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埋藏式心臟轉復除顫器植入術后神經癥驗案1例
李 彬,朱明軍
關鍵詞: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神經癥;埋藏式心臟轉復除顫器
中圖分類號:R541.7 R256.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12.048
文章編號:1672-1349(2015)12-1471-02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萍紕?chuàng)新團隊支持計劃(No.13IRTSTHN012);河南中醫(yī)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支持計劃(No.2010XCXTD10)
通訊作者:朱明軍,E mail:libinnvhai@163.com
收稿日期:(2015 01 19)
作者單位: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鄭州450000)
神經癥舊稱神經官能癥,是指由于社會、環(huán)境、心理、生理等多種因素引起的以精神障礙為主的一類疾病。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能力下降、煩惱、緊張、焦慮、抑郁、恐怖、強迫癥狀、抑郁癥狀、分離癥狀、轉換癥狀或各種軀體不適感。西醫(yī)包括焦慮性神經癥、強迫性神經癥、恐怖性神經癥、抑郁性神經癥、疑病性神經癥、癔癥以及內臟神經官能癥。中醫(yī)屬“郁證”“癲狂”“失眠”“臟躁”等病證范疇[1,2]。據調查顯示,心血管疾病的病程中常伴有明顯或隱匿的心理癥狀,精神心理障礙在心血管疾病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3]?!半p心醫(yī)學”的概念已逐漸被醫(yī)學界所接受[4]。西藥對本病的治療癥狀控制快,但副反應相對也較大且易產生依賴性,而中醫(yī)藥在本病的治療上有其一定的優(yōu)勢?,F將中醫(yī)藥辨治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埋藏式心臟轉復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植入術后神經癥1例報道如下。
患者,女,51歲。1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陣發(fā)性心悸,自覺心臟有停跳感,發(fā)作無規(guī)律,曾多次在當地醫(yī)院就診,心電圖檢查提示:頻發(fā)室性早搏(部分成對出現),未予特殊治療。2010年5月17日再次突發(fā)心悸,出汗、乏力明顯,無胸痛、暈厥,持續(xù)不緩解,在當地醫(yī)院就診,診斷為室性心動過速,經治療后轉為竇性心律?;颊邽檫M一步診治,于2010年5月28日在某知名心血管病醫(yī)院入院治療,心臟彩超提示:右心擴大、右室流出道擴張、右室壁變薄,呈彌漫性運動減弱,心臟磁共振成像顯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可能性大,西醫(yī)診斷: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律失常、頻發(fā)室性早搏、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后經心臟電生理檢查檢測到起源于右室心尖間隔側及游離壁近基底部的室性心動過速,給予射頻消融術治療,后又行ICD植入術,病情好轉出院。2013年1月31日以“術后陳發(fā)性心慌伴精神不振1年余”到我院門診就診,患者自射頻消融+ICD植入術后仍有陣發(fā)性心慌,活動后明顯,自覺每日5次~6次放電?;颊咔榫w低落,行動遲緩,不敢步行上樓,睡眠較差,每晚需服安定才可入眠,已失去基本生活能力?,F癥:陣發(fā)性心慌,情緒低落,精神不振,嚴重乏力,面色萎黃,納可,失眠多夢,舌淡胖暗、有瘀點,苔薄白,脈沉細。對患者進行心理量表測試,結果:90項癥狀清單自評量表總計分171分,提示受試者有嚴重恐懼,并有中度焦慮和輕度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癥狀;漢密頓抑郁量表總計分27 分,提示有中度的抑郁癥狀;漢密頓焦慮量表總分15 分,提示肯定有焦慮癥狀;YALE BROWN強迫評定量表計分12分,提示有強迫癥狀;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計分11分,睡眠質量差;診斷為神經癥。
