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杰河北省圍場縣第一小學
小學生數(shù)學自主探索能力的提升
劉艷杰
河北省圍場縣第一小學
小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獲取過程,是當前小學數(shù)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實施探究性學習,教師應該把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有效地探究,讓學生親歷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從中感受數(shù)學之美,體會探究之樂,獲取成功之喜。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時受到激勵、鞭策和鼓舞,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與情感體驗。教師要善于啟發(fā)誘導,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高漲。教學中要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在融洽、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中,激發(fā)學生敢想、敢說、敢問的精神,為學生自主的發(fā)展提供適宜的氣候和土壤。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根據(jù)教材的具體內(nèi)容以及學生思維發(fā)展階段的特點,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的新奇、有趣、富有挑戰(zhàn)性的情境,點燃學生的“發(fā)現(xiàn)”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
如在教學圓柱體的體積時,先在圓柱體玻璃容器里盛滿水,要學生求里面水的體積。學生很快得出了方法:運用轉化的知識將里面的水倒入長方體玻璃容器中,量出長、寬、高計算出體積。接著又出示橡皮泥圓柱問:“它的體積怎樣求呢?”學生思索片刻得出方法:只要將這個圓柱體橡皮泥捏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就可求出體積了。此時,又問:“如果是圓柱體鐵塊,你能求出它的體積嗎?”學生經(jīng)過一番討論后認為,只要將鐵塊完全浸沒在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的水中,求出上升水面的體積即可。正當學生沉浸在解決問題的喜悅之中時,適時又拋出了問題:“如果是壓路機的前輪、立交橋的圓柱形橋墩……,你又怎樣求出它們的體積呢?”學生們感到顯然用前面的套路無法解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便是得出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怎樣推導得出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呢?此時,學生們熱情高漲,躍躍欲試,迸發(fā)了強烈的探究欲望,于是就興趣昂然地開始了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探究活動。
動手操作是一種增加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教學活動,也是學生主動地探索、獲取知識的良好方法。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逐步過渡階段,而動手操作能把單調(diào)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外在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建立正確的概念,通過“變靜為動”地讓學生擺弄學具,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讓學生真正參與了探索新知的過程,使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自主作用,這樣,就強化了學生自主探索的力度。
如: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我改變了以前只由老師在臺上做實驗,學生在臺下觀察得出結論的做法,讓學生先進行了充分的動手操作。有的合作小組將圓錐裝滿水后又把水倒入與其等底等高的圓柱中去,初步感受到“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有的合作小組小心翼翼地將圓柱中的水倒入與其等底等高的圓錐之中,直至三次倒完,感受到“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三倍”;后來,我適時地請學生自由選擇所提供的學習材料來驗證剛才的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把橡皮泥捏成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變形為長方體后進行比較計算,獲得驗證;有的學生則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樣的結論;更有的學生選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做了“倒水”實驗,我又適時地提醒大家注意必須是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數(shù)關系??梢哉f,在這幾番“物質(zhì)化”的操作活動中,數(shù)學知識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數(shù)學也不再那么空洞。將數(shù)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化活動,輕而易舉地就讓學生對圓錐體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識獲得了相當清晰的認識和理解。
讓學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讓學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的進行,而是有一定的探索方向,這樣才能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活動,才能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fā)揮。讓學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體現(xiàn)學生主動發(fā)展標志之一。
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當揭示課題之后,可以啟發(fā)學生提出兩大探索性問題:一是圓的面積公式怎樣來的,二是怎樣求圓的面積。但是這樣兩個探索性的問題的探索,教師必須做好“向?qū)А?,要使學生明確,第一個問題探索的方向是:圓→以學過的圖形→兩圖之間的關系→面積公式。第二個問題的探究方向是: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求解。在學生探索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三種思維方法:第一,猜想。讓學生大膽猜想,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將猜想的范圍落在比小,第二,轉化。放手讓學生實驗,將學具圓切拼成已學過的圖形。第三,推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拼成的圖形與圓之間的幾對關系,根據(jù)內(nèi)在聯(lián)系推導公式??梢圆扇⌒〗M合作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探索學習過程,讓它們動手實驗,用圓形學具拼成自己熟悉的已學過的圖形,同時要求學生在小組的合作實驗切拼圖形的過程中,討論兩個探索性問題:一是自己拼成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二是怎樣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后由學生概括得出結論,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內(nèi)在潛能,又讓學生從實踐中掌握探索方法,學會怎樣通過實踐獲取事實,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形成概念。
[1]章建躍.數(shù)學學習遷移概述[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2年18期
[2]孫瑞欣,校本教研的7個關鍵點[M],西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