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波
一對年輕的夫婦帶著他們的孩子來到了一家糖果店,店里面正在演示糖果的制作過程。三人頓時被吸引住了。孩子剛好能夠上制作的臺面,他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制作過程,垂涎欲滴。這對夫婦不久之后就觀察起精美的包裝以及店面的布置。無論是糖果的味道、精美的包裝還是店面的布置恰恰都是店主所應該考慮的問題,是走向成功的關鍵。
在我看來,這家商店就好比一個文本:糖果的味道恰似文本的內涵,精美的包裝恰似文本的文字,店面的布置就是文本的特質。店主人是作者,這對夫婦是教師,而這個孩子就是學生。教師要做的就是如何領會文本的內涵、文字、特質,引導學生開成功的商店,寫成功的文章。文本的文字就是文本所表現(xiàn)的客觀事物,文本的內涵就是承載在文本上的思想內容,文本的特質就是成文法則、表達規(guī)律。在課堂中,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起著關鍵性作用,學生對文本的解讀直接決定著課堂的成敗。
常有老師說:上好一堂課就是演好一出戲。在生活中,有些人看完書再看電影,往往會覺得電影完全達不到自己的心理預期,那是由于很多時候導演出于自身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等對文本的解讀和我們的解讀不同。上一節(jié)課亦是如此,有時候學生會覺得老師對文本的描述達不到自己的期待。上好一堂課就必須有文本閱讀的課前準備。
當編劇準備好劇本(文本),就要看導演(教師)如何解讀劇本,搭建好平臺,演員(學生)如何對文本中的人物基于自己的理解再加工,共同演繹好這出戲了。教師先“得道”,才能“傳道、授業(yè)、解惑”。
教師搭臺
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師花了很多時間學習或借鑒先進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技巧,但沒有自己對文本的解讀,那么,他所學習或借鑒的那一套便毫無價值可言。曾經有老師覺得某堂課上得好,聽完課以后,回去以后再照搬照抄,上得別扭,那是他沒有根據(jù)自身的知識結構、生活體驗和審美情趣,對文本的理解再加工。教師必須要有自己的文本感受。作者不能面授你成功的經驗,所以教師要基于自己的素養(yǎng)對文本進行解讀。
一、能正確、準確地解讀文本的教師如科班出身的導演
語文教師必須要有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主要是漢語素養(yǎng)和文學素養(yǎng)。我認為,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語文教師就好比科班出身的導演,能夠正確、準確地解讀文本(能夠忠實于原有的課程內容,反映編者的意圖,以期達到課程所確定的目標)是他們必須的品質。
《阿長與(山海經)》中阿長給“我”買《山海經》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根據(jù)這則材料,我們得到結論,阿長是個富有愛心的人,但這種認知是否過于膚淺和概念化。怎樣讓學生獲得深切的感受呢?我就“三哼經”這個詞進行了解讀:怎么叫“三哼經”呢?阿長把“三哼經”念叨了多久?阿長是如何根據(jù)“三哼經”買到《山海經》的呢?
這樣的文本再加工,既忠實了原有的課程內容,也達到課程所確定的目標,這是對文本準確的解讀。
二、能有創(chuàng)意地解讀文本的教師如同有特質的導演
許多剛參加工作的語文教師,他們不知道從什么角度解讀文本,他們認真鉆研教材、閱讀教參,體會文章思路,然后寫出教案。以教參的認知來替代教師的認知雖然不容易出錯,但也缺乏創(chuàng)造性。還有一些老教師,幾年如一日,對文本的解讀雖然正確、準確,但對文本的理解已經固化、符號化了。文本解讀與我們平常的淺閱讀不同,這是讀者帶著自己的期待進入閱讀過程,憑借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對文本進行分析的閱讀過程,屬于研究式閱讀,所以隨著知識和生活經驗的豐富,對文本的理解應該注入些新的東西,不應該以不變應萬變。
教師必須跳出教參的束縛,結合自身的閱歷、動機、能力等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能有創(chuàng)意地解讀文本的教師如同有特質的導演。
八年級下冊里有篇課本叫《好嘴楊巴》,對這篇文章我們有個符號化的認識:這是一篇寫民風名俗的課文。但有位教師跳出了這個束縛,從“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惹惱了大人。大人不記小人過,饒了小人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這句話入手,抓住了大人的大和小人的小,解析了大人和小人的之大不同,小到言行舉止,大到社會風氣。
教師跳出了苑囿,讓大家對文本有了改頭換面的認識,這樣的文本解讀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
三、能有針對性地解讀文本的教師如大眾導演
如果一名導演不能在正確、準確地解讀劇本、有創(chuàng)意地解讀劇本基礎上,關注觀眾的需求,那就只能是小眾導演,不能取悅大眾。能針對性地解讀文本的教師是大眾導演。
學生是最主要的讀者,學生出于自身的閱歷會對文本有了第一印象,“一千個學生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清代張潮曾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弊鳛橐幻處煟覀冃枰宄刂烂鎸Φ氖窃鯓拥膶W生,找準這個隙(調整文本解讀的策略和角度),推開這扇門。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以達到彼此相互適應。選擇好的切入點,如庖丁解牛般“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在學習《我的老師》這篇課文前,由于考慮到學生與文本中描述的海倫·凱勒又聾又盲的狀態(tài)不了解,不能深入文本,所以我設置了這樣的一個活動。第一步,先請幾位學生上臺,用新毛巾蒙住他們的眼睛。第二步,再用耳麥塞住他們的耳朵。第三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走回自己的座位。后來也的確通過這樣的生活體驗,他們明白了海倫·凱勒此時狀況的糟糕,也體會了對沙利文老師的感激。
選擇了這個切入點,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產生了共鳴,事半功倍。有許多電影叫好卻不叫座,那是由于很多時候觀眾根本沒有共同體驗。
學生唱戲
一個好的演員除了要聽導演對劇本人物的解析之外,還要對文本中的人物有自己的認識,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正如學生沒有與文本進行直接對話,只是亦步亦趨地跟隨著教師的腳步,“配合”老師順利地實施教案,被動地停留在接受的層面,那是沒有思想的牽線木偶。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閱讀教學的中心?!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p>
教師應尊重學生自己的閱讀體驗,不能以教師的閱讀體驗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學生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不能只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
在上《老王》這篇課文之前,我設計了這么一個教學片段。第一步,思考楊絳一家到底對老王好嗎?鼓勵學生從文中去尋找“好”的線索。第二步,連老王病重,我都沒有去探望一下,這真的好嗎?鼓勵學生從文中去尋找“不好”的線索。第三步,出示背景,介紹楊絳一家的處境,思考“我”真的對老王不好嗎?引導學生認知“我”對老王其實是好的。設計了這個環(huán)節(jié)之后,我覺得已經對文本的解讀到位了。結果在課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始終只能跟著老師疲于奔命,在“好”與“不好”搖擺,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
以教師的體驗來代替學生的體驗,這樣的課堂無疑是失敗的。終身學習的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是獨立思考精神。一個學生,只有成為一個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實的內心,才有可能始終充滿活力,才能稱得上知識分子(王棟生《不跪著教書》)。
演員和導演,各就各位,一出戲要開場了。當對文本的角色有不同理解的時候就是教師、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繼續(xù)和深入之時。教學相長,當教師的智慧和學生的智慧擦出火花,就有可能超越文本,拓展出新的思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