方面來探討。
一.利用大數據把握時政熱點,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
語文閱讀教學往往陷于一種模式化狀態(tài)。應用型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首先把握其文體要素,然后肢解其要素,再對其思想感情略作分析,似乎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久而久之,學生對語文課堂生厭,教師對語文教學討厭。教學的文本內容嚴肅有余,教學的文本形式陳舊泛黃。絕大多數文本與時代距離遙遠。
老師根據自身的了解,挑選一定的時文作為教材的補充,常常是老師自己欣賞,學生卻對其不感興趣。
利用網絡閱讀大數據,可以很容易挑選出讓學生喜歡的時文。比如:執(zhí)教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信》,如果單純補充閱讀相關的關于寫青春期戀愛的文章,難以引起學生的關注與投入。大數據顯示——當今年輕人追捧倉央嘉措的情詩和喜歡歌曲《最浪漫的事》,于是補充了相關材料,作為對本課的拓展延伸。學生學習這一課情緒高昂。還主動向老師和同學推薦選秀節(jié)目評委樂嘉的文章《寫給15歲的女兒》。
二.利用大數據把握話語熱點,語文閱讀教學時代化。
老師課堂語言雅俗共賞,既有典雅之語,又能秀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能讓學生感到親切。倘若再利用時間分析網絡語言的語法和意蘊,更能讓學生領悟到“生活即語文”,語文中的語言文字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比如:伴隨著共產黨和蘇聯的誕生而產生的新詞——布爾什維克等;伴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fā)展而出現的新詞及其衍生的新意——因特、比特、囧、P2P、矮窮挫、白富美、光盤、微信、刷屏、寶貝、霧霾、失聯等等。
適時適度地擴展閱讀時文,讓學生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發(fā)生遷移運用。比如:提供機會讓學生閱讀科技說明文《“黑匣子”——空難的見證者》《生氣的成本有多高》;閱讀關于留守兒童的小小說《喜旺的年》;閱讀報紙關于某個事件的新聞報道和相關評論;和學生一起做點評,教導學生敢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培養(yǎng)自己的辯證思維能力。
三.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習難點,語文閱讀教學科學化。
以往對學生語文閱讀教學都是老師憑經驗,再結合課標要求確立教學難點。在實際教學中,會發(fā)現——精心準備的所謂難點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有時候其實并不難。這就表明:老師的了解與估計是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脫節(jié)的,這樣,教學的針對性、科學性就打了折扣。
碎片化、現象化式地原始歸納分析,已經不能科學準確地呈現問題了。
借助網絡和計算機,以及新的分析技術,就能盡可能地收集語文教學方方面面的數據,客觀而科學地反映教與學的現狀,并提出參考意見。在語文考試中,學生最易丟分的就是閱讀,最畏懼的仍然是閱讀。老師教學最糾結的也是閱讀。閱讀成了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大障礙;也是老師教學費力最多最難討好的的一大重頭戲。
思考一下原因:為什么閱讀教學遭人詬?。?/p>
其一、需要學生有一定的閱讀基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起碼的閱讀量都達不到,老師的閱讀教學就難以順利進行。本人在執(zhí)教時,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根據課本安排——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古典文學賞析。涉及作品分別是《水滸》《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紅樓夢》,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老師預設是學生對于“暗線”可能難于掌握,因此準備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多下功夫,以讓學生對中國古典小說有一個大致的框架結構、行文思路的了解。
殊不知,學生學習該單元時,茫然而不知所措,老師“啟”而學生不“發(fā)”。事后調查:4/5的學生沒有接觸過上述經典文學作品;2/3的同學連相關影視劇動漫等也從未聽說過。古文基礎特差,讀懂課文對他們來說已是奢侈,更遑論結構技巧和人物形象、思想感情。
摸清了情況,借助大數據,作學習診斷分析,制定出科學的課堂教學計劃。
1.課前,老師指定學生閱讀相關作品。
