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啟明
散文是一種文學體裁,在教學散文的時候,側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內心的獨特情感上,深度解讀文本,理解作者的寫作情感有著獨特的作用,最終形成指向深度理解的散文教學形式。
王瑤先生認為:“研究《朝花夕拾》不能只把它看做是片段的回憶錄,也不能只就單篇作細致的分析,還需要注意把全書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體來考察、了解作者寫這一組文章的總的意圖和心境,從整體上把握此書的意義、價值和特色”。
“這個人”可以理解為教學樣例的主要人物,“那個人”可以理解為其他篇目中的相似人物。帶有回憶性質的散文,在作者的散文集中總能找到作者表達的關鍵語句。教學《藤野先生》時,則需要借助閱讀《朝花夕拾》的每篇文章,從“這個人”開始,到其他文章的“那個人”,這對于了解作者的敘述人物、內心情感和寫作思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蘇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材收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同樣選自《朝花夕拾》一書,而且兩文的寫作風格是類似的。文章中的兩個人物的身份也是一樣的,通過對藤野先生和壽鏡吾老先生的對比,我們可以更深入了解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可以借助局部重點分析、細節(jié)賞析、對比分析來幫助我們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郁達夫先生說“現(xiàn)代散文最大的特征,是每個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體現(xiàn)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xiàn)代的散文,更帶有自敘性的色彩?!蓖鯓s生先生也說過賞析散文“離開了寫作的這個人,就談不上對散文的理解”。
散文教學必須建立在對“這一篇”的深度把握上,也就是學生要在對“這一篇”中作者敘述的對象和情感的理解上,通過對表達情感的語句的深度解讀,加深對作者寫作思想的理解。閱讀《藤野先生》時,不僅要讀到藤野先生的偉大和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的感激,還要讀懂通過寫作來表現(xiàn)自己當下的心理。《朝花夕拾》是一本回憶性散文集,書名的含義很明確,“朝花”是指年輕時發(fā)生的故事,“夕拾”是指現(xiàn)在來記載下來,作者以自己的人生軌跡為線索,回憶了影響自己人生的重要的人和事,表現(xiàn)作者對過去的人和事的眷戀。散文教學要通過對“這一篇”獨特理解,來幫助學生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通過重點賞讀“這一篇”中的敘事,進而理解敘事語言背后蘊藏著的獨特情感。
魯迅先生說:“直到1926 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里,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里空空洞洞,這時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憶在心里出土了,謝了十篇朝花夕拾?!贝搜宰屛覀兝斫饬唆斞笧槭裁匆獙懟貞浶陨⑽??;貞泴τ隰斞付?,是一種進步,是對未來生命的渴望。當魯迅回憶了那么多的人和事之后,他的心靈世界便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藤野先生》一文,從文章中的敘述內容和寫作方法來看,作者很模糊地處理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的時間。從實際情況來看,本文敘述內容的時間跨度比較漫長,作者1904 年9 月到1906 年3 月在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學習,1905 年的秋天,藤野先生擔任實習和局部解剖學的教學工作。1906 年3 月,魯迅離開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藤野先生與魯迅的交往時間一年都不到,而寫作的時間是在1926 年10 月,時隔20年時間,作者選擇典型事例來反映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閱讀的時候,我們要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這一刻”和“那一刻”,也就是要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現(xiàn)在的魯迅和年輕時的魯迅。
在教學時可以借助把握三個關系,來觸摸作者的內心世界:一是魯迅先生與藤野先生的關系;二是藤野先生與壽鏡吾老先生之間的對比;三是現(xiàn)在的魯迅與過去的魯迅的關系。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圍繞以下問題進行教學設計:①作者為什么要寫藤野先生?②作者怎樣寫藤野先生的?③作者寫藤野先生與壽鏡吾老先生有什么不同?④作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教學片段一
本學期的名著推薦閱讀是《朝花夕拾》,大家在寒假期間都讀過《朝花夕拾》了吧?誰來介紹下《朝花夕拾》一書中,魯迅先生寫過幾位自己的老師?
