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金梅 布和吉雅
(1.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 安徽安慶 246133;2.河套學院 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500)
人名是指稱個人的專有名詞,是代表一個人的語言符號,所以人名首先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具有語言屬性[1](P274)。人名因適應社會生活而存在,深深地打上了社會生活的烙印,反映了一個民族文化的主流。人名是文化的載體和統(tǒng)象[2](P18)巴彥淖爾市90后蒙民借詞漢語人名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時代特征,是巴彥淖爾市文化見證的“活化石”,值得從語言與文化心理角度探究。
巴彥淖爾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的河套平原和烏拉特草原上,是以漢族為多數、蒙族為主體的盟市。在漢語為主要交際通行語的語境中,蒙族人都有了自己的漢語名字。本文調查了巴彥淖爾市1000名在校90后蒙族學生的漢語名字,采用問卷及個別咨詢相結合的方式,調查了它們的漢語意思和取名寓意,故可保證本文討論語料的真實性。巴彥淖爾市90后蒙民借詞漢語人名的語言與文化探究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構成方式、語義內涵和所反映的文化心理。
蒙族人名的構成很復雜。隨著蒙漢文化的大融合,蒙族人往往既有蒙語名又有漢語名。漢語人名中出現(xiàn)了大量音和義都借自蒙語的人名借詞,即蒙語借詞人名。巴彥淖爾市90后蒙民借詞漢語人名的構成方式有:
(一)音譯借詞方式。是指一種語言在借用外族詞時采用直接譯寫外族詞的語音。音譯的蒙語借詞人名就是用漢字直接記寫出蒙族人名的蒙語語音。例如,蒙語借詞人名“偉樂斯”蒙文寫作“ ”,其語音用國際音標可記錄為[uei214l51sI55]。就是說,作為該蒙族學生的漢語名字“偉樂斯”,它是借自原蒙語語音,屬于音譯蒙語語音的借詞。蒙民中絕大多數的借自蒙語的漢語人名就是這種按照蒙語詞的聲音用漢字依次對譯過來的,如安達、阿希達、溫都斯、桑楞嘎、卓爾、阿伊斯、查嘎布日、都麗雅、烏音嘎、哈布日、德格金、陶日淖、乃日恒、浩日旺、烏仁陶格蘇、烏汗布仁、紅達嘎、艾吉木、特日濃、傲日格樂、納日斯嘎、查嘎布日等。絕大多數的蒙族人名是只有名而沒有姓氏的,如上所示之例都是名而無姓氏。但也存在一定數量的“姓氏+名”構成的蒙族人名。例如“白阿如恒、白塔娜、白額爾德尼、白寶音朝古拉”,“白”是姓氏,“阿如恒、塔娜、額爾德尼、寶音朝古拉”是名。還如“黃木仁、黃財利甘、黃烏嘎、杜蘇龍嘎、王胡雅格、薛艾麗婭、郭吉仁尼格、郭薩其熱、楊烏日嘎、胡烏日寒、陳桑斯爾、包斯琴高娃”等蒙語借詞人名都是由“姓氏+名”構成的。記錄這類有姓氏的蒙語借詞人名時,“姓氏和名”都采用音譯方式,即依據蒙語人名的“姓和名”的蒙語語音用漢字逐一書寫。如“陳德力黑”,就是依據“陳”和“德力黑”的蒙語語音逐一譯寫出來的。
(二)“音譯+漢語詞綴”的借詞方式。這類蒙語借詞人名往往只有名而無姓氏,是由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代表人名的“名”,是根據蒙語人名的讀音用漢字直接記寫下來的,即采用“音譯”的借詞方式;后一部分是附加上去的漢語詞綴。如“賽音朝格圖”,“賽音朝格”是音譯,擬寫了其蒙民的蒙語名字的語音,是采用“音譯”的構詞方式譯寫出來的;“圖”是附加上去的漢語詞綴。最常見的漢語詞綴是“圖、太、泰”等。例如,附加漢語詞綴“圖”的蒙語借詞人名有“賀其樂圖、烏哈圖、吉雅圖、呼尼斯圖、騰格日圖、賀西格圖、呼斯楞圖、伊德爾圖”等;附加漢語詞綴“太、泰”的蒙語借詞如“呼畢太、莫其太、寶音泰、阿嘉泰”等。它們均是采用“音譯+漢語詞綴”的借詞方式構成蒙語借詞人名的。
