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乘波
《祝?!肥囚斞感≌f中的精品。對于這篇課文的教學,眾多行家里手都有自己的嘗試和心得。文章超過九千字,如果按照常規(guī)教法,不僅耗時費力,而且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倦怠情緒,教學效果令人堪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回避了按部就班的傳統(tǒng)套路,采用了八個“為什么”的教法,多在閑筆和細節(jié)上下功夫,切點進入,竟然獲得了顯著效果。茲分別呈現(xiàn)如下,以就教于大家。
一、祥林嫂嫁給賀老六以后,為什么人們“仍然叫她祥林嫂”?
祥林嫂第二個丈夫賀老六因傷寒病亡以后,另一個族權代表人物賀老六大伯將她趕了出來,祥林嫂又失去了棲身之所,不得不再次來到魯鎮(zhèn)做工。按說祥林嫂這次來,別人應該叫她“老六嫂”才對,可是文中寫道:“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钡?7段再次寫道:“鎮(zhèn)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這是為什么呢?通過思考討論,明確了如下內(nèi)容:
祥林嫂活動在封建社會末期中國的魯鎮(zhèn),魯鎮(zhèn)又是當時社會的縮影。這個地方是魯四老爺?shù)奶煜拢恰耙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是“四權”中“政權”的代表者。他反對變革,維護帝制,思想僵化,“大罵”新黨,對祥林嫂毫無同情之心,即使聽到她慘死的消息,也還罵她是“謬種”。祥林嫂在這樣封建、守舊、沉悶的環(huán)境里,逆來順受,滿足于做奴隸的地位,盡管她先前逃出婆家來魯鎮(zhèn)打工和這次再婚時以死抗爭,但她的身體里卻始終流淌著“從一而終”的封建思想。魯四老爺因為她是“寡婦”而皺眉頭,柳媽為她將來去陰曹地府出謀劃策,周圍人們對祥林嫂敘說阿毛的故事持冷淡甚至調(diào)侃的態(tài)度。在眾人眼里,她永遠是祥林的老婆,生是祥林家的人,死是祥林家的鬼,盡管她后來又與賀老六結了婚、成了家、有了孩子,但“從一而終”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在她心里一直沒有改變,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堅守著。所以“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叫她“老六嫂”,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揭露“從一而終”的封建“夫權”思想。如果她第二次來魯鎮(zhèn)時人們改口叫她“老六嫂”,既不符合祥林嫂的思想觀念,也有背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甚至連主題的可信度也會受到質疑。
二、祥林嫂敘述阿毛之死的內(nèi)容為什么要重復兩次?
祥林嫂第二次來到魯鎮(zhèn)之后,小說共安排了她兩次訴說阿毛慘死的故事,一次是68段,302個字符,第二次是78段,276個字符,中間相隔9個自然段。這兩次敘述,只是詳略稍有不同,情節(jié)、情感完全一樣,從表面上看,它好像是為了交代祥林嫂第二次來魯鎮(zhèn)的原因,但如果真是這樣,一次敘述就可以解決問題。因而不少學生對此大惑不解,為什么要這樣重復呢?在同學們認真思考、反復討論之后進一步明確:
如果僅僅一次敘述,還不能表現(xiàn)祥林嫂此時精神狀態(tài)已經(jīng)徹底崩潰的實情。短暫的婚姻很快被丈夫病亡結束,但兩次“克夫”的打擊,并沒有擊倒她,因為她還有兒子阿毛,有阿毛就有希望,就有未來,還可以在“夫死”之后“從子”下去,可是唯一的希望阿毛又慘遭惡狼之口,就連這一點點最簡單、最微小的愿望,老天爺也不給她,于是她徹底絕望了。阿毛“剝豆”的情景以及他慘死時留下的遺物“小籃”和“小鞋”,無時無刻不在她的眼前浮現(xiàn),不在敲打著她,撞擊著她,痛苦著她。于是她逢人便說“日夜不忘”的阿毛慘死的故事,絮絮叨叨,反反復復,沒完沒了。
如果僅僅一次敘述,就不能寫出周圍人們對她冷淡鄙夷的態(tài)度。祥林嫂第一次訴說,還能引起人們的普遍同情,有的“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連四嬸眼圈也“有些紅了”,這是符合實際的;可時間一長,“聽得純熟了”,也就習以為常了,這也本不奇怪,因為人們已經(jīng)知道并在心理上接受了她的這個不幸的故事。但小說的真意,是在此基礎上表現(xiàn)人們對祥林嫂的“煩厭”和反感:或打斷故事,以示輕蔑;或引她回憶,以在她的傷疤上灑鹽;或“似笑非笑”,以嘲其呆傻;或“又尖又冷”,漠然視之??梢姡M管祥林嫂遭到了人間各種不幸,可在她的周圍,沒有勸慰,沒有同情,沒有溫熱,這就是當時中國封建社會烏云籠罩下的黑暗現(xiàn)實,這就是國民“不幸”“不爭”“不醒”的具體表現(xiàn)。
可見,作者讓祥林嫂兩次訴說阿毛慘死的故事,一是為了展示主人公苦不堪言的精神狀態(tài),二是在于揭露祥林嫂周圍人們冷酷無情、麻木不仁的現(xiàn)實狀況。
三、為什么讓魯四老爺書房里的對聯(lián)脫落了上聯(lián)?
