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桂強
[作者通聯(lián):浙江湖州市第二中學]
《蘭亭集序》是一篇比較難教的課文,緣于“一、文字之難?!短m亭集序》是文言文,而且是非敘事性文言文,表達上又有詩化傾向,造成學生閱讀困難;二、文章之難。《蘭亭集序》是五十多歲的王羲之談生死、悟人生之美文,其思想與十七八歲的少年學子有著相當?shù)木嚯x,造成學生理解困難;三、文學之難。文學貴在引人共鳴,但是‘時間緊迫’‘人生短暫’等因其常見而成為學生的標簽化認識,造成學生感受困難?!雹倌蠞≈袑W張艷玲的一堂課以“文本情感邏輯”為教學的切入點,課脈清晰,貼近學情,文本的教學價值把握得很準,給我頗多啟發(fā)。
文言文教學的“切入點”在哪里?“面對同樣的一篇文章,教師有自身的解讀邏輯,學生也有自己的感知邏輯,兩者之間并不一致。從前,教師備課往往以自己的解讀邏輯為起點,自從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多力爭以‘學生的解讀邏輯’為起點。在教學中,教師的解讀邏輯應當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順應學生的感知邏輯?!雹?/p>
教師的解讀邏輯與學生的解讀邏輯都非常重要。但還有不能忽視的地方,就是文本的內(nèi)在邏輯,要處理好這三者的關(guān)系。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老師不借助任何參考資料,裸讀文本,找到閱讀的困惑之處;其次要找到這篇文章的獨特之處,要讀出“這一篇”的特點,不能把文章上成一個模式;第三要關(guān)注學生在閱讀“這一篇”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困惑。正如張君平所說“在文言文教學中,篇與篇的教學基本是大同小異,而這一篇文章的獨特性卻往往被‘忽略’”,“因為忽略了每一文本的獨特性,教師在教學中確定的教學內(nèi)容才會一成不變,才會不知道‘這一個’文本最突出的價值在何處?!雹?/p>
在這三者(教師的解讀邏輯、學生的解讀邏輯、文本的內(nèi)在邏輯)中,就《蘭亭集序》而言,更值得關(guān)注的是文本的內(nèi)在情感邏輯,可以說是“這一篇”的獨特之處。張老師將三者協(xié)調(diào)起來,抓住了文本的內(nèi)在情感邏輯,并作了較好的設計:
師:我們剛才共觀其文,口誦其聲,心通其意,領(lǐng)略其美,還有《蘭亭詩》欣賞一下?!半m無絲與竹,玄泉有清聲。雖無嘯與歌,詠言有馀馨。取樂在一朝,寄之齊千齡。”——王羲之(學生讀)
師:優(yōu)美山水,欣然忘憂。書序的要點、內(nèi)容、目的,還有融敘事、說理、抒情為一體,在文中找到表示情感的字眼?
生1:信可樂也
生2:快然自足
生3:豈不痛哉
生4:悲
師:文章的情感變化過程是“樂—痛—悲”。
張老師的這堂課圍繞“為何而樂—為何而痛—為何而悲”展開,層次井然。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當下有些語文課堂,碎片化,專注于技術(shù)層面。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shù)層面”,張老師不糾結(jié)于個別,而是著眼文本整體。
依據(jù)《蘭亭集序》文本的情感邏輯,以此為“切入點”,可以構(gòu)建合宜的教學內(nèi)容。張老師設計了三個問題:①為何而樂?②為何而痛?③為何而悲?
1.整堂課便圍繞這三個主問題依次展開,每個問題的解決,都是通過學生品讀、討論,師生共同解決的。例如,對“為何而樂”的解決:
師:為何而樂?書上畫一畫
生1:天氣
生2:山水美景
生3:很多東西
生4:群賢畢至
師:用湯顯祖的話說是“良辰美景”,有人認為是“賞心樂事”。除了這些好的,還有什么?
生5:和暢
師:字里行間還有哪些詞流露了“樂”字?
