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方
提要:歷史學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在人類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歷史學時如何對人
類文化產(chǎn)生影響的,那就是歷史學的社會功能以及其如何發(fā)揮所體現(xiàn)出來了,本文將從歷
史學的評價、借鑒、教育三個方面來闡述歷史的社會功能,以及這些功能該如何發(fā)揮。
關鍵詞:歷史學;功能;發(fā)揮
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給人類生活的變化十分巨大,人們的注意力被自然科學的成果深深吸引。而人文科學尤其古老的歷史學科漸漸的從人們的視野里淡化,現(xiàn)代關于歷史這門學科是否具有社會功能?以及歷史學具有哪些社會功能,本文將進行探討。
一、歷史學的評價功能
關于歷史學的評價功能在中外歷史學家的著作中早有體現(xiàn),孔子在《春秋》中有“比事屬辭”的寫作思想,體現(xiàn)其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從中能看出孔子對歷史學評價功能的重視。另外唐代著名史學理論家劉知幾在《史通》中提出了“彰善貶惡”,的史學思想;“若乃《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南史至而賊子書,其記事載言也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如此。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慎博,” 中國自古就重視歷史學的評價功能,因為歷史學家的評價往往影響后人就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看法。因此,很多統(tǒng)治者就通過控制歷史的編撰來掌握歷史的評價的權利,如唐代設立史館;首開官方設立專門的修史機構(gòu)來編修史書的先例,通過官方修史來控制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對后代王朝產(chǎn)生很大影響。
歷史學的評價功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往往影響到人們的政治觀,和思想觀念。因此,歷史學的評價功能深刻影響到歷史學的其他功能。
二、歷史學的借鑒功能
歷史學的借鑒功能是指:歷史學家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來探討歷史對現(xiàn)世的作用。這是歷史學的一個重要功能,古今中外有很多歷史學家都曾闡述過歷史學的借鑒功能。中國在唐代就提到史學具有“考論得失,究盡變通”的社會功能 ,唐代歷史學家杜佑就提到研究歷史作用是“經(jīng)邦”、“濟世”,就是闡述了歷史學的借鑒功能,清代的大家章學誠也談到歷史學應該“知時而實用”強調(diào)史學的經(jīng)世致用。
中國古代的許多史學著作都是反映歷史學的借鑒作用,以《貞觀政要》、《資質(zhì)通鑒》兩本史書為例,《貞觀政要》記述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的政治和歷史。作者吳兢在《貞觀政要》的序言中提到“至于垂世立教之美,典謨諫奏之詞,可以弘闡大猷,增崇至道者,”,“詞兼質(zhì)文,義在懲勸,” 通過這幾句表述能看到吳兢寫《貞觀政要》的目的是希望唐代的統(tǒng)治者都能以唐太宗君臣為楷模,來治理天下。也能反映出吳兢的以史為鑒的思想主張。中國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更反映出史學的借鑒作用,司馬光在《進<資治通鑒>表》中闡述了其著書意圖:“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于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借者,為編年一書。” 通過司馬光的論述,能夠看出他著《資治通鑒》的目的是為君主總結(jié)歷史的盛衰,并借鑒歷史教訓。重視歷史學的借鑒功能是中國古代史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此僅舉兩個主要事例試為闡述。
不僅中國中國史學重視歷史學的借鑒功用,在西方史學中也有此傳統(tǒng),而且也是西方史學的一個重要思想。希羅多德在起著作《歷史》開篇中就闡述“他之所以要把這些研究成果發(fā)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民的功用,使之不至于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在這里能看出希羅多德著《歷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想記錄歷史并發(fā)揮其社會借鑒的功用。西方早期的另外一位著名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著作也是“隱然是關于雅典城邦的安危興廢的政論” 。也是闡明了希望通過他的著述來達到訓誡后世的作用。西方史學的借鑒思想被后代的歷史學家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羅馬著名歷史學家李維在其著作《建成以來的羅馬史》中就提到“意在通過贊頌先輩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激勵當代羅馬人的愛國熱忱,以找到未來行動的方向,他對歷史的訓誡作用的強調(diào),著眼于整個羅馬國家的存亡問題,其立意視野是較高的” ,通過這段論述體現(xiàn)出李維對歷史借鑒功能的重視。綜上所述,能夠看出西方史學界自古即也重視歷史的借鑒功能。
