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有效的手段,也是課程指標的重要方面,但是因考試無法測試等因素影響,目前教學實際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即使課堂朗讀也常常是不講效率的盲目朗讀。筆者覺得應認清朗讀的能力指標并科學地設計于教學程序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關鍵詞:教學 ?提高 ?朗讀 ?有效性
朗讀是課堂教學中常用而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也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途徑,而且朗讀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如語音、節(jié)奏和語感等綜合語言能力。不過,在教學實際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朗讀有盲目現(xiàn)象,為朗讀而朗讀,其收效甚微,有時因過度朗讀而令學生生厭,教學效果可能只是“負增長”。所以我們覺得應該提高朗讀的有效性。
一、目前存在一些盲目朗讀的現(xiàn)象
縱觀教學中低效或無效的朗讀現(xiàn)象,我們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朗讀沒有具體要求
朗讀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理解文本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有些老師往往把朗讀僅僅作為調節(jié)教學氣氛或者改變教學方式而采用的教學手段,甚至出現(xiàn)教學時間寬裕就一遍一遍地重復朗讀,而教學時間緊張時就放棄朗讀。這兩種極端行為都是不足取的。
如何使朗讀更加有效?筆者覺得每次讓學生朗讀就要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樣學生就會依照要求去朗讀課文,自然會檢查出是否達到了要求,教學的有效性就體現(xiàn)出來了。如提出要求為有表情的朗讀,那么學生就會注意通過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教師在傾聽中也會明顯感覺出學生朗讀中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這樣就達到了教學目標,朗讀就不是盲目的了。
(二)整個過程無先后梯度
朗讀其實也是教學的目標,而且可以析出許多子項,如字音、重音、節(jié)奏、停頓、表情、輕音等等。因此,朗讀的要求也是很多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各項要求的難度和次序心中有數(shù),然后安排好次序,有計劃地安排在教學過程的合適節(jié)點,指導學生按要求朗讀,這樣才可以達到比較理想的朗讀和教學效果。有些教學活動中,教師既不知各朗讀要求的難度,更沒有計劃好全過程,朗讀成為隨意性的教學活動,這就很難達到朗讀應該起到的教學效果。我們覺得,一篇課文教學前,教師就要自覺地將各項朗讀指標安排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合適時機,使朗讀既起到改變教學方式的作用,又能調節(jié)教學氣氛,尤為重要的是達到朗讀自身的指標,完成教學目標規(guī)定的能力訓練任務。
(三)有時甚至不注意準確讀音、語調、語氣等
教學中,一些字音和語調、語氣等基本的朗讀要求是掌握課文理解文本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因為現(xiàn)在考試主要是筆試,學生能否讀準字音很難在卷面上反映出來,所以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干脆忽略這個教學目標,朗讀中也不管學生是否讀準了字音,至于考試就讓學生死記拼音,能夠默寫出來答對試題就行了。這種教學或許能夠讓學生考出較高分數(shù),然而誤人子弟的結果是很嚴重的。明明有朗讀時間,為什么不利用起來,讓學生把字音讀準確?訓練學生語氣、語調等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語音,只要學生真正讀準確了,無論日常使用還是考試都可以一次性解決問題。筆者曾經看到過有的學生能夠全文默寫準確無誤,然而卻不會朗讀的奇怪現(xiàn)象。這種只會默寫不會朗讀的現(xiàn)象,只能是從不朗讀或者朗讀時根本沒有朗讀要求的盲目朗讀所致。對于朗讀中頻繁出現(xiàn)的字音、語氣、語調和重音、表情等錯誤現(xiàn)象,一些老師覺得不易解決就完全不管,他們認為只要卷面上做對題目就行。這類只顧考試不顧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教學現(xiàn)象,遺害無窮。
當然,盲目朗讀還有朗讀方式單一等問題,不再贅述。
二、朗讀的有效性標尺及操作方法