調查顯示,巴彥淖爾市90后蒙民的蒙語借詞人名中音譯的單純詞居多,即絕大多數的人名由一個語素的音譯單純詞構成?!跋纫糇g,后附加漢語詞綴”的蒙語借詞人名較少。
“每個人取名[3](P325)都有一定意義,取名的語義學意義受人們命名用意規(guī)約。”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風尚和文化特征,命名所取之義因此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根據調查顯示,90后蒙語借詞人名的語義內涵如下:
(一)根深蒂固的“貴和尚中”的傳統(tǒng)思想?!百F和諧,尚中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主張以廣闊的胸襟、海納百川的氣概作為君子為人之道。巴彥淖爾市90后蒙語借詞人名多以豁達、開朗為寓意命名,希望孩子以謙遜包容的樂觀心態(tài)去面對現(xiàn)實,傳達了“以和為貴”的中庸之道。例如,朝寶(活潑)、特尼格爾(廣闊)、其樂格爾(遼闊)、烏達木(廣袤)、阿麗亞(淘氣、開朗)、慕禧樂(快樂、微笑)、朝格圖(活潑)、其樂木格(陽光、燦爛)、格庚(光亮)、哈妮(朋友)、布樂呼木德樂(團結)、恩克巴圖(平安、太平);塔拉(草原、原野,寬闊)、嘎吉勒(大地、廣博)、白嘎力(大自然、博大)、呼布慶(世界、廣大)、敖日齊楞(宇宙、浩瀚);竹娜(夏天、熱情奔放);諾敏(翠綠)、青格爾(藍色、寬闊)等。
(二)情系草原的“重祖立業(yè)“的尋根意識。人是文化的生物,作為人的符號不能不帶有各個不同的歷史時代、各個不同民族的文化色彩,不能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文化的嬗變[4](P180)。人名是個人的符號,巴彥淖爾市90后蒙語借詞人名是巴彥淖爾市蒙古族90后的個人特稱,印上了民族、時代的烙印。這些人名滲透了濃厚的草原民族的“重祖立業(yè)”的尋根意識,即“圖騰”崇拜,寄予建功立業(yè)的遠大抱負,表現(xiàn)為:1.以自然景觀取名、將“英勇”之意寓意于人名?!皥D騰”崇拜包括崇天敬地的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是尋根意識的反映,潛移默化地滲透于人名中。自然崇拜,如巴彥那慕日(豐碩的秋天)、烏日查呼(黎明)、阿如溫查斯(瑞雪)、胡日烏斯(雨水)、達來(海)、阿日善(圣水)、樹海(森林)、波日特(綠洲)、道日娜(東方升起的太陽)、沙其日(光輝)、娜荷婭(嫩芽)、木其爾(樹枝);英雄崇拜如:娜慶(出眾強大)、阿茹恒(有勇有謀)、烏嘎(偉大)、巴特爾(英雄)、代欽(戰(zhàn)將)、蘇樂德(跟隨成吉思汗征兆南北的長槍,是蒙古人的圣器)、吉達(長矛)、伊勒德(戰(zhàn)刀)、色勒莫(利劍)、斯日波(戟)、阿拉坦胡雅克(金甲)、蒙根都拉克(銀盔)、斯欽巴日(智虎)、博日格德(雕)、哈日查蓋(鷹)、嘎爾迪(鵬)、海日古(雀鷹)等。2.寓展宏圖大志之心愿于人名。命名取義是歷來的傳統(tǒng),人名用字寄托著長輩對子女的美好祝愿。“建功立業(yè),大展宏圖”的英雄抱負是草原情結的尋根意識的表現(xiàn)。例如,那仁滿都呼(初升起的太陽,光芒萬丈)、蘇日古嘎(光鮮)、特日格樂(圓月)、呼斯楞(夢想)、托希戈(靠山)、托雷格爾(支柱)、阿拉薩(遙遠)、哈琳(飛翔)、敖達娜(遠走)、溫都蘇(根)、嘎日瑪該(優(yōu)秀)、阿如恒(俊杰)。