小說第二自然段這樣寫道:“一邊的對聯(lián)已經(jīng)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辈殚唽β?lián)出處,“已經(jīng)脫落”的“一邊”應該是“品節(jié)詳明德性堅定”。再根據(jù)對聯(lián)“仄起平收”的規(guī)則,脫落的“品節(jié)詳明德性堅定”應該是上聯(lián)。作者為什么單單讓它脫落上聯(lián)呢?經(jīng)過課堂互動,明確如下原因:
這副對聯(lián)主要是為魯四老爺設置的。他的階級屬性,無疑是封建制度的衛(wèi)道士,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他是一個讀書人,其書房布置裝飾自然體現(xiàn)了他的人格修養(yǎng)和道德追求。無論是掛在墻上的下聯(lián),還是已經(jīng)脫落的上聯(lián),都極為概括地表現(xiàn)了他端正公允的為人立世。從脫落的上聯(lián)來看,“品節(jié)詳明德性堅定”不僅是對懸掛的這半副聯(lián)的補充,更是為了讓“脫落”一語雙關。作為“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應該對傳達理學思想的對聯(lián)奉若神明,然而他卻讓其“脫落”下來,而且十分隨便地“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并不立即恭恭敬敬地高掛起來??梢娒撀涞牟皇沁@半副對聯(lián)的問題,而是極為匠心地告訴人們,它是讓魯四老爺?shù)摹捌饭?jié)”脫落,“德行”喪失,毫無“詳明”可言,哪有半點“堅定”,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和鮮明的暴露價值,從而揭示了魯四老爺自私冷酷的嘴臉和極端虛偽的本質。
四、為什么讓衛(wèi)老婆子來到魯鎮(zhèn)五次?
衛(wèi)老婆子是文中不起眼的人物,是介紹祥林嫂到魯家做工的“中人”,通過她將祥林嫂和魯家、魯鎮(zhèn)聯(lián)系起來。祥林嫂兩次來到這里,兩次變化非常之大,相當于孔乙己兩次來到咸亨酒店變化之大一樣,產(chǎn)生的情節(jié)效果也基本上是相同的。如果照此寫法,衛(wèi)老婆子只要來魯鎮(zhèn)兩次即可,可小說為什么要安排她五次來到魯鎮(zhèn)呢?通過討論和比較,使同學們形成了如下共識:
衛(wèi)老婆子雖然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她又在其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沒有她,祥林嫂就不會來到魯鎮(zhèn),并非可有可無的人物。祥林嫂兩度“克夫”之后,她兩次將其引到魯家,依照小說人物安排同步原理,這兩次衛(wèi)老婆子是非來不可的。除此而外,她另外還來過魯鎮(zhèn)三次。第一次是在第40段,由她引來了祥林嫂的婆婆,婆婆接清了祥林嫂在魯家的全部工錢,并說要帶祥林嫂回家?guī)兔Γ瑸樵诤舆吚壊娖认榱稚┰偌蘼裣铝朔P。其實祥林嫂的婆婆也是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這里主要在于說明族權對祥林嫂的威力,如果不是衛(wèi)老婆子的出場引見,祥林嫂的婆婆就不會來到魯家,就難以寫出族權的強勢。第二次是在第48段,祥林嫂被搶走以后,“衛(wèi)老婆子又來了”,她是來向魯家解釋的,這說明她是一個善于言詞、八面玲瓏的人,這是過去和現(xiàn)在所有“中介人”的共同特征,也正因為如此,才有她后來多次出場的經(jīng)歷。第三次是在第55段,祥林嫂被搶走以后,是生是死,人們甚為關切,衛(wèi)老婆子一來,大家就知道了。原來祥林嫂是被迫嫁到了賀家墺以及她在那里的生活情景,這就釋除了讀者的懸掛之心,增加了情節(jié)的曲折性。
綜上所述,如果衛(wèi)老婆子僅來魯鎮(zhèn)兩次,情節(jié)的連續(xù)性和曲折性、人物的形象性和真實性,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可見,衛(wèi)老婆子來魯鎮(zhèn)五次,將人物和情節(jié)縫合得縝密嚴謹,是完全必要的,一次也不能少。
五、為什么要多次寫到錢數(shù)?