學生回答。
明確:介紹《朝花夕拾》一書篇目。魯迅先生在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描寫了兩位教師,一位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一位是《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
【屏顯】《朝花夕拾》包括《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共十篇作品。
這十篇文章是作者人生過程的縮影。
教學片段二——從“這一篇”到“那一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回憶了自己的啟蒙老師——壽鏡吾老先生,魯迅先生回憶的事情是引得壽鏡吾老先生很不高興的“怪哉”,讀書時人聲鼎沸的場面,老先生享受讀書的場景,這些都與回憶藤野先生的事例是不同的。從稱謂上來看,塾師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而教授則顯得比較現(xiàn)代。從兩位先生的教學方式上來看,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學生朗讀有關壽鏡吾老先生和藤野先生的語段。
師:壽鏡吾老先生是魯迅的啟蒙老師,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時的授課教師,作者在寫作時對這兩位老師分別是怎樣的情感?
生:對壽鏡吾先生是“我對他很尊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對藤野先生是“在我認為我?guī)煹闹?,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師:你的回答很有根據,能在文章中找到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語句。有人說,壽鏡吾老先生在教育的過程中對兒童天性的摧殘,你贊同嗎?
生:我不贊同?!暗诙涡卸Y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壽鏡吾老先生也是一個和藹的人,“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說明壽鏡吾老先生雖然嚴格,但不嚴厲。
師:我比較贊同你的看法。在日本,魯迅“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作為一名僅僅教過魯迅先生不到一年的老師,魯迅為什么單單只紀念他呢?
生:藤野先生與其他“陌生的先生”不一樣,他對魯迅尤其關心,在指出我的錯誤時,態(tài)度和藹,治學態(tài)度值得我欽佩。他與一般的日本人不一樣,超越了民族的界限,體現(xiàn)了真正的教師的職業(yè)精神。
學生集體朗讀第37 段,感受魯迅懷念藤野先生的原因。
教師小結:壽鏡吾老先生雖然是一個古板的教師,但他也有可愛的一面,雖然封建教育有禁錮兒童心靈的一面,但壽鏡吾老先生畢竟沒有摧殘兒童的天性,他畢竟是一個“極方正,質樸,剝削的人”。藤野先生對魯迅的影響非常大,他的治學態(tài)度影響了魯迅,他的關懷讓魯迅終生感激,正因為他的自然平常的表現(xiàn),才讓魯迅充滿了敬意。
教學片段三——從“這一刻”到“那一刻”
【屏顯】為什么又放棄學醫(yī)呢?據魯迅自己說有一個直接原因是看電影事件。這應該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魯迅先生的同學兼好友許壽裳曾說過:“魯迅學醫(yī)時期的逸事,像水戶下車去訪朱舜水的遺跡呀,火車上讓座給老婦人,弄得后來口渴想買茶而無錢呀……坐對“富士”,喝啤酒,吃西餐,其中炸魚的味道最鮮美”?!棒斞冈诤胛膶W院的時候,常常和我討論下列三個相關的大問題:①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②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③它的病根何在了?”(許壽裳《魯迅傳》)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骨子里就是一個文人,一個有理想的人性追求者。
魯迅先生把藤野先生作為“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知道”。在寫作時,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的感受夾雜了自己的獨特的情感,所以最后他說“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你能理解寫作時魯迅的獨特感情嗎?
生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魯迅先生在日本求學時,感受到的是弱國子民的痛苦,但藤野先生卻沒有把他看成是弱國子民,而是平等對待,關愛有加,寫作此文的時候,魯迅在承受著心靈深處的黑暗時刻,他期望能有一個精神支柱,藤野先生正是魯迅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于是就有了本文。魯迅先生寫作《藤野先生》,除了紀念藤野先生,還表現(xiàn)了自身的思想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藤野先生對自己的影響——讓自己的人生選擇更加堅定,讓自己能夠直面慘淡人生。這些都體現(xiàn)了教學魯迅先生回憶性散文集的價值,值得我們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