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峰
《純棉母親》
《四周的親愛》
《立木與寶豬》
中國發(fā)展出版社
母親節(jié),我們與濟南新聞廣播攜手,邀請“最家長”的專欄作者、《純棉母親》一書的作者趙婕老師來濟南講了一堂課——如何給予孩子純棉母愛。很多讀者參加了,回味無窮。工作忙的、路遠的讀者沒能趕來,沒關(guān)系,我以一個男編輯的、同時也是一枚父親的視角,把聽到的精髓跟大家伙做個分享。
傳統(tǒng)的家庭一般是這樣的,爸爸忙工作,媽媽忙孩子,孩子享受母愛多一些。媽媽會盡可能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物質(zhì)的,情感的,精神的,孩子跟媽媽關(guān)系很好。有一天,爸爸出差回來了,想抱抱孩子了,孩子躲得遠遠的——怪蜀黍!我躲!
之前,媽媽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但還稍稍差那么一點點。趙婕老師提出一個觀點——父愛是完整母愛的一部分。就是說,這時候媽媽應(yīng)該幫助孩子接受爸爸,幫助爸爸親近孩子,給爸爸和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親近起來,而不是蹲旁邊看熱鬧,把爸爸往外推。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趙婕老師講了一個故事。
A同學(xué)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里,跟著媽媽過。爸爸在A同學(xué)很小的時候,有了婚外情,很快爸媽就離婚了。照狗血電視劇的思路,故事應(yīng)該這樣發(fā)展——媽媽告訴女兒,男人沒個好東西,于是女兒一直單身,并且憤世嫉俗,生活過得烏煙瘴氣。
而A同學(xué)家的真實情況卻是,她成長得很健康,而且愛媽媽愛爸爸。媽媽從來沒有說過爸爸的一句壞話,雖然離婚時她很痛苦,但她分得清哪些事是自己的,哪些事是孩子的。沒錯,孩子的爸爸做了負心事,但這是夫妻之間的糾葛,跟孩子沒關(guān)系,孩子依舊既需要媽媽的愛,也需要爸爸的愛。A同學(xué)的媽媽給予孩子的就是完整的母愛,因為她讓爸爸也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了。在歐美的影視劇中,我們能經(jīng)??吹竭@種關(guān)于離婚父母如何給予孩子完整的愛的橋段,這都已經(jīng)融進人家文化血液中了,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在趙婕老師家,她也身體力行地做著這一理念的踐行者。
剛有兒子時,趙婕陪伴孩子多一些。孩子稍稍長大,作為新時代的女性,趙婕除了要對孩子負責(zé),還要對自己負責(zé),要去做事業(yè),要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她跟丈夫商量,希望丈夫多陪伴陪伴孩子。于是,倆人做了對調(diào),家里有了奶爸。爸爸陪孩子吃喝拉撒睡玩以及學(xué)習(xí),媽媽下班后也做到最有質(zhì)量的陪伴,孩子成長得很健康。
當(dāng)然,過程是曲折的。一個大老爺們天天在家?guī)Ш⒆?,擱到歐美,那很正常,但這是在中國!你可以想象一個爸爸扎到媽媽堆里的尷尬,無數(shù)媽媽投來同情的目光——一個人帶孩子不容易吧,離婚需謹慎吶,同學(xué)!
是孩子的歡笑以及妻子的鼓勵讓這位爸爸一直堅持。而且,奶爸還做成了兩件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一件是,爸爸帶孩子帶出了經(jīng)驗和樂趣,出了書《爸爸與小孩》,成了育兒名爸。另一件是,爸爸陪孩子練琴,自己琢磨鼓搗出了鋼琴學(xué)習(xí)陪練機,申請了專利,搞出了產(chǎn)品。
當(dāng)孩子漸漸長大,開始離開父母的懷抱時,這位爸爸又有了自己嶄新的事業(yè)。
在中國,經(jīng)常被人念叨的一句話是——媽媽在,家就在,媽媽不在了,家就不在了。因為,孩子的記憶中,媽媽的份量很重,而爸爸,只是偶爾回來送錢的一個陌生人。
趙婕不希望自己家成為這樣,她希望孩子的記憶中,有媽媽的愛,也有爸爸的愛,不分輕重。她做到了。
通過講座,通過她的《純棉母親》一書,趙婕希望更多的媽媽和爸爸能做到,更多的家庭能和諧、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