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剛 Hu Yonggang
銅川耀州窯文物復制工廠 陜西銅川 727001
耀州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青瓷窯,它創(chuàng)燒于唐,經五代、北宋達到鼎盛,金元續(xù)燒,黃堡中心窯場元末明初停燒后,距東15公里的陳爐窯場從金代一直燒到民國,至今爐火不息。耀州瓷曾以其獨特的風格,被選為朝廷貢品,并遠銷日本、朝鮮、坦桑尼亞、阿曼等地,由于耀州窯青瓷的突出成就,全國諸多窯口紛紛仿制,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耀州窯系”,與“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齊名,在中國古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耀州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同其燒成窯爐及燒成工藝密不可分。
耀州窯的窯爐發(fā)展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經歷了十分漫長的過程,大約到了秦漢時期才出現(xiàn)了平面呈馬蹄形的陶窯,唐代窯爐由煙囪、窯床、火膛幾部分組成,火膛設在窯床內窯床同窯門之間,以木材為燃料。五代窯爐結構同唐代相似仍以木材為燃料,但窯床較高,與火膛落差大,利于還原焰燒成操作,以后經過不斷改進和發(fā)展,到了宋代,其結構日趨完善,窯爐結構基本定型,其因窯墻外形酷似馬蹄形,故被稱為馬蹄窯。
馬蹄窯由窯門、燃燒室、窯床、煙囪等部分組成。窯門寬約80厘米,高1.8米左右,呈拱形,供裝出窯時陶工們出入,燒成時則用耐火磚封堵窯門僅留一投煤口和觀火孔。燃燒室呈半月形,位于窯室前端,燃燒室底部為耐火磚砌筑成的網狀爐柵,爐柵底部為落灰坑,落灰坑呈長方形兼有通風,掏灰的功能,同通風道相連,通風道置于窯前的地下,兩頭粗中間細,呈緩坡形。窯床為長方形,高于燃燒室40厘米左右,窯床同燃燒室之間,砌有擋火墻。窯頂呈圓拱形,窯墻平面為馬蹄形,窯頂之后的窯墻上,對稱豎立著兩座煙囪,平面呈方形,每個煙囪同窯床相連的一面墻底,分布有吸煙孔,。窯爐進行燒成時,火焰自燃燒室噴出上升至窯頂,再經過匣缽之間的空隙流向窯底,最后從后墻下部的煙道進入煙囪,排放到空中。
由于煤的火焰較短,且馬蹄窯為自然通風,同時,為了適應燒還原焰,故馬蹄窯的容積不宜過大。窯體自身較寬,但不宜過長。爐柵較寬深,這樣有助于進風助燃,馬蹄窯的火焰走向為半倒焰式,故窯室的前后、左右、上下溫差較大,最大可達50—100℃,這也是它的弱點。耀州窯的馬蹄窯內墻全部采用耐高溫耐火磚砌筑,外墻則多用廢石料、磚及舊匣缽,造價成本較低。一座堅固耐用的窯爐,從它的設計結構、材料利用等方面,都體現(xiàn)了古代窯爐建筑工匠的智慧和技巧。在窯爐的砌筑上,除考慮了窯體承受的壓力、窯內高溫氣流的流動等因素外,還兼顧了外形優(yōu)美。耀州窯的馬蹄窯不但堅固耐用,使用周期長以及便于維修,同時又適合北方的燃料及氣候特色,因此,馬蹄窯成為耀州窯最為普遍的實用窯爐。
馬蹄窯的燒制中,不同的產品采用不同的火焰溫度、窯內氣氛及不同的升溫曲線,這里主要敘述用馬蹄窯燒成刻花青瓷的方法,主要分為點火、添煤燒火、冷卻、測溫四部分。
點火前先在爐柵中部鋪 放一堆柴,柴中加放一些易燃的麥稈之類,然后在柴上鋪放煤塊,煤塊不宜過多過大 以壓住柴為宜。然后封堵窯門,在窯門中央留25厘米見方的投煤燒火口,窯門上方留一個8厘米左右的觀火孔。其余部分用麥稈瓷泥密封嚴實,以防冷風進入。點火時,窯工下到落灰坑,透過爐柵,把麥稈引然,麥稈燃燒著后,依次將柴和煤引然,煤燃著以后,需要在上面撒些煤粉,驅使火焰向四周引燃。點火后打開馬蹄窯天窗,以利于窯內濕氣的排除。