(三)根源儒家的雅柔剛健的審美情趣。儒家文化倡導的溫文爾雅、剛健有為的審美情趣深深地影響著生存于廣袤的中華大地的各民族,深深地影響著中華人名文化。人名不僅反映著取名人的理想,更標志著取名人的審美情趣。一個好的人名具有美學的審美情趣,即雅柔剛健。詞的雅俗義與民族文化精神緊密相聯(lián),我們可以透過詞的雅俗義的現(xiàn)象,反溯及民族文化的內核[5](P56)。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巴彥淖爾市90后人名,具有高雅的審美情趣:1.追求真善美。在我們所調查的巴彥淖爾市90后蒙族學生中,無論男生還是女生,他們的名字都體現(xiàn)了蒙族人質樸的審美價值觀念,即希望男性偉岸剛強,女性純潔美麗,希望他們都睿智善良、健康有福。如莫日根(聰明)、畢力格(智慧)、查力汗(善良)、胡日查(機智)、巴圖(結實、堅強)、額尼日樂(仁慈)、烏日娜(靈巧)、圖妮樂(清澈、圣潔)、其勒木格(明亮)、阿茹娜(純潔)、斯琴其木格(聰穎伶俐)、格日樂查漢(美麗、純潔)、斯慶高娃(聰明)、烏日很(溫和)、烏雅恒(溫柔)、都蘭(溫暖)、賽哈娜(美好)、海日(愛、有愛心)、洪格爾(摯愛)、賽娜(好)、包音陶格陶(福氣長存)、烏力吉(吉祥、美好)布音(福)、寶音賀西格(洪福大運)、寶音(福)溫都爾(高)、恩克(平安)、布仁(全)、南丁(珍貴)、賀西格圖(大富大貴)、滿都拉(興旺)、吉仁尼格(61,吉祥的數字)、章嘎(吉祥如意)。2.富有詩意。受到傳統(tǒng)審美觀的影響,蒙族人也喜歡語言崇拜,特別重視命名中的含義,把所能想出來的美好愿望都寄予在名字上,通過語言文字作詩意的比附聯(lián)想,高雅時尚,富有文學色彩。例如,哈斯(玉)、塔娜(珍珠)、格根塔娜(發(fā)光的珍珠)、奧優(yōu)(綠松石)、包如干(雨)、依日嘎(漣漪)、阿力木斯(鉆石、珍貴)、其其格(花朵)、阿拉騰娜布其(金葉)、莎日娜(山丹花)、烏仁花(黎明之花)、烏仁花日(精巧的花朵),這些90后蒙語借詞人名中的女生名字中以褒義詞“玉、珍珠、寶石、花、漣漪、細雨”等富有詩意的象征物命名,讓人不由地聯(lián)想到女性的陰柔之美。還如“烏日麗格(藝術)、娜米拉(飄揚)”這兩個女生名字意境深遠,人們由人名語義也許會浮想到彌漫于曠野的高亢的蒙古長調,意韻悠長。再如:蘇布爾(高山)、牧仁(江流)、寶力格(涌泉)、朝魯門(啟明星)、阿拉坦敖都(金星)、格勒(頂峰)、哈達(巖石)、旭日干(風暴)、伊利奇(能量),這些男生名字是用象征力量的山、江、泉、星、峰、石、風暴、能量而命名,展現(xiàn)了男性的陽剛之美。象征物意韻深厚,反映了高雅的審美情趣。
人名是社會、文化的鏡像[6](P44)。人們命名的用意也受到社會文化心理的深刻影響。因此,從命名中往往可以窺視歷史時代的社會文化心理。
(一)傳統(tǒng)文化認同心理。人名系統(tǒng)中的“認同心理”指的是在人名中含有歸依于某種文化傳統(tǒng)的傾向。[2](P143)儒家重視“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倫理精神,以和為貴。巴彥淖爾市90后蒙語借詞人名的語義寄托著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精神、價值觀念和審美觀。調查顯示,很多人名以美德或有關美德寓意的詞語來命名。如,薩那才恩(善良)、其格其(忠貞)、烏恩奇(真誠)、德格希(秉正)、吉日木圖(有義)、希都日古(忠厚)、伊特格勒(誠信)、高勒奇(公正)、阿斯根(正直)、那日蘇(松)、阿嘎如(刺柏)、阿爾其(香柏)、烏揚嘎(音律)等。漢族人認為吉祥語具有逢兇化吉的神秘莫測的力量,說吉祥語,取吉祥名字可以避禍,渴望吉祥是國人和諧心理的表現(xiàn)。