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影
(安徽省蒙城縣高級職業(yè)中學)
從英語教學實踐來看,影響學生英語成績的自身原因主要有性格、學習動機、興趣、習慣等。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絕大部分后進生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上課不發(fā)言、遇到問題不發(fā)問、學習任務不完成。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他們喪失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1)學校因素
為了追求升學率,許多學校老師忽略了后進生,甚至對后進生全盤否定,認為孺子不可教。再者,許多英語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英語學習對他們而言毫無樂趣。
(2)家庭因素
筆者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大部分家長外出務工,除了給予孩子經濟上的支持外,他們對孩子的學習基本不過問。學生長期遠離父母,造成他們情感上的缺失并且形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甚至有些學生成了“問題學生”。這給老師的教學和管理也帶來了很大困難。
經常會聽到學生說“我不喜歡某位老師,所以我也不喜歡他/她的課”。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與時俱進。其次,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生活情況,若發(fā)現問題及時進行開導和幫助。讓他們感覺到老師是真心實意關心他們的,從而在教學上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為了提高學生對英語的重視程度,我每天早自習都會提前10分鐘進班,教學生讀單詞和句子。讓他們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氛圍以及老師對他們的重視,從而自己也重視起來,對英語學習逐漸有了熱情。
在轉化后進生的工作中只靠老師還是不夠的。福祿貝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句話說明了家長在子女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教師一定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才能使后進生的轉化更高效。
英語后進生的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有耐心,有愛心;本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找到英語后進生學習落后的原因,并給予其有針對性的指導,使轉化工作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