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玲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qū)辛店街道辦事處中學)
我們該如何在教學中恰如其分地演繹朗讀的方式和效果呢?本文就這個問題,從初讀課文,重在“感”;范讀課文,重在“導”;研讀課文,重在“引”;品讀課文,重在“變”這四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和簡潔闡述。
初讀課文著眼于整體訓練、總體感知。每教一課,我都要求學生課前讀三遍課文。第一遍,要求弄清文題、體裁,利用工具書解決不認識的生字、新詞;第二遍,要求讀通順課文,分清自然段,并從字面上初步了解每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第三遍,分出邏輯,通過朗讀試圖讓學生掌握每段的內(nèi)容,進而掌握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
例如:在執(zhí)教《小攝影師》一文時,我并不急于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而是讓學生三讀課文:
一讀課文,掃除障礙。讓學生初讀課文,邊讀邊勾畫出生字新詞,借助工具書把字詞讀準、課文讀通。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在掃除文字障礙后,我組織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易理解的句段。對于那些不理解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也可請老師幫助解決,從而達到明白句子意思、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的目的。
三讀課文,明篇設疑。在讀懂個別句子、段落的基礎上,即可用“段意串連概括法”較為完整地歸納主要內(nèi)容和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讀中體會小男孩對高爾基的崇敬熱愛以及高爾基對小男孩無比慈愛的感情。
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不難,但要達到有感情的朗讀絕非易事,因此教師應在朗讀教學中注重指導、做好范讀。
我在范讀課文時,通常會讓學生用心聽,并用筆在輕重音的字詞上作記號,在句子中畫出停頓符號,在語氣上注意輕重緩急。要求學生讀書時不錯字、不丟字、不重復字,不唱讀、不喊讀、不斷句讀,讓學生做到朗讀時句句讀得抑揚頓挫,字字讀得振振有力。
例如:在執(zhí)教《豐碑》一課時,我采用放錄音的方式范讀,錄音中的聲音時而低沉、時而高昂……所有的學生都鴉雀無聲,伴隨著她的朗讀,每個人都仿佛回到了紅軍過雪山的時代。當學生讀課文時,他們也能初步地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
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gòu)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學《小鹿的玫瑰花》時,初步分析了課文后,我問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學生一致回答沒有白栽,但當問到為什么沒有白栽時,大多數(shù)學生的回答卻僅僅是因為玫瑰花很美,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存在問題。但我沒有馬上對課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讀”為主,讓學生找找描寫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微風、黃鶯的話,并展開想象,想象微風、黃鶯當時還會說些什么,還有哪些動物,他們還會說些什么。再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分角色表演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進入角色,從小動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深刻地體會到“為別人創(chuàng)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這一情感主題。
要深化主題,品味情感,激活學生朗讀的興趣,朗讀的方法要多“變”。作為教師要想盡辦法,激活學生的朗讀興趣。在朗讀時,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引讀、幫讀、領讀、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小組齊讀、分角色讀、個人表演讀等方法穿插進行。
例如:在執(zhí)教《桂林山水》一文時,我就運用了分類賽讀,通過激發(fā)學生興趣來體會桂林山水獨特的美,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熱情。我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品讀、評讀、誦讀、挑戰(zhàn)讀、引讀、配樂讀……”學生在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fā),每一個學生都變得想讀、能讀、愛讀,且讀出了美,讀出了情趣,讀出了感情。
伴隨著新課改的濃濃春意,沐浴著朗讀訓練的縷縷陽光,我們堅信:只要有耐心和毅力,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的朗讀水平定會不斷提高。讓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讀”占鰲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在朗讀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朗讀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
王崧舟.閱讀課評價標準新探[J].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