根據(jù)中學語文的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朗讀要達到的指標,有機地安排在進程的合適位置,穿插于其他教學方式之中。具體可以如此操作:
(一)字音準確
字的讀音準確是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不能僅滿足于學生能夠寫對拼音,或者根據(jù)拼音寫出漢字。讀音本身是有聲的,不能變成啞巴拼音。學生掌握口頭的準確讀音不僅是教學必須達到的指標,也是有助于學生今后交流以及書面答題所必須的。中學階段,可以將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新詞和多音字)作為預習要求,讓學生在課前朗讀掌握,課堂上通過學生范讀或集體通讀來檢查糾正。這應該安排在正式分析課文,深入閱讀之前進行,即作為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教學過程的前端進行,使學生重視,并且一開始就掌握了,可以在以后的教學進程中得到鞏固。當然,在任何時候發(fā)現(xiàn)學生有讀錯字音之類的現(xiàn)象,要立即糾正,以免錯誤延續(xù)以致終生難改。
(二)重音正確
閱讀的重音是體現(xiàn)對文本重要內涵理解的指標,一般教學中可以置于分析段落前,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以便閱讀分析時根據(jù)學生理解的問題有的放矢;也可以放在分析之后,檢驗學生理解掌握的程度,即檢查閱讀分析的教學效果。
重音的閱讀準確性,其實對于檢驗學生理解文本狀況很有效,也是很重要的標尺,我們不能因為這在現(xiàn)在的卷面難以測量而忽視這個能力指標的培養(yǎng)和訓練。這種能力最初是教會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準確朗讀,反過來,學生熟練掌握了這個能力會幫助學生理解新的文本,或者對熟悉的文本溫故而知新。讓學生朗讀時,要求讀準重音,這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朗讀來理解文本的良好習慣。
(三)語氣、語調正確
語氣和語調等指標,也是理解文本后的朗讀指標。不過,這類指標比一般的字音、重音等朗讀難度更大一些,對文本的理解要求也更深入一些。語氣、語調等朗讀指標,需要在基本完成閱讀的文本理解之后才可能實現(xiàn),所以一般應該安排在閱讀分析之后,作為對理解程度的檢查來進行,若不能準確達標,只能說明理解有距離,需要進一步理解文本。這種朗讀當然也可以出現(xiàn)于未閱讀分析之前,作為了解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狀況,那也是比較合適的。在分析課文結束后,再引導學生朗讀,比較前后兩次朗讀可以看到學生對課文不同理解程度在朗讀中的表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學生即使基本理解了課文仍然不能很好地把握正確的語氣、語調時,可以放預先準備好的錄音,即朗誦家的優(yōu)美錄音,既可以讓學生欣賞美,更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模仿和練習。
這個指標的達到應該說會花費更多的教學時間,教師要明白其對于提高學生素質和對文本理解的意義,不惜花大量時間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當然,在課堂教學時間緊張的情況下,也可以適當作為課外作業(yè)布置,使程度不同的學生在家自己訓練和欣賞自己美的朗讀,也可以在班級和學校開展若干次朗讀(朗誦)比賽,這種活動的效果肯定超過死板的默寫等僵化教學方式。
(四)頻率合度
朗讀自然要求流暢。不過從理解作品角度看,流暢不是一般平直,而是要求根據(jù)文本內容速度有徐有疾,停頓有長有短,聲音高低有度,語氣、語調因情因境而有,即朗讀的頻率要根據(jù)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快慢合度。這個能力指標的培養(yǎng)和養(yǎng)成,更是需要老師持久地堅持,才能奏效。對這個能力指標的判斷,還需要老師有堅實的基本功和較高的素養(yǎng),即老師也需要長期培養(yǎng)這方面的能力。課堂教學中,適時地讓班級中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示范和表現(xiàn)是促進的方法之一;經常讓學生聽有關音響資料也是可取的方法;教學中讓學生互相幫助提高,可以成為課外一對一的學習對子,取長補短。只要能夠長期堅持,必然見效,而這種提高實際素質的教學,會使學生受益終生,其實也是有助于考試的,而且不需要學生死記硬背,學生一定樂意為之。
自然,朗讀能力還有一些其他指標,我們主要意在強調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很重要的能力指標,我們不能因為無法在考卷上體現(xiàn)而忽略這種能力的訓練,更不能在課堂教學中把朗讀作為教學時間多余時的配角,或者可有可無的節(jié)目。
(陳國民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春申中學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