生6:暢、足以、極、信
師:推薦一位同學來讀,要讀出情感(學生有些拘束)。同學們不拘束了,老師就不緊張了。請課代表來讀,好不好?(生讀第一節(jié),學生讀得很好)
這一問題,對于學生難度不大,順利完成了,通過學生的讀也體現(xiàn)了“語文味”。一堂語文課,讀很重要,上課之初,張老師范讀全文,在誦讀中,學生已經(jīng)對文本有了真切的感受。然后,學生齊讀全文,感受文本的美。通過多次誦讀,與文本相遇、對話,這實則是一種深層次文本解讀。文本的賞析,要避開架空分析,不能在文字表面滑行,而是要將文字掰開來,細細嚼一嚼。讀,《說文解字》段玉裁注為:“抽繹其義,蘊至于無窮,是之謂讀”?!白x”,特別側(cè)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
2.老師對文本的解讀,要有深度。可以說,教師文本細讀所達到的深度決定了課堂所能達到的高度。當下,有的語文課,浮于表面,只是在表面滑行,不能切開文本,在字里行間多幾個來回。“教師如果僅僅站在自身立場開展教學,學生的學習是不會發(fā)生的。教師還要時時把握住學生的立場,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觀照自身的教學,有效的教與學才可能發(fā)生?!雹?/p>
學生閱讀《蘭亭集序》,大多學生不理解王羲之在文中講的生死意義,尤其是“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為何而悲?”張老師在課堂上巧妙地突破這個難點:
師:在我們知道了王羲之的痛之后,當死神的翅膀穿越時空,一切的歡樂恩仇都化為烏有,一切的美好成了水中月、鏡中花,馬上轉(zhuǎn)成了“悲”,悲什么?(討論一下,并推薦一位同學發(fā)言)
生1:文章提到了“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當時流行生死同等,人生虛無,無意義的。而作者表明生死不同,對人生珍惜,記錄下來,有所感慨。
師:講得很到位,不講則已,一鳴驚人。文中所說“若合一契”今人看前人“今之視昔”,我看前人有共鳴?!昂笾暯瘛保笕丝次覀?,也會有這樣的感慨。這里有一層悲,是今人、古人、后人的悲,是穿越時代的同樣的悲,是千古同悲??鬃印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是對時間的感慨。在王羲之之前,有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后人有誰還有這樣的感慨呢?陶淵明“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學過嗎?(學生答,沒有學過);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溝通了前人、古人、今人,錢鐘書說“目光放遠,萬事皆悲”,除了這一層悲之外,還悲什么?
師:“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什么意思,誰這么看。當時流行的看法,同去蘭亭的,東山再起的謝安也這么說“萬殊混一理,安復覺彭殤”。為什么會這樣?讀下列資料:
晉尚清談,當時士大夫無不從風而靡,剽竊老莊唾余,漠然無情,外其形骸,以仁義為土梗,名教為桎梏,遂致風俗頹弊,國家敗移。右軍有心人也,雖欲力肆抵排,而狂瀾難挽,不得不于勝會之時,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傷懷,而長歌當哭,以為感動?!衷沏憽豆盼奈隽x》師:“外其形骸”,外化為放浪形骸。舉個例子:“竹林七賢”中的劉伶,非常喜歡喝酒,而且喜歡狂飲,有一次在家中喝醉了,在家裸奔。適逢有客人來訪,看到劉伶這種樣子,就說你全無禮數(shù)。劉伶笑著說,把蒼茫大地看作屋舍,房子作為我的衣裳,你跑到我的衣服里做什么?王羲之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前面有“固知”二字?!肮獭弊质恰氨緛怼钡囊馑??!肮讨笔裁凑Z氣?肯定、堅決,清醒地知道。同學們讀一讀,讀出特有的語氣。(生自由地讀)
張老師對“為何而悲”的解讀,將“悲”解讀為兩層:①今人、古人、后人的悲,穿越時代的同樣的悲;②對當時人將生死等同的悲。為了更好地突破這一難點,張老師引入了一些課外材料。在課堂上補充一些課外資料是很危險的,要冒著“非語文”的可能性。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張老師所補充的一些課外資料,為學生理解文本提供了“解讀支架”,搭建了“腳手架”,是適當?shù)谋匾?,是“為學習者建構(gòu)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⑤
3.設計的作業(yè),也圍繞“文本的情感邏輯”展開。
在我們讀了王羲之這篇序文之后,他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也算是后之覽者,作為后之覽者的我們有什么感觸呢?最后讓我們俯瞰宇宙,思考生死的意義。那么現(xiàn)在大家也可以思考生命的意義,謝謝大家!
