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王抒滟
“河潤萬物,孕育文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百年河海,巍巍上庠;河風海韻,氣象泱泱?!?/p>
在河海大學百年風雨兼程的跋涉中,張謇先生有開拓創(chuàng)建之功,居功至偉;而黃炎培、李儀祉、茅以升、錢正英、嚴愷、徐芝綸等名師大家,張聞天、陸佑楣等治國棟梁如一顆顆璀璨星斗,輝映天地。然而,從地緣人緣關系上說,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有“兩個半”鎮(zhèn)江人,與早期的河海大學,有著不一般的情緣。
流金歲月,百年河海
鴉片戰(zhàn)爭之后,我國內(nèi)憂外患交相煎迫,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國貧民窮,江河失修,水旱災害十分嚴重。尤其是在全國富庶地區(qū)黃淮海平原,由于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改道,嚴重破壞了水系,幾乎無年無地不遭水患。清末民初,社會各界治水的呼聲日益高漲,以導淮為中心的水利建設問題被提到當局的議事日程上。同時,面對列強的侵略和國家民族的危亡,許多懷抱救國救民理想的志士仁人力主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富國強民,紛紛興學校、辦教育、開民智,培養(yǎng)各種專業(yè)人才的實用教育也開始興起。
在這一時代潮流中,我國近代著名實業(yè)家、教育家張謇奉行“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的宗旨,力主培養(yǎng)人才、治水導淮。在他出任北洋政府實業(yè)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期間的1914年,即為創(chuàng)建一所培養(yǎng)水利技術人才的學校而多方呼吁,親自聯(lián)絡人員、籌措經(jīng)費,商定校址、聘請教師,審定辦學方案。
當時,辦學經(jīng)費問題是首要難題,張謇數(shù)次呈文申請財政撥款,均無答復,于是他提出一個解決燃眉之急的折中辦法,即由國家承擔開辦之初應急資金2萬元,每年的經(jīng)常費用3萬元則先由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四省均攤,四省選送的學生可免交學費,并可優(yōu)先接收學校畢業(yè)生;待中央財政好轉(zhuǎn)后再給學校撥款。呈文獲準后,張謇又親自出面與四省當局商定具體辦法。但實際上中央財政一直未見好轉(zhuǎn),各省也往往不能如約撥款,致使學校經(jīng)費經(jīng)常窘迫拮據(jù)。為節(jié)省開辦費用、盡快招生開學,張謇決定臨時借用校舍,并利用自己曾任江蘇省咨議局議長的影響,借下了江蘇省咨議局(即位于現(xiàn)南京湖南路的南京警備司令部)的房屋,解決了校舍問題。
張謇先后聘請著名教育家、時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的黃炎培和前都督府秘書沈恩孚為學校籌備正、副主任(開學后仍任評議),聘請留美歸來的許肇南為校長,并聘任了李儀祉、楊孝述、沈祖?zhèn)?、顧維精、劉夢錫、伏金門等一批教職員,其中多為留學歐美大學的工科畢業(yè)生,不少是蜚聲我國教育界、科技界、水利界的前輩和名流。
1915年3月15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隆重舉行開學典禮,張謇專程從北京趕到南京參加典禮。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致力于培養(yǎng)水利技術人才的高等學府,是辛亥革命后南京地區(qū)第一所招生開課的高校,也是我國當今唯一以水利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河海大學近百年辦學歷史的肇始。學校隸屬全國水利局,并由全國水利局轉(zhuǎn)咨教育部立案照準。
1924年7月,東南大學工科并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學校更名為河海工科大學。后學校建制多次調(diào)整,1928年為中央大學水利系,1949年為南京大學水利系。1952年,成立華東水利學院。1985年恢復校名“河海大學”。
“兩個半”鎮(zhèn)江人與早期的河海大學
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作校歌歌詞的鎮(zhèn)江人柳詒徵
柳詒徵(1880—1956年)鎮(zhèn)江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先驅(qū),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現(xiàn)代儒學宗師。1914年2月,應聘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文、歷史教授。1925年北上,先后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和東北大學。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于中央大學(1949年更為名南京大學)。曾任南京圖書館館長、考試院委員、江蘇省參議員??箲?zhàn)期間,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學、貴州大學和重慶中央大學,兼任國史館纂修。新中國成立后,執(zhí)教于復旦大學,并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開辦之初,就邀請柳詒徵為學校作“校歌”歌詞,對學員進行愛學校、愛水利專業(yè)的教育。歌詞曰:
鐘靈毓秀石頭城,人才蒸蔚起。
河疏湖蓄水利興,工學昌明時。
橫流浩劫永斷絕,拯救數(shù)兆黎。
大哉河海奮前程,毋負邦人期。
普下利物沐群生,智者惟樂水。
乘輦山行乘橇泥,祖述神禹績。
天下有溺猶己溺,此志毋稍弛。
大哉河海奮前程,毋負邦人期。
出任河海工科大學首任校長的鎮(zhèn)江人茅以升
茅以升(1896—1989年),字唐臣,江蘇鎮(zhèn)江人。我國著名橋梁學家、土木工程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留學回國后,在交通大學唐山學校擔任教授、副主任兼總務主任。以后歷任東南大學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北洋工學院院長、杭州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國民黨政府交通部橋梁設計工程處處長等。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北方交通大學校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三屆理事長、國際橋梁及結(jié)構(gòu)工程協(xié)會高級會員、國際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協(xié)會會員等。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第二屆至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是第一屆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被譽為“中國橋梁之父”。
1924年7月,東南大學工科并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組建成河海工科大學,茅以升出任首任校長(1924年7月至1925年8月)。
先是學員后為教授的半個鎮(zhèn)江人許心武
許心武(1894—1987年),字介臣,出生在揚州。著名水利專家、教育家。民國四年(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特科班,師從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1917年畢業(yè)后就職于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曾參與籌建盧溝橋水文站。1924年赴美留學,1926年回國后任河海工科大學物理實驗室教授。曾任河南大學校長、黃河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中央大學水利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在華東水利部、華東設計院等單位工作。
許心武的母親唐儒箴,是鎮(zhèn)江人。許心武9歲喪父后,隨母親寄居在鎮(zhèn)江,算是“半個鎮(zhèn)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