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師曾先生不僅是一位畫家,更是一位美術史家和美術教育家。其所作《文人畫之價值》一文,是20世紀以理論形式肯定中國文人畫的開山之作——分別從文人畫之精髓、由來、要素等幾方面論述中國古代文人畫之發(fā)展,討論文人畫之價值,直指文人畫風格之關鍵。
關鍵詞:文人;文人畫;陳師曾
民國大家陳師曾(又名陳衡?。┫壬錾頃汩T第,后又留學日本,善詩文、書法,尤長于繪畫、篆刻。他是戊戌名臣、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孫,是著名詩人陳三立之長子,更是著名史學家陳寅恪之長兄。他是20世紀初期中國傳統(tǒng)畫壇尤其是北方“京派”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與李叔同、魯迅、齊白石為摯友;吳昌碩先生用“朽之不朽”評價其藝術人生。他更是一位美術史家和美術教育家,曾任北大畫法研究會中國畫導師。其文《文人畫之價值》(以下簡稱《價值》,此文原載1921年版《繪學雜志》第二期,后載于1932年初版《中國畫討論集》)是20世紀以理論形式肯定中國文人畫的開山之作。
一、何謂文人畫
宋代文人蘇軾曾在《跋宋漢杰畫山》中品評宋子房畫時云:“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人文經(jīng)典?山水》),這是最早提出“士人畫”的一文。而“文人畫”一詞 , 最早出自明末畫家董其昌之《畫旨》:“文人之畫, 自王右丞始?!北娝苤?,中國古代文人亦被稱為士人,故而兩者并無二致。
師曾先生在《價值》開篇以言明:“何謂文人畫?即一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痹谙壬磥?,“文人畫”不單單是“文人作畫”這一屬性的歸類,最重要的是欣賞其畫作中的文人氣質、文人情趣、文人感想。藝術最珍貴的地方在于她是“陶寫性靈,發(fā)表個性與其感想。”而文人是“其個性優(yōu)美,感想高尚者也。”因為他們“平日之所修養(yǎng)品格,迥出于庸眾之上?!彼运麄兊乃囆g作品也“自能引人入勝,悠然起澹遠幽微之思,而脫離一切塵垢之念?!蔽娜酥囆g在他們“為藝術而藝術”的人生價值。
二、文人畫之精髓
“文人畫首重精神,不貴形式?!边@是文人畫之精髓所在。文人畫形式中“亦有丑怪荒率者”,是“寧樸毋華,寧拙毋巧,寧丑怪毋妖好,寧荒率毋工整,純?nèi)翁煺?,不假修飾,正足以發(fā)揮個性,振起獨立之精神,力矯軟美取姿,涂脂抹粉之態(tài),以保其可遠觀不可近玩之品格?!庇兴我詠恚K軾、黃庭堅、晁補之等大家無不在討論畫質形式:“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山水竹木,無常形而有常理”?!懊镏鈱彙薄ⅰ斑z物以觀物”,都是要由自然山水這一“第一自然”而發(fā)見“第二自然”。此第二自然,正是文人所要表達的個性和獨立精神。文人畫更是像蓮花一樣“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君子。
師曾先生以為,文人畫之“奇”,不過是因為在風格表現(xiàn)上是充分發(fā)揮其“性靈與感想而已”。因為文人畫之內(nèi)容無外乎其詩詞歌賦之材料:“無非山川、草木、禽獸、蟲魚及尋常目所接觸之物而已。其所感想,無非人情世故古往今來之變遷而已”。但是,正是因為文人可以“假外界之物質以運用之”,便可“徹幽入微,無往而不可”。
三、文人畫之歷史
文人畫由來已久?!秲r值》中大段篇幅梳理其歷史發(fā)展?!白詽h時蔡邕、張衡輩,皆以畫名”;六朝時“宗炳、王微其人者,以山水露頭角,表示其思想與人格”;晉代“王廙、王羲之、獻之一家,則皆旗幟鮮明……至唐之王維、張洽、王宰、鄭虔輩,更蔚然成一代之風。唐王維又推為南宗之祖……歷宋、元、明、清,綿綿不絕”如此看來,文人畫始于漢代蔡邕、張衡(“載諸史籍”),六朝時因“莊老學說盛行”,使“當時之文人含有超世界之思想,欲脫離物質之束縛,發(fā)揮自由之情致,寄托于高曠清靜之境”;此時以宗炳、王微為最。而東晉王廙(yì,王羲之叔父)一家書畫相通,至唐王維一脈,后代綿延不絕。
特別是“南北兩宋,文運最隆?!薄拔募摇⒃娂?、詞家彬彬輩出,思想最為發(fā)達?!彼浴袄L畫一道,亦隨之應運而興,各極其能”。其中“歐陽永叔、梅圣俞、蘇東坡、黃山谷,對于繪畫皆題詠,皆能領略”。自王維處,中國畫已出現(xiàn)“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語)的現(xiàn)象,更早有杜甫等詩人的題畫詩以評畫。故詩之意境與畫之意境彼此聯(lián)系甚密,如蘇軾云“詩畫一律”。歐陽修古文運動即是要用“平時以代險怪,以跌宕氣味代辭藻鋪陳”,文人畫山水,也重“蕭條淡泊”(《鑒畫》),雍容、平易,甚至“得意忘形”(《盤車圖》)。
師曾先生亦在文中詳述元代以降文人如倪云林、吳鎮(zhèn)、元四家、四王等人之繪畫風格,強調(diào)“神似”、象征(symbol);又舉西方繪畫史諸例對比講述西方繪畫由“形極似”到“不重客體”之風格轉變與思想變革:“形似之不足盡藝術之長,而不能不別有所求矣”。
四、文人畫之要素
在《價值》文末,師曾先生總結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而“形似”也好,“忘形”也罷,“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彼?,文人畫之最大價值在于以文人之高尚人格、博學廣識、肆意才情和獨立思想寄于山水草木,借之傳情達意已為人知。后代學者評先生此文考史多有不實等弊,但筆者以為,先生對此文人畫之精髓與要素的提出是獨到且極為重要的。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文人士大夫們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身在廟堂,憂國憂民;心向世外,隱逸林間;詩書畫印,禮樂射御;學富五車,才華橫溢,雅致至極。吾輩后學既已忝列當代“文人”之列,亟需培養(yǎng)上述之四種要素,至于能不能入畫,實不那么重要。畫,只一種藝術形式而已,我們大可“不貴形式”、推陳出新,以吾輩特有之方式,創(chuàng)作“感人而能自感”的“不朽”作品。
參考文獻:
[1]沈鵬,令狐彪.美術論集[M].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商務印書館,2010.
作者簡介:高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2013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