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851年,赫爾曼·麥爾維爾發(fā)表了長篇小說《莫比·迪克》,又名《白鯨》。不同的人從不同的方面解讀文中的各種人物, 但極少將中國的文論思想同外國的文本相聯(lián)系,本文將試圖探討中國的道家思想在《莫比·迪克》中的體現(xiàn)。
關鍵詞:白鯨;道家思想
《白鯨》全文是通過一個名叫以實瑪利的年輕水手之口展開的,敘述了被復仇沖昏了頭腦的船長埃哈伯乘坐“皮闊德”的號捕鯨船帶領船員奮力獵殺白鯨的故事。本文主要從道家思想這一角度來闡釋白鯨中的內(nèi)涵。
一、 道家思想誕生的時代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后戰(zhàn)國中期的莊子是道家思想的另一代表人。道家形成的部分原因是人們紛紛想要尋求解決辦法,消除戰(zhàn)亂,從而使百姓安居樂業(yè)。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其主要思想是: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提倡清靜無為。
二、道家思想在《白鯨》中的體現(xiàn)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自然的普世性,人類的皈依。當以實瑪利走進“噴水鯨”客棧時,他看到掛在墻上的鯨吞沒漁船的圖畫,走進這個客棧就像是走進了鯨的腹中,這不僅僅暗示人類終將被白鯨吞噬,更暗含著無處不在的自然,白鯨就是自然,亦或者說是自然的化身。沒有人能夠逃離自然,沒有人能夠違背自然,人類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崇尚自然,順應自然,和諧相處。人類能做的只能是在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的前提下,探索自然。這一點與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似。從道家的角度看來,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人類的社會的復雜性使人類與自然逐漸產(chǎn)生隔閡,人類所應當做的應當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從而達到物我相一的境界。
自然的審判。文中有一段對剛出生的小鯨和鯨媽媽的描寫,當鯨媽媽給小鯨喂奶時,一切都顯得那么的美好,和諧,就連奎奎格斗寵物似的對待它們,可是后來卻被一條受傷的鯨打破寧靜,而這罪魁禍首正是人類。自然無私的養(yǎng)育著人類,可是人類卻用如此殘暴的方式回饋自然,實在令人心寒。如果不是人類的暴利掠奪,人類的窮弩及末,“皮闊德”號或許可以幸存下來;其實災禍降臨之前,曾給人們很多訊號,比如說以利亞他就勸阻以實瑪利不要登船,這些都預示著大自然即將作出宣判,企圖讓這些人能夠迷途知返。
然而,被仇恨蒙蔽了雙眼的埃哈伯絲毫不顧眾人的勸阻,著了魔似的,認為一定要戰(zhàn)勝那白鯨以血恥辱,最終葬送在茫茫大海中。埃哈伯只知道自己的痛楚卻沒有想到萬物的失衡。白鯨可以說是自然的代表,亦或者說是自然的法則和宣判者,來告誡人類要善待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思想與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003:56)不謀而合,老子告誡人類萬事萬物都要依照世界和萬物的法則來運行,不要自認為聰明可以主宰萬物,殊不知萬事萬物皆有規(guī)律,殊不知人類的本源本就是自然。他推崇"道",以崇尚自然為宗,反對任何人為的東西。同時莊子的“天與人不相勝也”、“無以人滅天”也表達了人類應依附于自然,不要想著征服自然這一思想。
(二)節(jié)制欲望
在小說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充斥著欲望。船長埃哈伯,當他的雙腿被吞噬的時候,他喪失了作為一個人應有的理智和仁愛。當發(fā)現(xiàn)白鯨時,他不顧眾人的反對,不顧預言家的反對,與大白鯨展開生死決斗。正是這種無法克制的仇恨欲望將他毀滅殆盡。不僅如此,他把白鯨看作是一種邪惡的力量,在探索的途中他試圖揭開它的神秘面紗,試圖認識真理,可是這種強烈的幾乎癡狂的追逐讓他自取滅亡,他力圖揭開自然神秘面紗的欲望也最終破滅。
斯巴達克他也有欲望。在他的眼中他所能看到的只是白鯨所能夠給與他的經(jīng)濟價,不惜破壞生態(tài)萬物的平衡,只為獲得利益,這種拜金主義在他的心中澎湃著,最終將他燃燒直至枯盡。
人類為了自己的欲望讓原本可以在海中快樂生活的鯨魚們流離失所,妻離子散,是人類的殘暴導致了白鯨的兇猛,人類的麻木不仁讓白鯨們拼死抵抗。通過此例告誡人類要節(jié)制欲望,還萬物一片凈土。這種節(jié)制欲望的觀點與老子的思想相呼應。他曾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2003:27)。人們應當克制欲望,靜心養(yǎng)氣,重拾心靈的凈土。老子他追求向往樸素的生活,他提倡“無為”,他希望以“無為”進而“有為”,“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胡作非為,而是在遵循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的情況下,做到有所作為。這位老者從古時就告誡我們?nèi)祟愐逍墓延瑢崬橹钦?,值得我們不斷效仿?/p>
三、結束語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道家思想中所提倡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在赫爾曼·麥爾維爾的小說《莫比·迪克》中都有體現(xiàn)。作者好像借以實瑪利之口告誡我們要合理開發(fā)和利用自然,節(jié)制欲望,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相處。在當今環(huán)境污染嚴重,災難頻發(fā)的時代,我們更應當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要妄圖凌駕于自然之上。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jīng)[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1).
[2]劉建生.莊子經(jīng)解[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1).
[3][美]梅爾維爾,王克非譯.白鯨[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6).
作者簡介:張婷娉(1990-),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現(xiàn)為鄭州大學外語學院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