祥林嫂既然是來打工的,當然要寫到工錢,涉及錢數(shù)。據(jù)文中34和42段交代,她“每月工錢五百文”,她的婆婆來到魯家,結清了她所有的工錢,總共是“一千七百五十文”,1750文÷500文=3、5月。這個結果告訴我們:祥林嫂第一次來魯家只做工三個半月,擺脫封建家庭束縛的時間十分短暫。她“一文也還沒有用”,非常節(jié)儉,這是我國廣大勞動婦女特別是農(nóng)村婦女的共同美德。她的婆婆極為蠻橫貪婪,一文錢也不給她,以此揭露封建族權對祥林嫂的剝削;同時說明祥林嫂打工的報酬十分微薄。作者在《孔乙己》中寫到,1919年酒的價格是每碗“十文”,此文寫于1924年,時隔五年,酒的價格肯定又漲了許多。照此推計,祥林嫂月工錢500文買不到50碗散裝酒,而她的勞動可以“抵得過一個男子”,“整天的做”。對于這樣一個勤勞能干的勞動力,月資500文顯然是太少了,這就揭露了魯四老爺對窮人剝削的深重以及他那偽道偽善的本質。
婆婆獲得了祥林嫂再嫁賀老六的財禮是“八十千”,為第二個兒子娶媳婦花了“五十”千,除了辦喜事還?!笆嗲А?。這些錢數(shù)告訴我們:婆婆可以將祥林嫂作為商品出賣,體現(xiàn)在族權方面的買賣婚姻又將祥林嫂送進了深山,送進了深淵,她的命運何其悲苦,族權的淫威何其巨大;而祥林嫂只能被族權任意擺布,她雖拼命反抗,可在強大的族權面前是那么微弱、渺小,無能為力。
祥林嫂“從四嬸手里支取了歷來積存的工錢,換算了十二元鷹洋”(墨西哥銀元)。她要用“大錢十二千”捐一個“門檻”,以門檻代作自己的“替身”,讓千人踩萬人踏,以此來贖自己“克夫”和“嫁二夫”的罪名。這個錢數(shù)告訴我們:一千大錢只換得一元鷹洋,揭露了外國對中國的經(jīng)濟侵略;祥林嫂第二次來魯鎮(zhèn)做工的時間是12000÷500=14個月;主人公用汗水換來的所有工錢都用來捐門檻了,表明她對未來命運的憂慮和重視。由此可以看出,濃厚的封建迷信思想主宰著她,強大的神權也是殺她的兇手,從而突出了封建社會對她的毒害之深。
以上三組錢數(shù)的設置,主要是從族權和神權兩個方面來表現(xiàn)對祥林嫂的迫害的,揭示了主人公悲劇原因的復雜性與多元性。
六、為什么反復強調(diào)“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小說在第2段和第18段兩次寫道:“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舊歷年底,“我”從城里回到故鄉(xiāng),目的是參加四叔的年終大典“祝?!被顒???墒亲8_€沒有開始,“我”就多次強調(diào)“明天決計要走了”,要回城里去,而且是那么的堅定和迫切,這又是為什么呢?通過課堂活動,大家見仁見智,形成如下比較一致的意見:
“我”是一個民主激進主義者,對四叔的守舊、封建、冷漠以及他大罵新黨、反對變革的態(tài)度,深懷不滿和憎恨,因而談話“總不投機”,社會環(huán)境是這樣的不和諧、不適應,為什么要留在這里呢?正義感使“我”無法在四叔家繼續(xù)待下去,不如走吧,省得“打攪他”,省得讓他也說“我”是一個“謬種”。這是“無聊”的社會環(huán)境決定“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對于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我”懷有深切的同情和關注,可是又無能為力,“我”沒有什么好辦法來幫助她,也不知道怎樣改變她的命運。祝福還沒有開始,她就無聲無息地“窮死”在雪地里,這種悲慘結局深深地刺痛著“我”,沖擊著“我”。這里已經(jīng)沒有“我”可以留念和關注的人和事了,還是早點回城吧。這是“無奈”的冷酷現(xiàn)實決定“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特別是祥林嫂問“我”魂靈的有無,“我”隱隱約約感到,那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回答,對她的死可能產(chǎn)生了某種加速作用,于是深感不安。