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菊
(四川師范大學附屬第一實驗中學)
本節(jié)課是七年級地理(人教版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教材講述的是海陸分布,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概況。本節(jié)內容關鍵之處,就是全書從此節(jié)正式進入世界地理內容的教學,也是學生開始認識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知識,同時為以后學習海洋和陸地乃至整個世界地理打好基礎和鋪墊。其中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空間分布及重要大洲的分界線,以及建立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間概念以及大洲、大洋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自己歸納出海陸分布的特點是該節(jié)內容的重難點。
學生在小學籠統(tǒng)接觸過七大洲、四大洋但不成體系,再加上學生在第一章已經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的基礎知識,利用世界地圖、半球地圖查找,具備了學習本節(jié)內容的知識基礎,利用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可以依此進行海陸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地理分布的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比較好動,可以設計小游戲,媒體動畫以及拉圖、拼圖的游戲調動其積極性。
進行備課時,我將此節(jié)內容分為四個部分進行分別備課,第一部分:地球?水球?;第二部分:七大洲;第三部分:四大洋;第四部分:動手拉圖、畫圖;第五部分:小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展示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地球的圖片以及地球在太空中運動的視頻。讓學生親眼見到地球的全部,引出地球更像“水球”,進而進入新課內容。
(二)新課
第一部分:地球?水球?
學生結合看到的視頻和課本圖片,得出: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陸地組成,海洋占71%,陸地占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完成游戲“擁抱地球”,倆倆一組,轉動地球,喊“?!睍r,雙手擁抱地球,看看抱到的陸地多還是海洋多,由此得出結論:從任意角度劃分地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第二部分:七大洲
海洋把陸地包圍,同時把陸地分成大小不同的陸塊,面積廣大的稱為大陸,面積較小的稱為島嶼,其劃分依據(jù)面積小于等于格陵蘭島的稱為島嶼,反之,為大陸。讓學生結合課本圖片和文字,理解大陸、島嶼和半島的概念,并加以鞏固。最終落實到地圖上,找到最大的島嶼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把大陸和周圍附近島嶼合稱大洲,由學生在地圖上找并說出七大洲的名字。
單獨把七大洲提取出來,觀察七大洲的大小輪廓,由學生自己想簡便方法熟記,教師加以輔助。請學生在空白地形圖上把七大洲名字填寫,鞏固記憶。教師添加輔助緯線:赤道,讓學生觀察得出,赤道經過的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和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再添加輔助經線西經20 度和東經160 度,讓學生觀察得出,東半球主要的大洲,西半球主要的大洲,指出南極洲的特殊位置。
接著,讓學生結合課本圖片和文字,以及地圖冊,總結出亞歐大洲分界線、亞非分界線以及南北美洲分界線,強調重點記憶。
第三部分:四大洋
同樣,學生結合課本圖片和文字,以及地圖冊,觀察得出海、洋、海峽的概念。在地圖冊上找出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并按大小順序排列出。教師對四大洋加以簡單的介紹。
第四部分:動手拉圖、畫圖
設計動手拉圖題、畫圖,讓學生回顧知識的同時增強動手能力,同時增強課堂趣味性。
第五部分:小結
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共同組成我們生活的美麗的星球——地球。地球是人類探索領域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這個星球上只有29%的地域供我們生存使用,所以我們要從現(xiàn)在開始。從自己開始,從身邊小事做起,保護環(huán)境,愛護地球!讓我們的大地母親永遠健康、美麗!
【教學反思】
《大洲和大洋》的知識內容相對前面內容較簡單,理解起來難度較小,整個內容以理解記憶為主?!捌叽笾蕖⑺拇笱蟆钡拿旨跋嚓P知識,很多學生在生活中有著或多或少的印象,為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降低難度,同時也為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提供可行性?!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對于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對新鮮事物持有高度的興奮感。設計教學過程時,循序漸進:視頻、小游戲、看圖、讀圖、填圖、拉圖、畫圖,層層遞進,手腦結合,對知識的知道層面到理解及深刻記憶。
實踐與想法有差距,教學過程設計時,請教了幾位前輩,作為新老師,教學經驗的不足,實際講課時,教學語言不精練,略顯啰嗦。設計“擁抱地球”游戲時,未把游戲規(guī)則講清楚,導致學生在游戲結束時,得到的結論與期望值有差距,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提問學生并評價的時候,語言使用較單一,出現(xiàn)意料之外的情況,如:兩個學生同時站起來回答問題,不能給出較好的處理方式。我會在教師素養(yǎng)方面加強,提高自己的教師素養(yǎng),同時加強課堂的靈活性,讓自己和學生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