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邳州市炮車中學221300)
如何打造高中語文綠色課堂
周 鳳
(江蘇省邳州市炮車中學221300)
語文課堂需要回歸本真屬性,必須打造綠色課堂。面對當下語文課堂或者沉悶或者華麗的現狀,文章從教學設計簡單一點、教學方法簡單一點、教學花樣少一點、文本朗讀多一點等幾個方面闡述,希望語文課堂可以更為簡單而質樸,從而實現語文學科的根本任務。
高中語文綠色打造素養(yǎng)
語文學科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語文課堂上我們發(fā)現,教師要么追求提高學生成績,課堂上氣氛沉悶,學生不喜歡;要么課堂華麗有余,學生學不到東西。怎樣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筆者認為,我們的語文課堂可以盡量簡單一點,恢復正常的語文課堂的常態(tài),打造綠色課堂,方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我們發(fā)現,有些語文教師的課堂設計極為復雜,導入時又是視頻,又是音樂,搞得學生在課堂開始五分鐘還沒進入文本的情境中,光顧著看熱鬧了。鑒賞文本更是如此,投影是一個接一個,也不管學生是否能跟上,整個課堂看上去一片繁忙的景象,但考沒考慮學生的感受?學生能夠在這樣的課堂得到什么呢?追求新意我們不反對,但如果太過于華麗、熱鬧,就脫離了課堂的本真,因為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教師展示自身才藝的舞臺,他根本沒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這樣的課堂設計精美,但對學生極不適用。
實際上課堂的設計不需要太復雜,簡單一點更好。如一篇散文《想北平》的教學,師生共同提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探討一下:1.作者為什么會想起北平?2.作者筆下的北平有哪些特點?3.作者在描寫北平時運用什么樣的手法?學生小組討論討論就行了,遇上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重點講解一下,達到學生能夠得到收獲就可以了,這些不必要用投影儀,一個接一個的,搞得學生應接不暇,我們要給學生提供的是他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能夠提升能力的綠色課堂,而不是看起來熱鬧非凡、低效的課堂。
課堂氣氛很重要,所以很多教師怕冷場,一堂課使用了許多方法,又是演示,又是討論,又是啟發(fā),又是練習,又是講授,又是表演,整個過程轟轟烈烈,但學生真正從課堂上有多少收獲,很多學生由于沒有多少時間來讀書,實際上一節(jié)課下來,課文都讀不流暢,更別說學到什么東西了,所以我們不能僅僅想讓課堂氣氛熱烈就要找這么復雜的方法來充斥課堂,其實教學方法不妨簡單一點,我們仍然可以讓課堂氣氛很好,學生還學得高效。
如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我們給學生提供展示他們才能的地方,介紹這篇詩歌的寫作背景、讀流暢這首詩歌、分組討論鑒賞這首詩歌的情景交融、襯托、用典等藝術特色、有感情地朗誦詩歌等,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來充分表現自己,學生有了組內合作、小組競爭的情況,不會在課堂上冷場的,教師只需要能調控課堂的進度即可,當然,學生不能完全搞懂的地方,我們語文教師要好好的指導,直到學生最后弄懂為止。
只有把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我們才可能不會考慮到教師自己的感受,只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才真正實現了綠色課堂的構建。
到底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才高效,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綠色課堂,許多人有各自的理解。于是我們看到,在許多的所謂好課上,學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馬上就對答如流,神采奕奕。教師用一堂課既讓學生鑒賞了課文,還進行了拓展延伸的練習,最后還寫了一篇小文章。我們不禁懷疑,一堂課只有45分鐘,我們能扎扎實實搞好兩個任務已經很不錯了,學生哪有那么厲害的本領,又是完美地鑒賞、又是熟練地完成拓展練習,最后還能通過自己的學習,完成一篇小作文。這樣的好課是自己未經排練就可以生成的嗎?答案是顯然的,所以我們說,語文課堂上是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的,學生不可能就在未加思考的情況下能夠完成學習任務,我們語文教師要注意給學生一定思考問題的時間,不亂搞花樣,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多一點扎實,少一點花里胡哨,這可能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小說《祝福》是一篇很長的文章,我們就要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去讀,讀懂故事情節(jié),分清小說的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尾聲等層次,分析好文中幾個重要的人物,像祥林嫂、魯四老爺、婆婆、柳媽等人的形象,學會鑒賞描寫人物的手法,鑒賞小說的三要素之一的環(huán)境描寫,探究祥林嫂的命運以及文中的主題,這些任務不是看看書就可以很快就搞懂的,需要學生認真地讀課文,細細品味,小組討論探究,甚至是教師的點撥才行,不需要教師費盡心思搞花樣,只要能給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時間就行,學習是艱苦的過程,它不是嘻嘻哈哈就可以搞好的,我們要讓學生能沉下心來,細讀文本,好好品味。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就注重課堂上對文本的朗讀,根據文本包含的情感,讀出文章的韻味。在激昂處讀出激昂的感覺,在低沉處讀出低沉的感覺,讀出文本中應有的感情。而現實的狀況是,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缺少了許多的朗朗讀書聲,因為許多人認為課堂上有很多的東西要學習,要討論,要探究,沒有太多的時間用來讀文章,那樣太浪費時間。實際上不讀文章,怎么能做到對文本的了解,不讀文章怎能品味出文章的韻味?老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說的就是讀書的好處,只有多讀文章,才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多讀幾遍,才能更深地體會到文章的內涵。
如學習李清照的詩歌《聲聲慢》,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理解文本的過程,當我們師生在商量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時,我們已經通過朗讀,讀出了李清照心中失去丈夫趙明城的孤獨寂寞痛苦,讀出了她想通過尋覓而得到安慰卻不得的失落感傷,讀出了失落后的更深的傷痛。這些朗讀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促進了文本的理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在語文課堂上如果我們能設計得少點,方法少點,花樣少點,卻多點朗朗的讀書聲,我們的課堂就會多一些綠色,就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