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蓮
【摘 要】 通過學生識字現狀調查,把識字教學和開發(fā)兒童潛能結合起來,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勢在必行。實踐證明,樹立學生主動發(fā)展的觀念,構建開放型教學模式,營造創(chuàng)新教學環(huán)境,學生識字量明顯提高,語言、觀察、思維等能力均有所增強PISA的測試會更精彩!
【關鍵詞】 環(huán)境 激發(fā) 發(fā)展
PISA從吸取資訊、解讀資訊、思考和判斷能力這三個層面來衡量一個人的閱讀能力。根據PISA的定義,閱讀能力愈強的人,愈有能力收集、理解、判斷資訊,以達成個人目標、增進知識、開發(fā)潛能,并運用資訊,有效參與現代社會的復雜運作。閱讀進行的前提就是識字。
所以,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識字教學。然而,就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來看,識字教學還僅僅停留在就識字論識字的狀況。
如何進行識字教學呢?通過實驗,我認為:
一、樹立學生主動發(fā)展的觀念
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手段或途徑,教學之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素質,通過教學使學生有所收獲,得到發(fā)展。要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充分的發(fā)展,就必須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
1.激發(fā)學生探索精神。在識字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充分挖掘學生主動識字的潛能,使學生在主動識字中,充分體驗成功的愉悅,產生不斷前進的動力。
2.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能源。朱熹說過:“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只有“樂學”,才能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勇于探索,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
二、構建開放型教學模式
改變傳統的識字教學的課堂模式,構建素質化的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要研究教材、學生、教法、教態(tài)、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教學策略、學習方式和學習進度等,更要研究如何打破傳統課堂內容和形式的封閉,在開放中爭取更大的作為。
1.采取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把學生從“籠子”里放出來。課堂上可采取學生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大組討論、學生執(zhí)教或情景表演、師生一問一答或教師講述等多種教學形式,提高學生識字效率。
2.課堂不囿于教材,延伸到圖片、畫報、電影、電視和各種傳媒。課堂的開放要求教師要有開放性的備課、開放性的教學。把課堂延伸到與之聯系的現實生活,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更有利于學生愿學、會學、學活、學好。
三、營造創(chuàng)新教學環(huán)境
教學環(huán)境是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存在系統。任何教學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展開的,教學的空間形態(tài)和時間流程對教學活動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會影響甚至決定著教學的性質和成果。
1.創(chuàng)新多彩的感知環(huán)境,促進學生感官的發(fā)展。教室和校園,是學生在校學習和活動的主要場所。我們充分利用這兩個學生接觸最多的地方,進行識字訓練。在一年級新生入學之初,就從學生最需要、接觸最多的課表、課本入手,把課表放大、寫全,貼在教室里,讓學生隨時可見,并通過教學生認書名、班風、名人名言、對照課表做課前準備、學習整理書包、開展相應游戲和競賽等方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許多漢字,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自理能力;校園里每一條走廊都被寫上名字,墻上還張貼著名人名言、校風等,每一處花草樹木都掛上名稱牌,學生置身于這樣的識字環(huán)境中,所見、所聽、所觸都是漢字,識字教學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漢字無處不在,街道上的門牌、店名、廣告橫幅、燈箱;家庭里的各種家用電器、日常生活用品的包裝盒、箱上的文字說明;電視節(jié)目中的片名、片尾、字幕;動畫片名、節(jié)目主持人姓名、電視欄目名、電視劇主題歌;學生喜歡閱讀的各種卡通書籍、識字卡片等,都是學生認字的好教材。這些識字媒體,有的圖文并茂,有點聲像結合,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覺器官,給學生識字提供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空間,只要教師、家長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學生的識字效率便會迅速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就會相應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2.創(chuàng)新豐富的活動環(huán)境,促進學生識字能力的提高。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文字亂簡化、繁簡混雜的不規(guī)范現象,給學生識字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針對這種現象,我們便讓學生開展糾錯活動,教師、家長、學生齊動手,糾正不規(guī)范漢字,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漢字的印象,也培養(yǎng)了其辨別能力。
我們還讓學生每人備有一本剪貼采摘本,把報紙、雜志以及各種優(yōu)美的包裝紙、廣告圖片等剪貼起來,或者把看到的優(yōu)美詞句摘抄下來,以便隨時翻閱,經常識字,并定期交流。
3.創(chuàng)新良好的群體環(huán)境,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通過識字活動,創(chuàng)設出一種友愛、平等、民主的群體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會與他人交往。
剛進校的學生識字量少,同伴的姓名叫不出來,同學間交往少,便開展制作、交流“名片”的活動。學生在硬紙片上寫上學校、班級、姓名、家庭住址、電話號碼進行交流。有的同學還寫上自己的愛好,有的還精心設計出優(yōu)美的圖案和外形。一張張形式的活潑、圖文并茂、情趣盎然的“名片”,掛在脖子上、別在衣服上、收藏在書包里,成了學生之間相互交往、增進友誼的催化劑,不僅顯示出學生的聰明才智,也為識字開辟了一條捷徑。
我們把學生收集來的生活用品包裝盒、食品包裝紙進行剪切,布置成“小超市”;把學生收集來的藥品盒和相應字卡“兒童醫(yī)院”“掛號處”“收費處”“中藥房”“西藥房”等布置成“醫(yī)院”;此外,還有“農貿市場”“水果店”“動物園”等等。模擬出一個個具體的生活情境,學生扮演成顧客和售貨員;病人和醫(yī)生進行模擬購物、看病等,在游戲中既認識了許多字詞,又提高了交際能力、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
快樂識字,孩子的PTSA測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