巴彥淖爾市90后蒙語借詞人名也體現(xiàn)了這種安居樂業(yè)、思安祈福的文化傳統(tǒng),例如,俄斯日格(迎吉逢祥)、歐格德(暢達、如意)、才恩吉雅(好因緣)、昭那木日(豐收)、浩特勞布仁(人丁興旺)、烏勒吉德勒格日(飛黃騰達)、那森德勒格日(延年益壽)、阿拉達日圖(美名遠揚)、嘎必雅圖(功勛)、才希雅勒(贊賞)、馬嘎塔勒(頌揚)、俄日和木(華麗富貴)、薩楚日勒(發(fā)光)、巴達榮貴(光芒四射)、吉日格勒(幸福)、門德(安康)、阿木古郎(安居樂業(yè))、蒙克(永生)、阿希格(利)、賀希格(福祿)等,都體現(xiàn)了蒙族人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心理。。
(二)本民族文化優(yōu)先心理。人名系統(tǒng)中蘊藏著濃厚的尋根意識,這是本族文化優(yōu)先心理的反映。巴彥淖爾市90后蒙語借詞人名中有很多以“自然景觀、英雄之意”命名的民族習慣,這是對蒙族民族文化的傳承,反映了本民族文化優(yōu)先的心理。尤其男性名字中寄予的“剛毅英勇、建功立業(yè)”的厚望,是草原剽悍文化的表征,如布赫溫都斯(堅固)、巴圖布赫(牢固)、斯欽布赫(睿智剛毅)、伊德日布赫(堅實強大)、那森布赫(體健壽長)、哈圖(堅強)、呼其圖(強勁有力)、俄日勒和克(英勇)、蘇日勒和克(威武)、拉克申(魁梧)等。姓氏觀念在蒙族人名文化中淡薄,大部分人名只有名而無姓。調查顯示,巴彥淖爾市90后蒙語借詞人名多數只有名而無姓氏,這是本民族文化優(yōu)先心理的具體體現(xiàn)。
(三)崇尚求美心理。人名與佳運祝福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時代風尚。崇尚求美的心理是指追求時尚、尋求美名,這種心理規(guī)約著人名文化。隨著時代的快節(jié)奏,高雅簡潔成為時代主潮,決定了人們在取名時更加注重雅致和簡約。巴彥淖爾市90后蒙語借詞人名就體現(xiàn)了這種求美崇尚的心理:名字內涵越來越豐富,寄托美意,幾乎沒有丑名、賤名。如圖布興(莊重、嫻靜)、特古斯(圓滿)、要斯圖(彬彬有禮)、照日格圖(遠大志向)、蘇雅拉圖(淵博)、奧嘎(宏偉)等名字都是追求美好之意。90后蒙民的人名多數只有名卻沒有姓,是追隨簡約時尚的表現(xiàn)。
人名是以語言文字作為物質材料的個人的特稱,音形義方面都很講究。巴彥淖爾市90后蒙民中借自蒙語的漢語人名還存在很多不規(guī)范,其中由于音譯不規(guī)范而導致書寫形體不規(guī)范及一詞多形的問題比較嚴重。前者如“代欽(戰(zhàn)將)—代青、竹娜(夏天)—菊娜、諾敏(翠綠)—腦明—淖明”,根據“戰(zhàn)將、夏天、翠綠”在蒙語中的語音與語義應該譯寫為“代欽、竹娜、諾敏”更準確,那“代青、菊娜、腦明、淖明”就是錯寫;后者如“烏達木(廣袤)—阿古達木、薩其日樂(光輝)—沙其日、阿如恒(俊杰)—阿若汗”,每一組表達的漢語意思是一樣的,屬于同一個詞卻有不同的書寫形體。巴彥淖爾市90后蒙民中借自蒙語的漢語人名存在一詞用多種漢字音譯而造成的多形累贅的現(xiàn)象,有待于進一步規(guī)范。參考文獻:
[1]陳建民.語言文化社會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王建華.文化的鏡象——人名[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3]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4]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蘇新春.漢語詞義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7.
[6]齊滬揚,陳昌來.應用語言學綱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