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學敏 紹興市上虞區(qū)人民法院
不當?shù)美愋突Z境下的舉證責任分配
石學敏 紹興市上虞區(qū)人民法院
給付不當?shù)美鸵蚴軗p人行為導致的非給付不當?shù)美?,基于占有關系原理,考慮到損益變動之原因及具體情形在受損人的支配之下,應由受損人承擔“無法律上的原因”的結果責任。非因受損人行為導致的非給付不當?shù)美麆t主要包括基于受益人或第三人行為的侵害權益型不當?shù)美约盎谧匀皇录头梢?guī)定的非給付不當?shù)美?,對于前者,“無法律上的原因”的結果責任應由受益人承擔,因此時權益變動是在何種情況下和基于何種原因發(fā)生均屬受益人所支配的空間領域;而對于后者,受損人只要能證明事件的存在和法律規(guī)定具體要件的存在,即可推定“無法律上的原因”成立。、
不當?shù)美?受損人 舉證責任分配
案例1:甲系乙姐夫。甲于2000年通過郵局向乙郵匯3萬元。甲稱上述3萬元系其在外地做生意所賺,因老家無其他親人,故匯給乙,由其暫為保管。乙則稱甲曾于1998年向其借款3萬元,因系親戚,當時并未出具借據(jù),上述郵匯的3萬元系甲歸還其借款。甲起訴,請求判令乙返還不當?shù)美?萬元。除甲提供了3萬元的匯款憑證外,雙方均無其他證據(jù)材料。
案例2:甲于2015年5月向乙賬戶匯入10萬元。甲稱因誤以為乙賬戶為自己賬戶,才錯誤向乙匯款。因向乙追討遭拒,甲請求判令乙返還不當?shù)美?0萬元,并支付相應利息。乙則辯稱,上述10萬元系甲代他人向乙支付的房屋租金,故不同意返還。雙方除口頭陳述外,均無他據(jù)。
案例3:甲在建行申請了一張信用卡,并開通了網(wǎng)上銀行和手機銀行業(yè)務。翌日,該信用卡中的2萬元被乙通過手機銀行轉(zhuǎn)賬的方式轉(zhuǎn)入乙的借貸卡中。甲以不當?shù)美麨橛?,要求判令乙返還2萬元不當?shù)美睢?/p>
不當?shù)美谖覈鳛橐豁椗c契約、侵權、無因管理并列的債之發(fā)生的重要制度,源于《民法通則》第92條的規(guī)定?!睹裢ㄒ庖姟返?31條雖有所補充,但關于不當?shù)美囊?guī)定仍過于簡單,這也直接導致其在適用中存在很多模糊地帶,其中最重要也是分歧最大的是其舉證責任分配的問題,即對不當?shù)美臉嫵梢墒芤嫒诉€是受損人來承擔證明責任。
通說認為,不當?shù)美麡嫵梢兴模海?)一方獲得利益。(2)一方利益受損。(3)一方獲益與另一方受損間存在因果關系。(4)無法律上的原因。對于不當?shù)美那叭齻€構成要件,應由受損人承擔舉證責任,應無疑義。對于第四個要件即“無法律上的原因”應由誰舉證,則存在很大分歧。
結合上揭?guī)讋t案例,關于“無法律上的原因”應由誰舉證,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應由受損人(即原告)舉證。其理由是,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及《證據(jù)規(guī)定》第2條所確立的“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受損人作為原告,應就其主張的不當?shù)美乃袠嫵梢袚C明責任。
第二種觀點認為應由受益人(即被告)舉證。理由一,“無法律上的原因”系消極事實,受損人無法舉證,故應由受益人承擔舉證責任;理由二,從不當?shù)美贫群馄疆斒氯死娴脑O計初衷看,受益人收到他方給付的利益,應說明其接受的依據(jù);理由三,受益人接受給付的原因等相關證據(jù)一般掌握在其自己手中,其離證據(jù)較近。
第三種觀點認為應根據(jù)不當?shù)美木唧w類型具體研判。區(qū)分給付不當?shù)美头墙o付不當?shù)美罢邞墒軗p人承擔舉證責任,后者則應由受益人承擔舉證責任。
