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千里
?
隨意賦形 不忘初心
文曹千里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一花一樹,一草一木,一件藝術品,一條小路,一個人……我們遇到的都是想遇到的,不想遇到的,即使面對面,也難相識。那些在生命中留下印記的,一定是與我們內(nèi)在的精神有某些契合點。而能留存腦際的優(yōu)秀藝術,必然直指人心,必然能感動人。就像人們熟知的《神鳥出林》。
天光熹微,小動物們還未從夢中醒來,樹林里一片安靜,偶爾有風,葉子唰唰響兩聲,轉眼歸于平靜。深沉厚實的黑夜被天邊的朝霞撞開了一個口子,紅霞漫延,染透了半邊天。最先醒來的是露珠,她們在草尖上、在樹葉上咯咯笑著滾動……云彩積聚、積聚,突然,太陽頂破云層,嘩啦跳出地平線。神鳥圓潤飽滿,拍拍翅膀,昂首挺胸從樹林里飛出,羽翼舒展開合,在金光里翱翔,陽光鋪灑,天地一片光明。我眼前有鳥掠過,自然舒展,無拘無束,像天地初開時的嬰兒,沒有羈絆,沒有約束,想飛到哪里就飛到哪里,想什么時候飛就什么時候飛,想怎么飛就怎么飛……
《神鳥出林》是自由之心的投射,是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對自然、對自由的渴望。是誰用如此簡練、高度概括的線條把神鳥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似乎稍不留神,它便呼之欲出,飛到天際。背上的鈕好像是小一號的翅膀,也是圓潤通透,用手一提,咦?開了!哈,是壺!是紫砂壺!此時的驚訝不亞于第一次發(fā)現(xiàn)時的驚喜。這分明是一件雕塑作品。
整個壺就是一只圓潤的飛鳥,壺嘴是鳥頭,壺把是翅膀,神鳥展翅,天降祥瑞。線條流暢有力,取其勢、提其形、表其神,自然得體,近乎完美。
今年九月,汪老應山西省江蘇商會副秘書長李軍法同志的邀請參加山西省第二屆文博會,我們有幸當面聆聽她講述自己和“一塊泥巴”的不解之緣。
“快去操場!快去操場!有好東西看!”人稱“小喇叭”的小男孩在五年級教室里一邊喊一邊往外跑,孩子們呼啦涌向操場。
“這是什么?”
“喝茶的,茶壺。”
“還有茶碗呢。真漂亮!”
小寅仙看著那些茶壺、茶碗、瓶瓶罐罐,忍不住用手去摸,真細膩,真好看。老師告訴大家這就是紫砂壺,是宜興的特產(chǎn)。“我將來要是也能做紫砂壺多好呀!”汪寅仙生平第一次真真切切有了夢想,她那時還不知道,這一夢,竟會夢一生。
《羅漢松》 汪寅仙/作
說起當年考入宜興紫砂工藝廠,是機緣,更是尋夢之旅的開始。家里姊妹多,汪寅仙是老大,小學畢業(yè)后在家待業(yè),同學的姑姑在紫砂廠工作,她偷偷跟同學說,如果紫砂廠考試,別忘了告訴自己。當紫砂廠招工時,她知道自己離夢想近了。1956年,年僅14歲的汪寅仙考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先師從吳云根學藝,后轉師花貨大師朱可心門下。在名師的指導下,她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從1959年起,她和師傅朱可心共同臨摹制作南京博物院的國家一級文物《圣思桃杯》獲得成功,并作為國家藝術珍品送往蘇聯(lián)展出。汪寅仙的藝術天賦在紫砂界嶄露頭角。之后,又臨摹仿制紫砂歷史上的名作,如時大彬的《印包》、陳鳴遠的《梅樁》、邵大亨的《掇只》、黃玉麟的《供春》等。她說:“臨摹紫砂歷史名作,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yǎng),掌握紫砂傳統(tǒng)的精髓,既要做得像,還要以審美的目光,對原作進行適當?shù)母倪M,仿中有創(chuàng),更合乎尺度,爭取更完美?!边@一認識,對她后來的花貨創(chuàng)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汪寅仙因技藝出眾,被安排到廠研究所,專門從事紫砂陶造型設計。期間,她又受教于裴石民、王寅春、蔣蓉等名師,并得到顧景舟的指導,名師指路,使她在紫砂藝術上技藝精進,光貨、筋瓤貨均有相當造詣,尤擅花貨創(chuàng)作。
《天雞壺》 汪寅仙/作
誰都不知道幸運之神會在哪個路口降臨,對于汪寅仙來說,1975年,是她的幸運之年。那一年,她有幸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進修班深造,這對于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的紫砂工藝師無疑有深遠的影響。她結業(yè)時設計的《九頭冬梅茶具》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故宮博物院收藏。之后,她在構思設計新品中,不斷拓寬視野,擷取自然界動植物吉祥形態(tài),融入到壺藝創(chuàng)新之中,賦予壺藝不同的神韻與內(nèi)涵。其設計制作的《十二頭魚形文具》《四頭梅樁文具》《十一頭龍鳳酒具》《紫砂桃杯》《紫砂葡萄杯》《風卷葵壺》《詠梅壺》《光集玉壺》等,參加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和全國陶瓷展覽,有些被作為國家領導人的出訪禮品。
《曲壺》 汪寅仙/作