2.做好閱讀筆記——好的詞、句、段摘抄以及閱讀感受。
3.每周記憶一定量的成語典故和古典詩詞名句。
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閱讀積累后,課堂閱讀教學進行就相對順利得多,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閱讀的寬度有所拓展,閱讀的深度有所提高。閱讀課堂開始由老師的“導”逐步轉為學生主動地“學”。
其二、課堂教學要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
實施語文閱讀教學,有的老師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興趣,在課堂上把握自己上課的節(jié)奏、內容、投入自己的情感。對自己不太感興趣的一些文體或者課文,就馬馬虎虎一帶而過。這種閱讀教學無異于教師的孤芳自賞或者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抹殺。很難滿足學生的閱讀欲求,很難調動學生進入課堂、進入文本的世界。有些老師不喜歡說明文——對“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科普文章——《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等就簡單處理,學生大為不滿。這個時期的學生正充滿好奇地想了解生命以及生命遷徙變化,結果因為老師的厭棄而消減了學生的語文課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興趣度,漸漸地對語文閱讀喪失信心。
明白了這些,不一定能科學有效地組織語文閱讀教學。
好在有大數據。我們可以借助大數據,提煉出學生閱讀中的難點,捕捉到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有的放矢,設計科學的閱讀教學方案,烹制出學生喜愛的閱讀大餐。
借助大數據,閱讀教學科學化成為了可能。
四.利用大數據呈現教學狀態(tài),語文閱讀教學精細化。
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對閱讀課堂現場實錄,然后利用相關軟件,對課堂進行解讀。通過科學的數據反饋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真實狀況。endprint
過去,我們老師都有過這樣的質疑——為什么同教兩個平行班,其中一個班課堂看起來氣氛活躍,思維積極,學生投入,老師也激情四射,情緒飽滿,可是每次考試成績卻趕不上那看起來有些死氣沉沉,學生漫不經心的班級?(分班相對均衡,課前課后兩個班對語文學習所花時間的差距基本可忽略。)問題出在哪里?老師們百思不得其解。
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陸教授團隊所作出的研究成果——教師在線實踐社區(qū):從信息收集、信息處理、知識創(chuàng)生幾個維度,設計了一套人性化、全面可行的評價體系。該體系還具有自我反思、同行點評、不同學科教師點評等功能,可實現專業(yè)指導、綜合性的教學量化評價,并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王陸教授的體系就是創(chuàng)建教學的大數據并對其作出定量分析。語文課按照經驗去審視和調整已經跟不上科技和教學發(fā)展的需要。借助大數據可以完整呈現我們課堂的教學,更有利于我們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不再是憑經驗瞎忙活。
大數據會把我們的閱讀課堂做精準而細小的分析。這可以幫助我們制定有效的閱讀教學量化指標。在需要精細化教學時,能符合學生實際閱讀水平和心理狀況,深入下去,細化到位。
例如:學生閱讀能力差,我們一直認為是學生讀少了,訓練少了。于是加大閱讀量和閱讀題訓練量,但效果甚微。
經過課堂數據采集和分析,驚人地發(fā)現——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緩慢、閱讀考試成績低下的原因是:學生在閱讀課堂參與度低,思維未活躍起來;閱讀題得分低源于閱讀速度慢和理解力弱;理解力弱在于字詞掌握的量太少。
建議:教學中要加強速讀指導;強化靈活運用字詞的能力。
綜觀全國2014年中考語文試題,各省市區(qū)幾乎都有涉及“詞語含義的理解”的試題,分值占全卷之比大約在5%,題型多樣,靈活新穎。
譬如:2014重慶市中考語文試題A卷第6小題——6.靈活運用詞語,能使表達新穎活潑。請你參照下面示例中加點詞的用法,自選一個詞語,寫一句話。(要求:體現詞語的靈活運用;不得選用示例中加點詞語)(3分)
示例1: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魯迅《社戲》)
示例2:喝了幾天,痛快了幾天,哥們了幾天。(阿成《黑龍江的山很多了》)
選詞:
寫話
重慶某區(qū)考生在該題的有效均分僅為1.5左右,可見,該區(qū)今后要加強對“詞語理解運用”板塊的訓練。
李紅霞,語文教師,現居重慶萬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