以案例1為例,根據(jù)上述第一種觀點,乙對收到甲3萬元匯款并無異議,其現(xiàn)提出該款項系甲歸還之前的借款,但未能提供證據(jù)證明雙方間借款法律關系的存在,在甲對乙之抗辯不予認可的情況下,對乙之答辯意見不予采納。然甲亦未能提供證據(jù)證明向乙匯款“無法律上的原因”。在甲無法證明“無法律上的原因”、乙亦未能證明“有法律上的原因”時,應根據(jù)“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判令甲承擔敗訴后果。根據(jù)第二種觀點,由甲來證明“無法律上的原因”這一消極事實,概無可能,與法律系公正與善良之術的本來之義相悖。相反,乙作為接受甲之給付一方,應對接受給付的原因及當時的具體情形作出說明。在乙未能提供證據(jù)予以說明的情況下,應承擔相應敗訴后果。
在對上述幾種觀點進行辯析之前,需要明確本文所探討的舉證責任分配,指向的是“是否具有法律的原因真?zhèn)尾幻鳌钡那闆r下,敗訴結果由誰承擔的實體規(guī)則的預設(即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簡稱結果責任),即“舉證責任分配”形式上是一個程序和證據(jù)問題,實則是實體權利的合理配置和司法正義的實現(xiàn)問題,明確這一點,方可避免顧左右而言其他。
對于上述幾種觀點,筆者基本認可第三種觀點,即區(qū)分給付不當?shù)美头墙o付不當?shù)美染唧w類型,考量距離證據(jù)的遠近、證據(jù)保留的便利性、證明的難易、法律秩序的穩(wěn)定性(即占有關系原理)以及有利于權利保護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分配。但第三種觀點仍有可臻完善之處(即存在不當?shù)美兕愋突匾?/p>
給付不當?shù)美且蚴軗p人的給付行為而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其“給付”乃指有意識的、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人的財產(chǎn)。[1]給付的法律原因一般為消滅債權、取得債權或贈與,而缺乏這些法律原因而給付利益導致給付不當?shù)美?。?]而非給付不當?shù)美捣腔谑軗p人的給付而生的不當?shù)美?。其發(fā)生或基于行為、或基于法律規(guī)定、或基于自然事件,各不相同。
給付和非給付不當?shù)美?,其功能分別為矯正欠缺正當法律原因的財產(chǎn)轉(zhuǎn)移以及保護財產(chǎn)變動和歸屬的穩(wěn)定性。就舉證責任分配而言,上述區(qū)分有助于辨別財產(chǎn)權益變動之事實在誰控制之下,有助于評判受益人保有給付之利益是否正當,進而研判舉證責任應由誰承擔,此即不當?shù)美愋突谄渑e證責任分配的現(xiàn)實意義所在。
不當?shù)美e證責任的類型化建立在不當?shù)美愋突幕A之上。而對于不當?shù)美念愋停稍诮o付不當?shù)美头墙o付不當?shù)美@一最基本的類型化基礎之上,進行再類型化,以期對相應舉證責任的類型化分析提供更微觀的參考。給付不當?shù)美哪康脑谟诔C正其欠缺給付目的的財貨變動,可細分為自始欠缺給付目的、給付目的嗣后不存在和給付目的不達三種。非給付不當?shù)美哪康脑谟诒Wo財貨的歸屬,可根據(jù)其發(fā)生事由分為基于行為、基于法律規(guī)定和基于自然事件三種。
(一)給付不當?shù)美?/p>
關于舉證責任分配,羅森貝克提出的法律要件分類說是我國學術界的通說(《證據(jù)規(guī)定》第5條即是以此說為依據(jù)),但在審判實踐中為兼顧個案正義,有必要通過待證事實分類說(尤其是其中的消極事實說)對法律要件分類說進行適當修正。[3]依據(jù)萊昂哈德的待證事實分類說,主張積極事實者應當承擔證明責任,主張消極事實者不承擔證明責任。此亦為第二種觀點主要的理論支撐。然而“無法律上的原因”必定是待證事實分類說中的“消極事實”嗎?