雖然“我”在心里翻來覆去自圓其說之后而覺得“漸漸輕松”,甚至“舒暢起來”,可內(nèi)心知道,這是私下里的一種自諒、解脫和寬慰。“我”畢竟不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和革命者,所以趕快回到城里去是最好的趨向,因為那里有“清燉魚翅”在等著“我”,這樣就可以擺脫當下這種沉悶、悲涼的氛圍,這是“負疚”的自責心理決定“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七、為什么多次寫到人的年齡?
小說先后寫到五個人的年齡,他們分別是:祥林嫂,四十上下(“我”這次回故鄉(xiāng)時)、二十六七(她第一次來魯鎮(zhèn)時);祥林嫂的丈夫,比她(祥林嫂)小十歲(即十六七歲);婆婆,三十多歲;小叔子(祥林嫂丈夫的弟弟,也即婆婆的第二個兒子),十多歲;阿毛,新年就兩歲了。這些年齡都體現(xiàn)在祥林嫂家人的身上,至于魯四老爺、四嬸、衛(wèi)老婆子等人的年齡,文中均無交代,這是為什么呢?在同學們通過有關數(shù)字計算并討論之后,明確了如下內(nèi)容:
一是說明舊社會早婚現(xiàn)象嚴重。祥林嫂的婆婆才“三十多歲”,可她的大兒子就已經(jīng)“十六七歲了”,說明她的婆婆十幾歲就開始結婚生子;而婆婆的大兒子“十六七歲”,就繼承了早婚的傳統(tǒng),又與祥林嫂結婚了;婆婆的第二個兒子也在祥林嫂被賣給賀老六之后結婚了,也不過十六七歲吧,如果來年第二個兒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婆婆不到四十歲就可以當奶奶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早婚現(xiàn)象呢?究其原因,自然有它的空氣和土壤:從經(jīng)濟關系看,封建社會的農(nóng)村實行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這種封建的生產(chǎn)方式和自然經(jīng)濟中的家庭,既是消費單位,又是生產(chǎn)單位,迫切需要不斷補充勞動力;從政治制度看,實行早婚是鞏固、發(fā)展封建家族的需要;從統(tǒng)治思想看,儒家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影響甚重,成為人們主要的婚姻觀和生育觀;還有封建社會的殘酷剝削、壓迫,以及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差,人口死亡率高,實行早婚可以提高人口生產(chǎn)率。可見,“早生貴子”、“多子多?!钡姆饨ㄒ庾R,在人們靈魂深處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了幾千年,本文祥林嫂一家的年齡交代,正形象具體地說明了這一點,這既是作者對當時社會弊病的客觀暴露,也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二是揭露窮苦人生活命運的悲慘。阿毛不到兩歲,就遭遇惡狼之口,他還沒有享受到人間許多沒有經(jīng)歷過的生活;祥林嫂四十上下,就慘死在祝福聲中;祥林十六七歲,結婚時間不長,就離開了人世;賀老六約至壯年,兒子出世不久,就因為傷寒不幸身亡。除阿毛遭到意外年齡不計外,其他三個人活在世上的平均壽命僅僅三十出頭,多么可憐、可嘆、可悲啊。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揭露舊社會窮人生活的艱難、壽命的短暫和命運的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