中醫(yī)辨病:心悸;郁證;不寐。辨證:心脾兩虛,挾有血瘀,心神失養(yǎng)。治法:益氣健脾活血,養(yǎng)心安神定悸。方藥:歸脾湯合丹參飲、桂甘龍牡湯加減。處方:人參15 g,黃芪18 g,茯苓15 g,炒白術15 g,龍眼肉15 g,木香12 g,丹參20 g,砂仁12 g,川芎15 g,白芍20 g,桂枝9 g,生龍牡各20 g,黃連15 g,炒棗仁25 g,遠志15 g,神曲20 g。共服7劑,每日1劑,水煎服。二診癥狀及舌脈不變,加生山藥30 g、三七粉2 g(沖服)。三診自覺早搏減少,睡眠改善,去木香、遠志,加鹿茸2 g(沖服)、珍珠粉2 g(沖服)。后又加減化裁服藥1月余,2012年3月20日來診,患者早搏減少,偶有ICD放電,情緒明顯改善,能適應日常生活,睡眠有明顯改善,安定已停用。查90項癥狀清單自評量表總計分139分,結果提示:受試者有輕度強迫、抑郁、焦慮、恐怖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癥狀;漢密頓抑郁量表總計分11分,提示可能有抑郁癥狀;漢密頓焦慮量表總分11分,提示可能有焦慮癥狀,YALE BROWN強迫評定量表計分4分。后間斷復診,隨癥加減方藥,10個月后患者早搏明顯減少,基本無ICD放電,無明顯不適,情緒正常,體力恢復,可步行上樓,睡眠尚可。
中醫(yī)認為神經癥的主要病因是七情的異常變化和臟腑功能的失調,而外感六淫、久病體虛往往是本病的誘因。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是正常人的精神活動,但若突然地、強烈地、反復地或持續(xù)地作用于人體,超過人體本身的正常活動或自我調節(jié)范圍,造成情志的過度興奮或抑制,使人體氣機紊亂,導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即可致病。如《靈樞·本神篇》“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生”,“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防則惋亂”,“肝悲傷動中則傷魄,魄傷則狂”,“腎感
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5]。七情變化可造成五臟神傷,引起精神異常,而五臟虛實變化,也可以累及情志,引起精神變化。七情致病從五臟辨證的角度可表現為不同的病癥,傷心:如思慮過度,耗傷心血,心失所養(yǎng),使神不安,志不寧,就會發(fā)生心悸、怔忡、不寐等證。傷脾:如思慮勞倦,中焦脾胃受損,胃氣虛乏,心神煩悶,導致不寐,健忘等癥。傷肝:如情志抑郁,肝氣不能條達,氣郁化火,或惱怒過度,肝火內盛,上擾心神,可致眩暈,頭痛,耳鳴等癥。傷肺:情志不遂,憂思氣結,則氣阻胸中,致喘息不得臥。傷腎:腎氣虛寒,心氣不足,可發(fā)生健忘,心火不降,則腎水不升,則心火妄動,心神不寧,志傷則忘前言。
本病案患者因ICD植入術后經常放電,產生焦慮、抑郁、恐怖,強迫等神經癥癥狀。本病的發(fā)生是因思慮勞倦多度,損傷心脾,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衰血少,心無所養(yǎng),不能藏神,故表現為心悸,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萎黃,失眠多夢,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心主血脈,氣行則血行。若心氣不足,鼓動無力,必致血行不暢而成瘀血,表現為舌暗、有瘀點等。治療宜益氣養(yǎng)血活血與健脾養(yǎng)心安神兼顧。方中黃芪甘微溫,補脾益氣,人參、白術、茯苓與黃芪相配,加強健脾益氣之功,龍眼肉補脾養(yǎng)血,白芍養(yǎng)血斂陰,丹參、川芎行氣活血,養(yǎng)血安神,桂枝、龍骨、牡蠣溫補心陽、安神定悸,使心陽得復以顧護心神,心神得護則潛藏而不外動,黃連清心熱,與桂枝相伍,交通心腎,取交泰丸之意,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砂仁、神曲理氣醒脾和胃,與補氣養(yǎng)血藥配伍,使之補不礙胃,補而不滯。全方氣血兼顧,心脾同治,且補而不滯,使氣血充,脾胃健,心神安。二診時加山藥、三七粉增強益氣健脾,活血化瘀的功效。三診時睡眠改善,去遠志,恐久用耗氣,去木香,加鹿茸溫陽補虛,珍珠母安神定驚。1月后癥狀明顯改善,表明方證對應,藥已中病。繼以原方加減鞏固治療,1年后諸癥消,病痊愈。
參考文獻:
[1] 趙敏,袁宇紅.中藥辨證治療神經癥體會[J].中國醫(yī)藥學報, 2002,17(9):567 568.
[2] 馬志新,李崖雪,任那,等.神經癥與臟腑辨證相關性分析[J].中醫(yī)中藥,2009,6(19):121 122.
[3]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礙的綜合管理[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6,34(5):23.
[4] 袁雪云,王營.“雙心醫(yī)學”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指導與應用[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10):1705 1706.
[5] 左鳳云.神經官能癥的辨證論治體會[J].北京第二醫(yī)學院學報, 1982,3:220 223.
(本文編輯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