消極事實說源于羅馬法“為主張之人有證明義務,為否定之人無之”的原則,將待證事實分為積極事實和消極事實。所謂消極事實即否定事實,即主張不存在某種事實。就給付不當?shù)美?,其所謂給付,應具雙重目的性,進而強化其兩項功能,一是以給付關系界定不當?shù)美碾p方當事人;二是根據(jù)給付目的是否達成界定是否“無法律上的原因”。[4]給付不當?shù)美盁o法律上的原因”表現(xiàn)為給付目的的欠缺,形式上雖似“消極事實”,卻可轉(zhuǎn)為積極事實(如作為給付原因的合同不成立、被撤銷、被解除等事實均系具備一定條件方能構成的積極事實),應由受損人承擔舉證責任。如簡單將“無法律上的原因”歸為消極事實,而將其舉證責任分配給受益人,往往會導致裁判不公。比如借貸關系中,借款人通過銀行轉(zhuǎn)賬向出借人歸還了借款,出借人因收到借款而將借據(jù)歸還借款人。若借款人提起不當?shù)美V,主張上述轉(zhuǎn)賬之款項系錯誤匯款而要求出借人返還,則按照上述分配原則會導致錯判(可參案例1)。此外,在給付不當?shù)美?,給付者乃是使財產(chǎn)發(fā)生變動的主體,控制財產(chǎn)資源的變動,由其承擔舉證困難的危險,實屬合理。[5]
案例1為典型的給付不當?shù)美?,屬給付目的嗣后不存在(基于甲單方意思表示——領取保管物)的給付不當?shù)美?。甲基于自己原因而為給付,而給付是有意識地增加他人財產(chǎn)的行為,要么清償債務,要么直接創(chuàng)設一種債的關系(如保管),總之必有其目的和原因。甲作為使財產(chǎn)關系發(fā)生變動的主體,親歷或了解財產(chǎn)資源變動的原因,以及轉(zhuǎn)移原因消失的法律事實,控制著財產(chǎn)資源的變動。結合當事人距離證據(jù)的遠近、對財產(chǎn)變動的支配能力以及占有關系原理(即占有具有權利正當性推定的效力)等因素,甲對乙占有現(xiàn)狀的否定評價建立在否定自身轉(zhuǎn)移財產(chǎn)行為的基礎之上,應提供相應證據(jù)。甲未能提供證據(jù)證明給付目的的欠缺,在是否“無法律上的原因”真?zhèn)尾幻鲿r,應承擔舉證不利的法律后果。此外,如甲所言,甲乙雙方在糾紛發(fā)生前存在特定的基礎法律關系(保管),只是后來因該基礎喪失才導致受益人獲利沒有合法依據(jù),該事實系積極事實,由甲來舉證并無不妥。
(二)非給付不當?shù)美?/p>
在給付不當?shù)美?,導致?lián)p益變動的主體單一,均基于受損人自己的意思表示,故在給付不當?shù)美校軗p人行為及其真意產(chǎn)生的詳細背景,可為其承擔“無法律上的原因”的證明責任提供堅實基礎。而非給付不當?shù)美洚a(chǎn)生事由更加復雜,導致?lián)p益變動的主體更加多元,應區(qū)別對待。具體以財產(chǎn)權益變動之事實在誰控制之下為準,可分為因受損人行為導致的非給付不當?shù)美头且蚴軗p人行為導致的非給付不當?shù)美?/p>
1.因受損人行為導致的非給付不當?shù)美?/p>
基于相同理由,此種非給付不當?shù)美呐e證責任分配與給付不當?shù)美鞠嗤?。案?所揭的錯誤匯款即屬典型的因受損人行為導致的非給付不當?shù)美?。甲并無給付的意思表示,僅因自身“錯誤”致乙獲益而自己受損。但由于財產(chǎn)的變動仍是基于受損人(甲)的行為,受損人置身于財產(chǎn)變動的具體環(huán)境當中,對財產(chǎn)變動的原因等具體情形更為清楚,此時仍應由受損人承擔“無法律上的原因”的證明責任。甲可就自己意欲轉(zhuǎn)入的賬號與乙的賬號相似,以及自己在“錯誤”發(fā)生后采取的補救措施等具體情形予以舉證,以利于法官通過經(jīng)驗法則等對“無法律上的原因”形成自由心證。