三、歷史學的教育功能
歷史學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對人的價值觀,思想,道德的標準的教育性上。著名史學大師蘭克就曾說過其寫作的目的是“評判過去,教導現(xiàn)在,以利于未來?!?教育功能也是歷史學的一個重要功能。尤其是在培養(yǎng)人們的人文精神上歷史學更是有著重要的作用,自近代以來, 教育體系中的人文科學設置, 其目標就在于培養(yǎng)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具體表現(xiàn)為人文科學, 并通過人文科學各門課程的教育得以播種。歷史科學作為一門人文學科, 它始終以人為中心, 以追問歷史對于人的意義、價值和存在本體為己任, 其價值在于參與人類的歷史, 了解人的可能性, 中國每一社會形態(tài)的變革, 都離不開歷史科學教育的先行倡導。
我國自古就重視歷史學的教育功能,自商周時期,歷史便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來培養(yǎng)古代的知識分子和官僚階層。而史學家們則更為注重史學的教育功能,其中劉知幾做了較為完整的敘述;“茍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在,皎同星漢。用使后之學者,坐披囊筪,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攬千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內(nèi)省?!薄?通過這段論述,劉知幾認為過去的人雖然已經(jīng)不在了,“竹帛”即史書保留下過去的歷史記錄,后人通過對史書的的研究,可以了解過去的歷史,更主要是是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示,產(chǎn)生“內(nèi)省”、“思齊”之心,劉知幾深刻的論述了史學的教育功能。
同樣,西方史學界也注重歷史學的教育功能,如羅馬史學的始祖老伽圖就深信歷史的一個主要作用是懲惡揚善,所以要發(fā)揮歷史學的教育功用。而且西方另外一位著名歷史學家塔西佗也提到“歷史之最高職能就在于保存人們所建立的功業(yè),并把后世的責難,作為對奸言逆行的一種懲戒” ,從中也能看出塔西佗的歷史的教育功能的思想。在東西方的史學家的努力之下,歷史學的教育功用在人類文明史中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四、如何發(fā)揮歷史學的社會功能
首先,發(fā)揮歷史學的社會功能的前提是作為歷史的主體,歷史學家應該堅持一定的原則條件。第一,歷史學家應該保持歷史學的客觀性原則,即在發(fā)揮歷史學的各項社會功能時,必須保證歷史學的真實性,而不因歷史學家個人的主觀感受來影響到歷史的創(chuàng)作,不能為發(fā)揮歷史學的功能而影響到對史實的表述。第二;歷史學家要保持思想的獨立性,不受政治和外界因素的影響,真正如實的發(fā)揮歷史學的功能。第三,歷史學家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民族、國家修史,并發(fā)揮史學的功用。只有堅持以上原則,歷史學的社會功能才能真正的發(fā)揮。
到底如何發(fā)揮歷史學的功能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反面著手;一是普及歷史知識。歷史學不僅僅是歷史學家所研究的難懂高深學科,而應讓普通人們來了解和學習,在面向普通人們上吸引人們興趣是一個重要方面,在這里如百家講壇等面向廣大人們的新的宣傳方式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很受人們的歡迎,因此這種對于發(fā)揮歷史學的教育功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值得借鑒的,另外,有些歷史書籍用通俗的語言闡述歷史內(nèi)容,吸引人們的興趣,也是值得提倡的,現(xiàn)在利用多媒體手段通過紀錄片形式向人們展示歷史內(nèi)容也是一個很值得歷史學者關注的方面,這種方式更形象立體的展現(xiàn)了歷史的面貌,更受到人們的歡迎。
二是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歷史資源來發(fā)揮歷史學的社會功能,比如歷史遺址,博物館,名人故居等,讓人們通過真實的歷史遺跡來感受歷史,并能直觀立體的加深人們對歷史的感知,從而達到對歷史學的社會功能的發(fā)揮。三則是歷史教育功能在學校教育中的發(fā)揮,目前不管是在中學歷史教育中,還是在大學歷史教育中,人們對歷史課的看法普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就是學習歷史。而歷史的魅力則是其具有思辨精神和實證精神,而現(xiàn)在我們的歷史教育中,往往忽略了這方面內(nèi)容。因此,在進行歷史教育中,要注意讓學生學會思辨精神和史學的實證思想,這兩個思想也是將來做其他工作的重要思想精神。四是發(fā)揮歷史學的教育功能時,要保持歷史學的獨立精神,不受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不能讓歷史的教育功能成為政府維護統(tǒng)治的思想武器,而淪為政治的工具。
歷史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博大學科,是一個人們?nèi)≈槐M的資源寶庫,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使之得以發(fā)揮,就是歷史的功能及其發(fā)揮的問題,這還有待于歷史工作者和學習者來繼續(xù)完善了。
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