汪寅仙進入了創(chuàng)作盛年,十分注重作品的人文內(nèi)涵和時代精神。當年,她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xiàn)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守智教授合作的《曲壺》,就是藝人與學者互補的光貨經(jīng)典代表作。汪寅仙說:“《曲壺》是1988年初,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和我共同合作設計的。那時,張教授來廠帶了一批圖紙想要與廠里的技術人員進行合作。正巧,我有一個設想,想做一個流線形的壺式,我們一拍即合。我和張教授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研究,確定取蝸牛的有機生態(tài)構成整個造型,針對這一設想,畫出了圖形。”設計是一個思維過程,也是賦予形態(tài)生命的過程。他們從蝸牛的有機生態(tài)中得到啟示,尋找到了貫穿于造型結構的主線——圓的漸開線,從壺口開始,連接提梁,轉至腹部,并通過腹部延伸到壺嘴的主線,將形體結構的各部分融于整體,獲得面、體、形與空間的和諧。就這樣,一件曠世杰作問世了。1990年,作品《曲壺》分別獲得全國陶瓷設計評比一等獎、國際精品大獎賽一等獎。汪寅仙在評價這件作品時說:“《曲壺》的創(chuàng)作突破了紫砂壺藝術的傳統(tǒng)規(guī)律,是現(xiàn)代設計理念在傳統(tǒng)紫砂陶藝中的體現(xiàn)和嘗試。作品的形象來源于蝸牛的有機生態(tài),整個壺體只用一條渦線貫穿。壺身與壺嘴、壺鋬結合,形成的整體既有線的變化,又有面的變化,線面的結合協(xié)調(diào)、柔和、變化又統(tǒng)一。整個壺體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壺嘴和提梁內(nèi)部形成的虛空間對比性強,更顯示壺體的輪廓美和韻律美?!?/p>
一件又一件經(jīng)典之作的誕生,與其一絲不茍、謹慎嚴密的制壺態(tài)度是密切相關的,汪寅仙長期對創(chuàng)作題材深入觀察、體會、進行藝術提煉,使作品展現(xiàn)包括形象、神韻與氣質(zhì)上的美感。她以寫實的手法刻畫自然生態(tài)美于花貨上,詮釋田園中旺盛的生機和飽滿盎然的精神。仿真形象惟妙惟肖,在運色上有其獨特的美學觀念,她盡量保持紫砂特有的光華質(zhì)感,不求顏色與實物相同,僅于局部做顏色處理,形成一種畫龍點睛的效果,也更能突顯作品造型特色及優(yōu)雅氣韻。其光素器則講究整體結構慎密及線條流暢,以簡練的形式表達紫砂器特有的美感與深度。近年來,越見成熟自信的創(chuàng)作中,散發(fā)著韻味無窮的藝術質(zhì)感。
《蟬衣斑竹壺》 汪寅仙/作
汪寅仙說:“自然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創(chuàng)作源泉。與紫砂花貨的創(chuàng)作更為密切。紫砂花貨的創(chuàng)作就是自然界中物體的形態(tài)通過去粗取精,并進行藝術提煉加工,使之升華為高于生活的高雅藝術品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紫砂的可塑性,賦予了藝術家對線條的無限追求,可剛可柔,可繁可簡,造型也賦予了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那把《斑竹提梁壺》,壺身為圓竹段,竹節(jié)壺身采用傾斜的曲線,提梁把手為雙枝交叉,其竹稍延長線化于壺身竹節(jié)之中,給人以流暢抒懷之感。還有《紫泥扁南瓜》壺,壺體為南瓜形,壺蓋為瓜蒂狀,壺嘴由瓜葉卷成,壺把則是瓜藤。壺身生動,壺嘴、壺把造型和諧統(tǒng)一,葉脈藤紋刻畫逼真,極為自然可愛。
《紫泥扁南瓜》 汪寅仙/作
生于1943年的汪寅仙年已古稀,她的個人工作室就設在家里,窗外桃花開得爛漫,一片鳥語花香。不過現(xiàn)在汪寅仙待在工作室的時間并不多,大部分時間都在外交流,或是接待客人。關注紫砂壺的人多了以后,誰都想來見見她。為此,她在院子里專門建了一個兩層的展覽館。除了自己各個時期的作品外,兒子兒媳、女兒女婿的作品均有展示,這里凝聚了兩代人對紫砂的點滴回憶。
《松竹梅壺》 汪寅仙/作
“我們幸運的是有這塊泥巴?!蓖粢烧f,近千年的捶打,紫砂老藝人留下了豐富的技藝。她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既繼承前人的寶貴遺產(chǎn),又要想著辦法把這塊泥巴發(fā)揚光大。
紫砂壺是有靈性的生命體,它能映射出作者的胸襟、氣度、人格、情懷,想要做好壺必須得先學做人。紫砂壺到了一定的境界,看的就不是壺而是個人修養(yǎng)和文化內(nèi)涵。
《束腰高南瓜壺》 汪寅仙/作
除了創(chuàng)作,汪寅仙還喜歡讀書、看畫,欣賞藝術作品,凡是美的事物她都有興趣。不忘初心的人,藝術生命,是常青的。
汪寅仙
研究員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943年6月生于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作品造型各異,格調(diào)高雅。 曾被故宮博物院收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等均有收藏,有些作品被選為國家領導出訪禮品,許多作品在日本、美國、蘇聯(lián)、法國、新加坡、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及地區(qū)展覽,有些作品被當場高價竟購,許多作品成為壺藝愛好者的收藏珍品,在國內(nèi)多次獲得國家級大獎。多次參加國際性文化交流及研討會活動。多年來,培養(yǎng)了一批青年技術人才,總結并撰寫紫砂方面的文章20多篇,1997年出版了《汪寅仙紫砂作品集》一書。2001年10月在北京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內(nèi)舉辦“汪寅仙紫砂藝術展”,同時多次向工廠及社會作出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