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永
(河北保定外國語學校歷史組)
史學研究和高中歷史教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學科。前者以歷史研究為對象,重在探索和發(fā)現(xiàn);后者是對高中生的歷史教育,重在知識的普及性,提倡教育和培育人才。但是兩者的共同之處就是都離不開歷史,史學研究是歷史教學活動的基礎,歷史教學活動其實是一個史學研究的推廣平臺,兩者相互聯(lián)系。高中歷史教學需要不斷吸收最新的史學研究成果,保證內(nèi)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下面以人教版的《中國近代史》為例,來分析高中歷史教學和史學研究之間的關系。
歷史教科書作為基礎教育的普及讀物,應該保持內(nèi)容上的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所以教科書的穩(wěn)定性要求它必須謹慎吸收史學研究的新成果。同時,史學研究也影響著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教師應該認識到,只有先出現(xiàn)普遍認同的史學研究新成果,才能被歷史教科書應用,而不是歷史教科書超前于史學研究。這就會導致史學研究和歷史教科書內(nèi)容的不對稱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歷史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善于吸收先進的史學觀念,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
在歷史教科書中引入史學研究成果時,應遵循新課標的要求,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注意引入一些通俗易懂的知識。如果在高中生的認識范圍外,則會增加學生理解、學習知識的困難。所以歷史教師要把握好史學研究成果的知識層次,進行適當?shù)匾谩?/p>
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對于有些教學內(nèi)容并沒有詳細講述,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引進一些新研究的詳細史料,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同時,也可以為教材中涉及的觀點提供依據(jù),從而說明歷史教科書的權威性,其歷史觀點的準確性。
在歷史研究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和歷史教科書觀點不一致的研究成果,所以,在引進這些研究成果時,應仔細查其觀點和歷史教科書的觀點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要進行判斷和驗證。如果引進和課本不一致的歷史觀點,很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混亂,影響歷史教學。
因為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高中歷史教材雖然經(jīng)常修訂,但還是存在許多落后、片面的觀點,無法跟上歷史研究的步伐。如,中法戰(zhàn)爭中,教材并沒有涉及中法戰(zhàn)爭的影響,而是重點論述了清政府的“乘勝即收”的政策,和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譴責清政府“雖勝尤敗”的結局。但是有史學研究者指出,清政府是從維護領土的大局出發(fā),才提出這一政策,其實是明智的決策。如果能把學者的研究成果引進教科書中,就能端正學生對中法戰(zhàn)爭的認識。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史學研究者注重從近現(xiàn)代的角度審視中國的歷史,甚至成立了專門研究近現(xiàn)代歷史的“顯學”。但是,在當今的高中課堂中,并沒有運用到這一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法,仍然遵循“革命史范式”的教學模式,落后于高等學校的歷史教育。比如,在評價李鴻章時,按照“革命史范式”,他是簽訂《馬關條約》的賣國賊,是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人物,他參與了多個喪權辱國的政治、外交活動。但是按照現(xiàn)代化范式來評價他,他又是洋務運動的主要力量,在中國現(xiàn)代化事業(yè)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所以,需要引進新的史學研究成果,從新的視角來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高中生在接觸歷史教學活動時,往往不滿足于課堂的教學知識。喜歡自己查閱一些資料,觀看相關的歷史事件的電影、電視劇。并且喜歡對歷史事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質疑歷史人物的行為,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比如,在學習辛亥革命時,教材上是這樣給辛亥革命定義的: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如果在教材中加入國外學者的研究內(nèi)容,不僅可以開闊學生視野,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史學研究和高中歷史教學密不可分,雖然他們之間存在著矛盾,但是史學研究的新成果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非常重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其重要性:史學研究新成果可以糾正教材中落后的觀點,引導學生從新的視角認識歷史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史學討論。
[1]李克軍.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史學研究成果的探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2( 26):54-56.
[2]欣汝華.探究高中歷史教學應該吸納史學研究的新成果[ J].成功:教育,2012( 24):190.
[3]魏德才.試論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吸納史學研究的新成果[ J].基礎教育研究,2010( 0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