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乃天
摘 要:為了加深對于生命教育的理解,提高開展學生生命教育的成效,該文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生命教育問題進行了簡單的分析。文章首先簡要闡述了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并對生命教育的價值進行了分析,然后又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分析了生命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的契合點(教育理念一致、教育內(nèi)容相容、教育重點相同),然后又在全文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三點有助于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得到切實有效的落實的對策與建議,希望對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學化發(fā)展能夠有所助益。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 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c)-0254-02
生命教育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更是近些年來很多高校所關注的重點教育內(nèi)容之一。但是,縱觀目前我國高校生命教育的開展現(xiàn)狀可知,很多高校在開展生命教育的過程中,都存在內(nèi)容不夠系統(tǒng)、不夠規(guī)范,且實施途徑過于單一等問題,以至于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鑒于此,為了加深對于生命教育的理解,提高開展學生生命教育的成效,本文就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生命教育問題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1 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分析
生命教育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由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提出的。生命教育被杰·唐納·華特士提出之后,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認同,并在美國的加州阿南達學校進行了具體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成效。自此之后,到1976年,美國就有將近1500所中小學開設了生命教育的課程,并得到了世界各地教育教學領域的認可和肯定,截止到20世紀90年代,生命教育就已經(jīng)在美國的中小學實現(xiàn)了基本的普及。
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其包括從肯定和珍惜個人的自我生命價值,到他人、社會以及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動與倫理關系等大生命的反思,而且還涉及到了生死尊嚴和信仰的探討等等。而高校的生命教育,簡單來說,實際上就是高校師生針對生命與健康、生命與安全以及生命與關懷和生命與價值等內(nèi)容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其旨在引導學生正確的處理個人與集體、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生存的技能,正確的認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讓他們理解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挖掘自我的生命價值,并最終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除此之外,要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生命教育,還應注意生命教育的如下三個特征:首先,生命教育是將學生的生命個體作為教育的起點的;其次,生命教育是在教育的具體實踐中,來體現(xiàn)生命的整體性和人的主體性的;最后,生命教育是按照學生的生命成長和生命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社會的實際需求來對學生實施教育的。只有認識和理解了生命教育的以上三個特征,才能夠真正的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質(zhì)和真諦。
2 生命教育的價值分析
生命教育的價值可以概括歸納為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生命教育的自然價值。生命教育的自然價值在于能夠讓學生正確、深刻的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并在此基礎之上,尊重生命與自然、敬畏生命與自然。讓學生正確的認識、理解和把握與自然交往中的是非和善惡,從而引導學生構(gòu)建正確的道德標準,讓學生在與自然交往的過程中,突破自身較為局限和短淺的視野,從全局和長遠的角度來出發(fā)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動做出對待自然的正確的方式。
其次是生命教育的個體價值。生命教育的個體價值在于生命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喚醒學生的自我存在意識,解決高校學生常見的對自我價值迷茫的問題,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閃光點,保持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tài),讓學生在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基礎上,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3 生命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分析
生命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契合點,是確保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的前提,也是將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概括來說,生命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契合點具體如下。
3.1 教育理念一致
生命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的一致性,在于兩者均以“以人為本”為教育理念。其中,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是以人為本,立足于學生,從學生出發(fā),并讓學生認識人的自然生命特征、生命價值以及生命意義為落腳點,來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把握生命與自我、生命與他人以及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關系,讓學生明白生命個體提高生命質(zhì)量、生存境界和生命價值的重要性,讓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關愛、引導以及提升生命的教育實踐中得以具體的體現(xiàn)。而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同樣也是以人為本,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旨在通過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來全面提升人性的層次,并在人與社會的現(xiàn)實關系之中,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理解人的個體價值、社會價值,引導學生去思索人存在的價值,追求人生的終極意義,實現(xiàn)對學生個體生命的發(fā)展和優(yōu)化。由此可見,生命教育和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兩種教育雖然在實施路徑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其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卻都是學生的生命個體,最終都是回歸到學生身上,都很好的遵循和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因此,兩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
3.2 教育內(nèi)容相容
生命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教育內(nèi)容的相容,也是兩者之間的契合點之一。生命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教育內(nèi)容的相容,具體指的是,生命教育中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而反過來,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樣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兩者之間是相互包含,相輔相成的關系。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生命教育不但能夠從生理和倫理兩個層面上,解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以及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能夠從心理的層面上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由此可見,生命教育同樣也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關注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nèi)容。
反過來,高校針對學生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樣也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指的就是教育工作者利用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教育學和醫(yī)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的過程,這個教育過程是以學生個體的心理機能作為出發(fā)點,并通過采用多種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整體素質(zhì)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水平,而且還能夠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來感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良好的生命情感,同樣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可知,生命教育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內(nèi)容上是相互包容,相輔相成的,具有明顯的相容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兩者之間的相容很好的彰顯了生命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間的契合。
3.3 教育重點相同
生命教育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重點上相同,主要指的是兩者對生命關懷意識的重視和關注。
在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教育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生命關懷意識。生命關懷,不單單是意味著對于個體自然生命的關懷,其中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對學生所進行的生命價值和人生態(tài)度上的引導。而對于生命教育來說,生命關懷的基本理念則是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的始終的,其不但涉及了對生命的現(xiàn)實關懷,同時還涉及了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在現(xiàn)實關懷中,生命教育肯定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并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強調(diào)生命在人的價值體系中所占據(jù)的重要地位,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才能夠成就自我。而在終極關懷中,生命教育則從個體生命體驗中來引導學生去關愛他人的生命和其它的自然界中的生命,引導學生積極的去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有益于自然生命的事情。由此可見,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生命教育,都非常重視和推崇學生生命關懷意識的培養(yǎng),兩者具有相同的教育重點。
4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生命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生命教育,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在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借鑒生命教育,將學生個體作為教育活動的邏輯起點。例如: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注意改變傳統(tǒng)的認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國家需求為重,學生自身現(xiàn)實生活的需求可有可無的觀點,借鑒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重視對學生個體生命意識的開發(fā)和提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遵循學生個體的生命成長規(guī)律來開展教育活動,提高教育成效。
其次,以校園文化為依托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育中體驗,在體驗中受教育。例如:可以組織各種關于生命健康的專題講座、文體活動,也可以以志愿者行動的方式來進行社會實踐,據(jù)此來讓學生感受和體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實現(xiàn)教育的目標。
最后,要注意加強學校與家庭和社會的聯(lián)系,共同構(gòu)建關愛生命的立體網(wǎng)絡。高校學生的生命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切實有效的實施,單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學校應積極的利用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通過加強與家庭和社會的聯(lián)系,來共同構(gòu)建一個關愛高校學生生命發(fā)展的立體網(wǎng)絡,三力合一,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自由、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張文質(zhì).生命化教育的責任與夢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劉文霞,陳黎明.對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反思[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3(01):1-4.
[3] 陳黎明.生命教育的哲學思考[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0.
[4] 曹麗清,劉亦雄,張莫.生命成長教育理論體系[J].中國教育學刊,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