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第四中學734500)
巧用文本資源,挖掘想象靈感
——淺談閱讀教學中初中生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
金好貴(甘肅省民樂縣第四中學734500)
語文文本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邊角余料和細枝末節(jié)之處,如何巧妙利用好它來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目錄、題目、結尾、文思、重點詞語、標點、練習等因課堂時空限制及教師備課缺漏都給課堂教學留下了空白。教師若巧用這些資源,化腐朽為靈感,就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想象能力。本文采用具體事例結合道理闡述的方法加以論證,論述切合實際,舉例以本地區(qū)采用的北師大教材為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指導性強。
文本資源靈感閱讀教學想象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明確指出:“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yǎng)缺少思維的模仿者,而是培養(yǎng)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新者?!薄伴喿x教學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边@就使語文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這樣就把培養(yǎng)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想象就是這種創(chuàng)新意識的思維再現(xiàn),它既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又是促進學生認識能力迅速提高、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的內(nèi)驅力,被人們稱為“思維的體操”。北師大版初中語文教材編排合理,圖文并茂,單元結構分明,主題導向明確,對比探究清楚,教材內(nèi)容也是精編細選,審美價值取向明了,文化傳統(tǒng)氣息濃厚,知識面博采眾長。但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有許多可用的資源往往忽略不計,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筆者在閱讀教學中,對引導學生巧妙運用教材中的點點滴滴,激發(fā)創(chuàng)新靈感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目錄是一本書的索引,是全冊教材的“司令部”,但在教學中卻被無數(shù)教師忽略。如果教師在教學之初把它重視起來,巧妙地用好,不僅能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學期教學任務,宏觀把握整本書的內(nèi)容,而且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猜想教材的單元內(nèi)容和作者編排的意圖,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在北師大版七年級語文教材目錄的學習中,組織學生交流:“從目錄入手展開你的想象,你試著說說喜歡哪一單元?為什么?”學生議論紛紛。有的學生說:“喜歡《童年夢痕》這一單元,因為這一單元與我們的生活最接近,讓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趣味、美好的回憶以及天真的幻想。”有的學生說:“喜歡《親情歌詠》這一單元,因為這一單元的主題給了我親情感染和愛的熏陶,我猜想這一單元一定講述父母之愛的樸實無華、偉大感人和至愛親情?!庇械膶W生說:“喜歡《秋日擷英》這一單元,因為本單元與我們的所處的季節(jié)相吻合,我們可以結合詩句觀察大自然,感受秋天在詩人筆下的不同感悟和情趣?!睂W生想象由淺入深、由此及彼,有些猜想已經(jīng)接近單元的真實內(nèi)容和教材編排的意圖,確實起到了高屋建瓴、縱覽全局的作用。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精義所在,也是課文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透過題目這個窗口,我們從中體會到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作者(編者)的感情、觀點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以此為切入點,通過添枝加葉、生成問題、試加標點等方式,就會使題目內(nèi)容更加充實,課堂教學層次分明,切中肯綮,師生雙邊活動也是有聲有色,效果明顯。如在教讀《諾曼底號遇難記》時,采用了問題導讀法,學生通過設想,生成了以下問題:諾曼底號是一艘怎樣的艦艇?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主要人物是誰?遇難的原因是什么?結果怎樣?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是怎樣的?有什么作用?文中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有何收獲?通過這些問題的導讀,學生明白了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環(huán)境描寫及寫作手法及閱讀收獲。在教材中,有些文章題目直接告訴了主要內(nèi)容,如《背影》《最后一片葉子》《雪地賀卡》等;有些題目點明了主旨如《說虎》《慈母情深》《智懲惡少》等;有些揭示了事物之間的關系,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jīng)》《農(nóng)夫和蛇》等。