2.非因受損人行為導致的非給付不當?shù)美?/p>
又可分為基于受益人(或第三人)行為的侵害權益型不當?shù)美?,以及基于自然事件、法律?guī)定的非給付不當?shù)美?/p>
(1)侵害權益型不當?shù)美ɑ谑芤嫒嘶虻谌诵袨椋?/p>
侵害權益型不當?shù)美麡嫵梢兴模阂环揭蚯趾λ藱嘁娑芤?;他人受有損害;損益之間有因果關系;無法律上的原因。因侵害權益型不當?shù)美小盁o法律上的原因”確很難轉(zhuǎn)化為積極事實(近乎于實質(zhì)意義上的“消極事實”),造成受損人舉證困難,且法律對侵害權益型不當?shù)美旧砑匆炎鞣穸ㄐ栽u價,故受損人只需證明前三個構成要件的存在,可推定第四個要件即“無法律上的原因”成立(侵害歸屬于他人的權益內(nèi)容而受利益,缺乏正當性,即構成“無法律上的原因”),除非受益人能夠證明“有法律上的原因”,否則應由受益人承擔舉證不利的法律后果(即將結果責任分配給受益人)。因為原本屬于受損人的利益,現(xiàn)在卻屬受益人,在當事人事先無合意的情況下,這種權益變動是在何種情況下和基于何種原因發(fā)生,應當屬于受益人所支配的空間領域,[6]由受益人舉證更為公平。
案例3是典型的基于受益人行為的侵害權益型不當?shù)美?。甲在舉證證明乙通過手機銀行從甲信用卡轉(zhuǎn)賬到乙的借貸卡后,原則上即可推定甲之受損和乙之受益無法律上的原因,除非乙能夠證明其轉(zhuǎn)賬行為有合法原因。
(2)基于自然事件、法律規(guī)定
基于自然事件的非給付不當?shù)美?,在舉證責任分配上與侵害權益型不當?shù)美邢嗨浦?,原告在舉證證明部分事實后,可推定“無法律上的原因”成立,被告如否認,則需證明“有法律上的原因”。如甲池塘之魚躍入乙之魚塘,甲僅需證明該自然事件實際發(fā)生,即可推定“無法律上的原因”成立。
基于法律規(guī)定的不當?shù)美蛲ǔ嶓w法對其構成要件及舉證責任已做明確規(guī)定,故其舉證應以具體實體法規(guī)定為準。如就添附而言,受損人需就混合、附合以及加工的行為提供證據(jù),即可推定“無法律上的原因”成立。
[1]王澤鑒著:《債法原理(第二冊):不當?shù)美?,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頁。
[2]洪學軍著:《不當?shù)美贫妊芯俊?,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頁。
[3]張江莉:《不當?shù)美小盁o法律上原因”之證明》,載《政法論壇》2010年第28期,第166-167頁。
[4]同(1),第38頁。
[5]姜世明:《論不當?shù)美麩o法律上原因要件之舉證責任分配》,載《全臺法律》2000年4月號。
[6]畢玉謙:《民事證據(jù)案例實務問題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473-474頁。
石學敏(1986-),男,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現(xiàn)為紹興市上虞區(qū)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