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強
當前我國正大力推進新課程教學改革,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模式的弊端越來越凸顯的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被越來越多的地區(qū)和學校采用。在這種教學模式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下面,筆者就物理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實踐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對合作學習的認識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起源于6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對學生集體動力作用的研究,它是指依據學生的能力、性別等將學生分配到一個異質小組中,通過同學間和師生間彼此的互動、
互助、討論交流、溝通等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小組總體表現(xiàn)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從而提高個人的學習效果,并達到團體學習目標的教學目的。
著名學者王坦認為,合作學習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
全班學生被分成若干個小組,在學習過程中,以小組活動作為主體,通過組內的充分交流與合作,自主探究,最終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
2.有明確的目標導向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很明確自己小組的目標是什么,以及具體到自己要干什么。然后通過小組內的合作學習,學生完成了知識的掌握,還發(fā)展了合作和社交技能。
3.強調互動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強調通過合作性互動來推動學生的學習。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的多向互動,重視挖掘同伴之間的影響力,利用每個學生不同的知識背景及多元的個性,讓他們在不斷的交流與合作中建構知識。
4.注重對團體成績的評價
把小組集體成績作為獎勵或評價的依據,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這種評價真正體現(xiàn)了發(fā)展性評價。合作學習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技能的運用情況作為對學生評價的重要方面,改變了以往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依據,使教師在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更進一步關注學生合作技能的提高。
二、當前物理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運用存在的問題
1.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實質
在聽課過程中,經常會發(fā)現(xiàn)所謂學生的合作學習只是流于形式上的熱熱鬧鬧,小組中每個成員并沒有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教師把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作為適應新課程下課堂教學的一種形式,而忽略了其實質,其實是“舊課堂新坐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學習。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和對新課標理念的理解不夠深刻和準確。
2.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清晰的小組學習任務,學生的參與不均衡
實踐中,有不少教師由于對合作學習小組的目標規(guī)定得不夠明確,沒有明確小組成員具體的任務分工,致使小組合作學習與交流難以有效進行,有的忙,有的閑,還有的鬧。熱熱鬧鬧的小組合作學習,其實是少數人學習,多數人游離,達不到共同發(fā)展的要求,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和任務設置不明確。
3.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不到位,缺失恰當的評價和激勵
受傳統(tǒng)評價觀的影響,教師往往把自己置身于合作學習之外,缺乏與學生共同進行科學探索的體驗,沒有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指導,學生不知如何達成學習目標或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未能對學生的課堂活動進行恰當及時的總結評價和激勵,學生到底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教師不清楚,失去了小組合作交流的作用。
三、對策和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些是因為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不到位,有的是因為教師課前準備上的不足,有的是因為課堂控制和操作手段上的欠缺。筆者認為,以上各種情況的出現(xiàn),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小組學習任務以及個人學習任務的設置不到位或不清晰。
1.圍繞學習目標為小組設定總任務和個人任務
目標是讓學生知道最終要學會什么,而任務是告訴學生具體要做什么,任務是達成學習目標的具體化行為和指引,由于初中階段學生的心智和心理發(fā)展還不成熟,所以不但要明確目標,還要制訂詳細具體的學習任務,否則學生會覺得無所適從。
例如,在學習“杠桿”這一內容時,為達到“認識杠桿”這樣一個學習目標,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具體的學習任務:(1)閱讀課文,找出杠桿的定義。(2)舉出三個以上生活中的杠桿,并思考這些杠桿是否符合杠桿的定義。(3)閱讀課文,找出杠桿的“五要素”。(4)請你找出不同杠桿的支點,可向小組成員交流求助。(5)你能理解什么叫做力的作用線并把它標示出來嗎,可與小組成員交流討論。(6)小組討論,力臂的定義為什么是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或者為什么不是支點一側的全杠桿長度,小組長做總結發(fā)言和其他小組交流。(7)請把圖中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做出來。(8)以上問題你都解決了嗎?如果是,你真的很棒。請你幫幫有需要的同學吧!有了明確的任務指引,學生就不容易游離于小組學習之外,從而有利于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再如,進行探究性學習時,如果教師對具體的任務指引不具體,更加會使小組合作學習難以有效進行。例如,探究“動能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時,如果教師只是把總的問題拋給學生,就讓他們自主探究,美其名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但結果只能是大部分學生不知所措,袖手旁觀,效果可想而知。教師可這樣設置任務:(1)請閱讀材料(教師提供),對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做出猜想,可與小組成員交流。(2)還記得控制變量法嗎?請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設計實驗時請思考交流,如何控制質量相同而改變速度?又如何控制速度相同來改變質量?用什么現(xiàn)象(或測量工具)反映(或測出)動能的大?。浚?)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和記錄。(4)請根據實驗現(xiàn)象和記錄得出結論。(5)對實驗過程評估交流,提出疑問或指出是否有可改進之處。如此一來,小組合作學習便能在任務的指引下順利進行了。
2.為任務的順利進行和完成組建合理的合作小組
科學進行分組,是小組合作學習有效進行的必要條件。進行分組時一般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既要考慮學生之間探究能力的差異或智商的差異,又要考慮學生學習風格的不同、經驗背景的不同及情感態(tài)度的不同,同時考慮到性別的差異,目的是形成一種互補。小組內每個成員都要有明確的分工,例如記錄員、檢查員、組織員、總結報告員等,這樣可以增進小組合作意識,增強合作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組與組之間要相對平衡,以有利于小組間的公平競爭,學生討論時非常熱烈、認真,很多學生躍躍欲試,大多數學生都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小組之間形成了積極的競爭氛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也通過小組合作感受了成功的快樂,感受了合作的愉悅。
3.加強指導和引導,使任務順利進行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有些教師總習慣于站在講臺上等待,或者在教室里走一圈就回到講臺上,等待學生討論結束。學生學習任務的推進可能會遇到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教師不進行恰當的指導和引導,學生的學習就難以順利進行,要么停下來等待老師的答案,要么思維遠離于課題。一項統(tǒng)計研究結果表明,自學和教學這兩個方面對學生學習效率的影響是隨學生學歷的高低而發(fā)生變化的,初中階段的學生,特別是學理科時,教師的教學對學習效率的提高要強于學生的自學,這也就啟示我們,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不能放任自流,教師的引導和指導是必要的。
例如,在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時,學生可能會做出很多猜想,如物體侵入液體的深度、物體本身的密度、物體的重量、物體的大小、物體的形狀等等,如此多的因素,讓學生一個一個去探究驗證,這無疑是浪費時間。這時教師就應該給予適當的提示和指導,幫學生排除一些干擾因素,使問題簡化后,再讓學生自己探究,這樣既不至于使合作學習進程中斷,也不至于使學生誤入歧途,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
4.實施合理恰當的評價方式,激發(fā)小組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物理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研究結果表明,激勵性評價機制的建立是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得當的評價策略將有利于提高各小組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充分發(fā)揮小組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在評價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關注學生合作的過程;不僅僅評價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更應關注小組的整體情況;不僅僅評價發(fā)言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更應關注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同學發(fā)言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不僅僅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更應關注他們在合作中所表現(xiàn)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與態(tài)度。教師通過評價機制,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總之,對于當前中國的廣大教師來說,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新的教學策略,同時,合作學習的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是實施新課標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需要,我們必須去研究,去實踐。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應充當好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精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任務和過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給學生提供充分進行物理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思想和方法,使學生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讓小組合作學習在物理教學中真正有效地開展起來。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