在教學中,只要讓學生展開想象,采用一些合適的預設問題的方法,激活課堂,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主要是從感知形象開始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北師大初中語文教材中安排有一定數(shù)量的插圖,這些插圖表現(xiàn)的是保持靜態(tài)的畫面,反映的是某個瞬間的形象,展示的是無聲無味的文本。要想使畫面“動”起來,形象“活”起來,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進行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jié)。這些插圖為教師訓練學生想象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如《李寄》一文中對李寄斬蛇的過程的表現(xiàn)描寫得比較簡略,教師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想象,補充細節(jié):當嚙咋犬咬住大蛇時,李寄的神態(tài)怎樣?動作呢?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學生在想象中進一步感受到李寄的勇敢果斷、不畏邪惡的斗爭精神,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有些文章的結尾耐人尋味,令人遐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遵循原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合理想象故事的結尾。如《皇帝的新裝》一課,學完課文后,我引導學生想象,然后讓學生續(xù)寫皇帝游行中知道真相后故事的發(fā)展。其中有一些學生是這樣預想的:游行結束后,皇帝捉住并審訊了兩個騙子。騙子說:“不該治我們的罪,因為沒有相信謊話的皇帝,也就沒有騙人的我們?!辈⒁笞凡檎f真話的人?;实圩詈笳业搅撕⒆?,惱羞成怒地說:“那么多人說假話,誰讓你說真話來?你犯的是說真話罪。”這樣既豐富了課文的內(nèi)容,又培養(yǎng)了一種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又如《漁夫的故事》一課,我這樣引導:漁夫一邊把膽瓶挪到岸邊,一邊說要把它扔進海里,讓它永遠留在世界末日。漁夫真的把這裝魔鬼的膽瓶扔到海里了嗎?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是,他們臉上流露出懲惡除魔的痛快樣子。但一部分學生認為這樣寫不符合阿拉伯文化的某些觀念。他們認為對對魔鬼的嚴狠打擊后,可能使其改惡從善,這樣會更全面辯證地看待事物的變化,同時也符合故事的原貌,使文章一波三折,曲折感人。
教材中有的地方因表達上的特殊要求寫得比較簡略,而這些簡述的地方往往能給學生以自由想象的空間。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jù)教材特點,聯(lián)系學生實際,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詳盡地描述情形。如教讀《背影》時,我讓學生找出最令作者感動的四次“流淚”,讓他們想象四次“流淚”時作者的心理刻畫。這是一個學生對四次“流淚”的心理情境描寫:第一次:“唉!真是禍不單行,父親您撂了工作,對我教誨最深的奶奶又去世了,今天家境一天不如一天,真令人傷心呀!”第二次:“父親呀!我今年已經(jīng)20歲了,完全能夠照顧自己了。您承受著奶奶剛剛去世的悲痛和家境如此衰落的負擔,您還一再送我,老態(tài)龍鐘艱難地爬上月臺給我買橘子,世上還哪有比這更無私、更偉大的愛呢!您的愛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钡谌危骸案赣H呀!我們馬上就要離別了,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次相會。您今后生活困頓、前途未卜。您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您的堅強真讓我百感交集,再見吧,父親!”第四次:“啊,父親!雖然您老境有些不順,家庭敗落使您心里悲傷,而且待我也不同以前,但還是惦記著我和我的兒子。您的來信使我心里無法平靜,什么時候能再見您一面呢,父親,我想您!”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點燃學生心中探求未知的靈奇之火,啟發(fā)鼓勵學生聯(lián)系文章內(nèi)容進行想象,動手畫一畫自己所想的事物。如教學《天凈沙·秋思》一課,在引導學生透徹地領悟這首秋思鼻祖后,我鼓勵學生拿起彩色筆,大膽想象,動手畫“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圖畫。學生各盡所能畫出一幅幅畫來: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廋馬茫然四顧,瘦馬馱著書卷行囊,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獨行。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周圍有幾顆纏著枯藤的老樹。但是,游子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多凄美的畫,多愁濃的情!學生的思維真是最美麗的花朵,真是一個奇妙的世界。
不同的敘述視角會有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經(jīng)歷會造就不同的結局。改換敘述角度,讓學生身臨其境并聯(lián)系文本中的暗示做一些合乎情理的猜想和改寫,就會使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更加鮮明,會產(chǎn)生新的結局。如教材中的《天鵝的故事》,我讓學生改換身份大膽取舍教材展開想象敘述事情經(jīng)過:請你以雌天鵝的視角來敘述它的愛情故事。學生覺得這樣做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興趣倍增,都爭先恐后紛紛發(fā)言。他們首先改換了作品中的人稱,詳細的敘述了“我”(雌天鵝)受傷的原因,自己的丈夫為了給她治傷不辭辛苦的守護和覓食的過程,以及為了保護自己與貝爾湖畔的獵人撲擊的經(jīng)歷,最后他們在幾天的暴風雪中相擁相依殉情于貝爾加湖畔。這個故事從雌天鵝口中敘述出來會更加悲壯,愛情的力量也更加完美。我還讓學生以老天鵝的視角敘述群鵝破冰的故事。同樣,學生通過老天鵝自己的心理和動作帶領群鵝破冰的想象,使故事出現(xiàn)了一種全新的結局,也給人一種體現(xiàn)團結精神的啟發(fā)和收獲等等。如《最后一片葉子》《小地主》《諾曼底號遇難記》這類文章,如果把文本中的其他人物換位敘述故事,無疑會給讀者一個嶄新的天地,引導讀者換位思考。