課后的作業(yè),這一教學內(nèi)容設計也頗別致,很好地融入教學中,不突兀,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與文本的情感邏輯一脈相承。
三、向文本更深處漫溯
也許任何一堂課,從某個角度來說都是難以完美的,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些許遺憾。
1.這堂課在文本內(nèi)在的情感解讀中,是否可以進一步挖掘。王羲之先說“痛”,然后說“悲”,我們一般多說“悲痛”,可見“悲”要比“痛”更深一層,如何理解?可讓學生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巴础笨蓮膫€人層面解讀,而“悲”則可從社會層面、歷史層面解讀,這樣也許文本解讀會更加深刻,也更能挖掘文本內(nèi)在的情感邏輯。
2.如何自然走進文本,筆者以為,還是要多從學生出發(fā),例如可以這樣設計教學路徑:
“課前已請大家預習了課文,現(xiàn)在請同學們高聲齊讀全文,并談談自己閱讀的最初感受,尤其是不懂的地方。
師:嗯,同學們讀得很好,把握住了文章的節(jié)奏、氣勢。剛才3位同學也談了自己閱讀的最初感受,就是不理解為什么談到了生和死??磥?,這個問題比較難,我們今天要重點探討這個問題。”⑥
這樣師生之間會有更好的互動,拉近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很快進入教學的情境。
3.文言文教學中,一個始終存在的困惑,就是如何處理“文”與“言”的關(guān)系?!熬彤斚陆虒W狀況來看,家常課多重‘言’輕‘文’——文言實詞、虛詞、詞的用法、句式特點一一道來,此種‘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教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將文言等同于外文來教,目標直指‘考試’與‘分數(shù)’;公開課則多重‘文’輕‘言’,執(zhí)教者拋卻煩瑣的各類文言現(xiàn)象,著重分析情感、主旨,知人論世,與講解一篇現(xiàn)代文并無二致,其目標重在‘好看’與‘熱鬧’?!雹呶覀冊诮虒W中要“文言并重”,要避免枯燥的說理和繁瑣的字詞解釋。張老師在進入文本情感分析之前,說“看大屏幕:讀注音、通假字、釋詞、特殊句式。字詞問題的解決,有助于大家理解《蘭亭集序》”。也許,張老師的教學預設,是先解決“言”的問題,然后解決“文”的問題。筆者認為:“言”與“文”,不能截然分開,二者不是水和油,言文是一體兩面,在教學文本時,便可隨文釋言。
4.張老師說,在《蘭亭集序》影印本里,有13個重復的“之”字。筆者去查對了一下:書圣王羲之在《蘭亭序》出現(xiàn)的20個“之”字,加上落款1個“之”字,共21個“之”字,各有不同的體態(tài)及美感,無一雷同,都用了不同的書法書寫而成。這是一處知識硬傷,但只要略加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 —— ——
①⑤謝澹:《〈蘭亭集序〉教學支架的建構(gòu)與實現(xiàn)》,《語文學習》,2014年第4期。
②賈桂強:《古典詩歌教學的“起點”和“落點”——〈積雨輞川莊作〉教學觀摩有感》,《中學語文(上旬刊)》,2015年第3期。
③⑦張君平:《關(guān)注文體特征 感受文言之美—以〈阿房宮賦〉為例談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語文學習》,2014年第1期。
④陳隆升:《學生立場與有效教學——由〈背影〉教學案例引發(fā)的思考》,《語文學習》,2007年第4期。
⑥賈桂強:《讓濃縮的課堂“具體而微”——〈蘭亭集序〉微型課教學設計》,《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