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銳 張軍梅
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工具,更是一種文化,是每一個中國公民應具備的精神資源。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的重要性是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積累語言材料,積淀文化,提升語文素養(yǎng),是廣大一線語文教師和教材編輯者共同追求的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便是閱讀。課內精選作品有限,文字底蘊的深厚積淀絕非以現有的文本教材所能達到的,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積累閱讀是最好的途經。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進行多種形式的課外閱讀、自由閱讀,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兒歌、童謠和古詩等,并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目標:小學階段閱讀量不少于145萬字,中學階段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讓學生在積累語言材料的同時,積淀文化,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這一要求,是否真正得到落實?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是身處農村的中小學生是否真正能達到這一要求呢?就這一問題,我們威縣教研室教研員們深入各個學校,展開了調查。
2013年春,我們先后深入到仲夷、賀營、賀釗、經鎮(zhèn)、柳疃、梨元屯、棗元、白果樹、第什營、霍寨小學及常莊中心小學等全縣十多所小學,通過跟教師談話、與學生交流、問卷檢測等多種形式的調研,所得數據如下:任課教師普遍認為閱讀是提升語文素養(yǎng)必不可少的途徑,但如何獲取閱讀資料,提高閱讀興趣卻是困擾他們的一個問題。接受調查咨詢的學生中有90%的認為課外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對其學習尤其是寫作幫助很大,但閱讀情況卻不盡人意。具體表現在:21%的學生表示課業(yè)負擔重,閱讀僅限于作文指導類,其他書籍沒有時間閱讀,39%的學生只有少量時間,卻不知讀什么書合適,而34%的學生傾向看漫畫,閱讀玄幻、言情小說,更有6%的學生讀書是盲目的、雜亂的、不健康的。另外,約百分之十的學生對閱讀根本不感興趣。透過這幾組數字,看出學生對待閱讀的態(tài)度與閱讀位置存在的反差,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農村學校的中小學生,閱讀條件不具備,家長不重視,學生無書讀。學生不具備良好的讀書習慣,不能堅持閱讀,沒有閱讀興趣。長此以往,不利于農村學生的發(fā)展,農村中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前途堪憂。
我國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先生說過:“好讀書,不求甚解?!彼岢恼窃黾娱喿x量,但不要求逐字逐句的深入理解。我認為這句話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給學生提供閱讀資源,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素養(yǎng),已成為現今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全縣中小學生的閱讀現狀,通過多日的調研、探討,縣教研室確立了“擴大學生閱讀面,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這一課題,推出語文課堂“1+1”積累閱讀模式,即一節(jié)語文課加一篇課外閱讀,其目的是讓學生從日常閱讀積累著手,在學習語文教材的同時閱讀一些富含傳統(tǒng)文化的國學經典或文質兼美的作品。
一、核心理念闡釋
(一)精選讀物,巧妙分類,對“齡”下“書”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中小學生各年齡階段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我們教研室把小學分成低、中、高三個階段,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的身心發(fā)展和知識積累的基礎,選擇適合各階段學生的閱讀篇目供師生選擇。這樣,學生才會對書感興趣。
所選內容主要以古詩詞、傳統(tǒng)文化的蒙學及中外、現當代美文、詩歌、科普、人文素養(yǎng)、自然與生活等為主,分階段推薦給學校,并將分類后的資料制成電子版供任課教師使用。各學校語文教研組要在每學期開始根據教研室推薦的篇目,結合教學課時,制定出本學期的課內及課外閱讀計劃,課內具體到每節(jié)課閱讀篇目,課外定出目標和任務。這樣,既解決了學生無書可讀的問題,又為學生閱讀的內容“定向”,避免了閱讀的盲目性。
(二)減輕負擔,給閱讀一席之地
要想解決時間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十分必要。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變“教本課堂”為“生本課堂”。設計問題要精練,有選擇地講,有重點地講,不僅要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還要保證課堂閱讀的時間;布置作業(yè)要精,力求減少作業(yè)量,使學生從題海中、填鴨式教學中解放出來,以保證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閱讀。教師可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分層安排閱讀要求,不搞一刀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閱讀目的選擇最有價值的內容。同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自行選擇閱讀速度,從容自如地進行閱讀。這樣做,能讓學生把閱讀真正變成一種精神享受,達到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使學生成為“好讀書”者。
(三)插入一個環(huán)節(jié),閱讀一篇文章,培養(yǎng)一個習慣
為保證每日一篇閱讀的效果,教師要在每節(jié)語文課上插入一個5~8分鐘左右的閱讀環(huán)節(jié),時間自主掌握。不同內容、不同要求可安排不等的時間,如短小精美的文章或詩詞可要求學生幾分鐘背誦下來。上課時,教師將教研室推薦的閱讀內容(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拓展的內容),借助多媒體出示在大屏幕上,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閱讀(也可以以電視美文欣賞的形式),必要時可做簡單的閱讀指導(沒有多媒體的教室,學??衫脠D書室或課前打印閱讀材料,也可將閱讀篇目匯編成校本教材)。
這種學校督查、教師組織、學生集體參與的閱讀模式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既不增加語文教師的工作量,又能切實可行地提高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日積月累堅持下去,學生讀書的習慣就會逐漸養(yǎng)成,書香校園的濃厚氛圍就能實現。
二、評價機制
為更好地調動學校的積極性,全面推廣這一模式,提高閱讀成效,教研室將實行一推、二督、三評、四導的方式對各學校語文閱讀情況進行督導與考核。一推。就是推廣模式,教研室先研究制定出操作模式,召開全縣語文教師研討會,動員思想,聽取意見,商定書目。二督。就是督查指導,教研室深入各學校查看閱讀組織情況,針對出現的問題給予幫助、指導。三評。就是評價學校,結合教研活動的跟蹤檢查,把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也納入考核范圍,期中、期末兩次檢查,加上平時學校抽查綜合打分作為教學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結果進行全縣通報。四導。就是利用學生素質教育測試進行引導,根據各學校閱讀的篇目設計一些有關的素質題型,以此激發(fā)全縣師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使這一閱讀模式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這一活動,將課內與課外兩大陣地充分結合起來,多個空間、多個維度為學生提供閱讀平臺,讓全部學生參與其中。距離此活動的開展,一學年的時間過去了,無論是課內的對比閱讀教學、名篇的課內欣賞,還是課外經典的延伸閱讀,都已經成為語文課堂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為廣大師生欣然接受。語文課堂“1+1”積累閱讀模式已初步形成。積累閱讀課堂的探索之路還很長,課堂模式有待于一線教師在實施中日趨完善。我們力求在這條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使學生從修身養(yǎng)德到社會文化,從內化語言到寫作技巧都得到階段性的提高,從而在讀書的過程中中增長知識,積淀文化底蘊,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