“留白”這種中國畫的藝術手法,具有“此處無物勝有物”的藝術效果和“以無勝有”的審美價值。教材的“留白”,常常給學生留下了與教師、教材互動的時間,給學生留下了一定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給學生留下了對文本資源進行創(chuàng)造與超越的機會。優(yōu)秀的詩歌都存在著很大的張力空間,存在著很多的“空白點”。巧妙地利用這些“空白點”,以此為契機,不僅能夠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將自己置身于詩歌創(chuàng)設的情景之中,還可以喚起蘊藏在學生心中的豐富情感,起到促進深入感悟課文,學會運用的作用。如《天凈沙·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暗示羈旅之苦;《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所隱喻的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所折射的依依惜別之情;《蘇幕遮》中的“天接斜陽,更在斜陽外”所表現(xiàn)的欲眼望穿、思鄉(xiāng)之切等等無不滲透著詩人豐富的思想感情和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無不體現(xiàn)詩歌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只要填補這種教材的“空白點”,就會用活教材,激活課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中言語主體傳達情感信息的特殊表達方式,是書面語言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信息的重要載體。用得恰到好處,能使書面語言在表達上更加準確、簡潔、鮮明、生動,引起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體現(xiàn)作者或者文本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起到文字不能達到的效果。在魯迅的作品中,有些句子多數(shù)量使用標點符號,如“這好極!他,——怎樣?……”“老爺!……”“??!閏土哥,——你來了?……”“對呀對呀!……茴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嗎?”“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這些句子中都具有以字傳神、字字顯意的藝術效果,其中省略號的使用更是異彩紛呈。這些標點的言外之意有表示思索正在進行的,有表示內(nèi)心矛盾的,有表示因被搶白而話未說完的。如果學生理解這些標點的內(nèi)在意蘊,展開豐富的想象,補充省略的內(nèi)容,無疑對于課文加深課文主旨的把握更具有參考價值。如“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這里兩處省略號,造成了句子間較大的空隙,表現(xiàn)了孔乙己在短衣幫的“攻擊”面前,為達到替自己辯護、反對對方的目的而極力思索;又如“跌斷、跌、跌……”這里表示話未說完,反映了孔乙己想說下去,找不到適當?shù)脑挒樽约恨q解的矛盾。
在語文教材中,有一些練習緊緊圍繞課文設置了帶有啟發(fā)意義拓展延伸的問題,如果把這些問題作為全文的預定假設打開學生的想象空間,不但會使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明確文本主旨,而且會開闊學生的思維視野和創(chuàng)新精神。如課文《雪地賀卡》一文,教師可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我明知是假的,還鄭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張賀卡,后來卻又不回了,想象一下我當時是怎樣想的?假設幾天以后李小屹又給雪人寫了一張賀卡,如果你是李小屹,你會寫些什么呢?又如,課文《貓的故事》中結尾說,貓在秘密被發(fā)現(xiàn)后叼著四只小貓離開了書房,想象一下那只貓離開后的處境??梢?,如果把練習巧用的話,就會使學生圍繞貓的歸宿展開想象,既深刻揭示了主題,又給人一種沉重的感受,體會到梁實秋閑適散文的社會思考。
總之,雖然教材僅僅只是一個例子,但巧用教材的點點滴滴或者被人們忽略不計的邊角余料,往往有助于更準確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助于通過側面強化課文主旨的把握,有助于通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行多元解讀。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確立了大語文觀,并明確了“語文本身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用好教材,對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尤其培養(yǎng)想象能力非常重要。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給孩子一片想象的天空.廣大教育.
(責編 張翼翔)
金好貴(1970-),男,漢族,甘肅省民樂縣第四中學語文教師,1995年畢業(yè)于甘肅省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中學高級,有多篇論文在《教育學》《教育研究》《基礎教育課程》等雜志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