耀州窯的馬蹄窯使用煤作燃料。在燒制過程中,每次打開及關閉投煤口,以及添煤的動作都要穩(wěn)、準、快,并且煤粉要撒均勻。
馬蹄窯添煤的原則是第一天量小,時間間隔短,每次要求火凈加煤,充分保持窯內呈氧化氣氛。第二天開始燒還原焰,用閘板封堵一部分煙囪,減少進風量。此階段每次加煤量略大,每次間隔時間減少,待觀火孔火焰變短時就要加煤。目的是使窯內保持還原氣氛,使坯體的還原反應充分進行。在這個階段,同時要保持窯內溫度各處均衡,低溫區(qū)溫度升起,高溫區(qū)溫度停滯,當從看火孔看到窯內后墻,匣缽之間空隙,及“藥劑”、“老線”都清清楚楚之時,說明窯內溫度已均衡。這時就可以改燒大火,使窯內溫度均勻上升。燒到第四天早晨,就基本可以達到燒成溫度,窯內燒成溫度為1300度左右。
馬蹄窯燒煤全部使用拌濕的煙煤,煤中不能有大的煤塊,燒窯時窯工要向煤堆上不斷撒水、拌勻,濕煤燒窯不但省煤,而且還能縮短燒成時間,還可燒出質量好、色澤好的產品。
在確定窯內產品達到溫度以后,窯工立即將窯門打開,要在窯溫最高、窯內即紅又亮時打開窯門冷卻,而不能拖延到窯溫下降,窯內發(fā)暗時打開。此時若打開窯門,窯內產品易出現(xiàn)裂紋,俗稱“風驚”。窯工有一句行話,叫“打紅不打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在窯爐燒成過程中通過觀察“火照”、“藥劑”、“老線”的熔融情況,來確定窯內溫度,結合“柱”表面釉熔情況及肉眼觀察,來確定停火的最佳時間。
藥劑:采用黑藥土原料制成,粗1CM、高6CM左右,放置在窯床正中,每行匣缽之間夾放籠片,“藥劑”插到籠片上的泥團中,當每行匣缽之間的“藥劑”逐漸燒倒時,表明窯火已基本達到燒成溫度。
老線:用黑藥土制成,呈月牙狀,放于靠近窯墻的正中窯床上,當老線熔倒時,)表明整窯已達到燒成溫度。
拉柱:將涂有釉料的柱形坯通過窯頂上的“柱 窩”放在窯內,到一定時候,用鐵勾拉出窯外,觀察釉熔情況,確定燒成溫度。
火照:用已上釉的碗坯碎片,中間鉆一圓孔,使用時將其裝于窯內靠近看火孔的部位,在燒窯的過程中,窯工根據需要從窯內挑出的火照狀況,判斷氣氛轉變和止火溫度。
肉眼觀察:有經驗的窯工僅憑肉眼觀窯火的顏色變化,也可以確定燒成溫度。
20世紀90年代以后,銅川地區(qū)的馬蹄窯逐漸被液化石油氣梭式窯所代替,馬蹄窯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馬蹄窯作為古代的燒制設備,它在窯爐設計、砌筑及裝燒技術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的寶貴經驗及技術,從而使耀州瓷具備了燒結程度高,光澤度好,致密度強,堅固耐用的優(yōu)點,為耀州窯制瓷歷史的輝煌成就和特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馬蹄窯在當時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也是我們今天研究古代窯爐及燒造工藝,推動陶瓷文化發(fā)展的寶貴財富。
[1] 銅川市人民政府編著,耀州窯,1992
[2] 王芬著,耀州窯陶瓷,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 李家駒等,陶瓷工藝學,北京,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
[4] 袁西成等,陳爐窯,中國畫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