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
【摘 要】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無論學習哪個學科的知識,我們都應該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語文是中學教學的重要學科,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語言表達,記筆記,誦讀等良好習慣,為他們的未來的學習生活做良好鋪墊。
【關鍵詞】初中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yǎng)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不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自身能力的發(fā)展,也符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初中學生正處于思想和行為發(fā)生變化的轉折期,在這時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習慣
閱讀在語文學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讀也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朗讀和閱讀習慣,通過朗讀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高爾基的《海燕》中:“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通過朗讀的升調來體會作者感情。胡適的《我的母親》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边@句話是對母親的追憶,朗讀時是平調,平調常用于敘述和說明。在古文和詩句中還經(jīng)常遇到停頓,“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边@是王安石《傷仲永》中的句子,停頓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語速的快慢也體現(xiàn)了不一樣的態(tài)度和感情,高爾基的《海燕》中:“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在閱讀時語速是先慢后快的。學生在不斷的閱讀練習中能夠把握住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二、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一名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也是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不可或缺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提問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有效的指點,避免答非所問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學習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教師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本文主要寫了有關于母親的哪些事?表現(xiàn)了母親具有哪些性格特征?有的學生僅僅回答了是大嫂和二嫂吵架,這樣的答案沒有答到點子上,屬于答非所問。此外,教師還應該鍛煉學生的回答要實在,不要空洞的答案,在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等,學生的回答一定要圍繞主題,簡練、準確、實在的回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
三、培養(yǎng)學生記筆記的習慣
初中學生要養(yǎng)成記筆記的習慣,學生在課堂上記筆記,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再理解,提高學生聽課的效率,也為學生以后的復習提供了有用的資料。在字詞方面,學習楊振寧的《鄧稼先》時,能夠描述鄧稼先一生的詞語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兩個詞也是學生理解的重點,學生需要從音、形、義三方面做好筆記。在語句和段落方面,學習都德的《最后一課》時,有這樣一句話:“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 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學生讀到此處一定會有對小弗朗士的體會,這時就可以在課文空白處記下自己的感想,保留自己的心得體會。在文章的整體結構方面,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時,學生可以抓住方仲永五到二十歲這段時間的變化概括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對文章結構進行簡單的概括,能夠鍛煉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四、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
初中階段需要背誦的課文也很多,新課標要求初中生需要背誦80 篇優(yōu)秀詩文,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最好能夠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誦讀的時間多,就要求教師少講多練,重視背誦方法的指導,落實教學目標。對于篇幅短小的詩歌,例如杜牧的《赤壁》,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是寫“折戟”,后兩句是寫“東風”,可以抓住這兩個記憶支點幫助學生記憶。對于篇幅較長的詩歌,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可以根據(jù)詩歌的寫作思路把詩歌分成三層,第一層寫風破茅屋,第二層寫雨漏茅屋,第三層是作者愿望的抒發(fā),抓住了記憶的支點,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速度和效率都會有所提高,當堂背誦變成了可能,逐漸養(yǎng)成學生誦讀的習慣。
五、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習慣
寫作和閱讀同樣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日常的知識積累和練筆,要想寫出好文章,不僅需要大量的閱讀作為積累,做到“腹有詩書”,還應該加強練筆,做到“下筆如有神”。初中很多學生對寫作有恐懼心理,應試教育中作文所占的分數(shù)十分高,無形中給學生的寫作增加了不少壓力,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就需要教師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教師在平時多鼓勵學生摘抄名言佳句,或者自己認為優(yōu)美的句子,養(yǎng)成每天練筆的習慣。寫作來源于生活,例如胡適的《我的母親》記錄的都是母親生活中真實的小事,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并把平時所見所感及時的記錄下來。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總結寫作的規(guī)律和技巧,比如一個好文章標題的重要性,文章要具有真情實感、富有文采等,學生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就要有所體現(xiàn)。
六、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質疑問難的習慣
古人說得好“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時要多想、勤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孟子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告訴我們,對待學問必須要有一種懷疑精神,不要“人云亦云”,一味盲從輕信。學習貴在有獨立的見解。如果對某一問題的理解與老師不同,可查出依據(jù)來跟老師或同學們展開討論,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文章和某一知識點的理解,還可以促進教學相長。
一篇文章,教師適當?shù)囊龑Ш忘c撥是必不可少的,但其目的卻是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有的問題學生通過讀書,能自行解決,對于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我一般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來解決。
一篇文章有行文的核心,一篇課文有訓練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引導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善于依據(jù)學習的重點而質疑問難。例如:《孔乙己》一文,通過孔乙己這一特殊人物性格的展示,深刻的鞭撻了封建教育思想和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深深的傷害。同學們依據(jù)此學習重點在小組討論中作如下的自我提問:1、孔乙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2、作者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這位人物顯得血肉豐滿呼之欲出?3、假如孔乙己中了舉他將又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后來學習《范進中舉》一文時,由于本文所反映的主題和《孔乙己》十分類似,所以我啟發(fā)同學們用對比于閱讀的方法來感悟這篇文章。照例同學們通讀全文提出如下問題:1.范進和孔乙己很類似,但又覺得他們二人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他們在性格上的不同點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2.范進中舉了為什么會喜極發(fā)瘋?3.胡屠戶是一位陪襯人物,他對塑造范進這一人物形象表現(xiàn)作品主題有什么作用?這些問題一經(jīng)提出,同學們迅速展開討論,在熱烈的討論中,同學們不僅理清了文路,更重要的是透過作品更透徹的認清了當時社會某個層面的本質。
經(jīng)過好多次的實踐,我認為小范圍的討論,更利于展示學生個性,學生往往在自己很熟悉的氛圍中能放松自己,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更能較好地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不過,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學生提出“怪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穩(wěn)妥地處理,不能打擊其質疑的積極性,熄滅其“靈感”的火花。
七、總結
語文學習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光是靠教師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平時多進行積累和練筆,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首先就要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是初中生學好語文的基礎,我們應該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