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夏炳文 汪家禮
>PLANT WORLD園林植物
山烏桕
文·圖 ◎ 夏炳文 汪家禮
圖片說明
1. 山烏桕的樹冠呈平頂狀
山烏桕學名Sapium discolor,又稱紅葉烏桕或野烏桕,屬大戟科、烏桕屬喬木或灌木,高可達6~12米,主要生長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及貴州。常生于山坡或山谷林中,喜深厚、濕潤的土壤,但不耐水濕或鹽堿,在上海地區(qū)種植較少。山烏桕是一種很好的綠化樹種,其樹冠開張呈平頂狀,而烏桕的樹冠則呈圓球狀。山烏桕樹葉濃郁,葉入秋后逐漸變紅,其艷麗程度不亞于丹楓,陸游古詩中有“烏桕赤于楓,園林九月中”之贊,在南方一些著名的風景區(qū)如江西龍虎山等,秋天的紅葉樹種中不少都是山烏桕。
2. 烏桕的樹冠呈圓球狀
筆者于2004年10月從江西龍虎山采回少量山烏桕種籽,2005年春季播種,當年獲得山烏桕小苗80多株。但從引種初期生長情況來看,山烏桕實生苗對上海地區(qū)的土壤等立地條件不太適應,主要表現(xiàn)為生長緩慢,一年生小苗平均高度僅30多厘米,而且病害多,冬季易凍。至2007年過冬后僅剩10多棵,而在上海,同科、同屬的鄉(xiāng)土樹種烏桕卻育苗容易、生長快、適應性強。2008年春,筆者試用烏桕小苗作為砧木,從3~6月的不同時間段,采用多種嫁接方法嫁接山烏桕,經(jīng)多次試驗后,發(fā)現(xiàn)從3月底到4月下旬嫁接的成活率較高。從2010年春天開始,正式采用嫁接方法批量繁育山烏桕,至今已培育山烏桕樹(苗)近千株。
由于選用了鄉(xiāng)土樹種烏桕做砧木,嫁接后的山烏桕在生長勢、生長速度上明顯改善。嫁接當年,山烏桕高生長平均可達1米以上,如果砧木粗壯,則當年生嫁接苗高生長可達1.5米以上,而且在抗病蟲和抗凍性方面也明顯增強。據(jù)2014年春調查:2009年嫁接培育的山烏桕高已達5.0~5.5米,蓬徑4.0~5.0米,平均胸徑8.9厘米,其中最大的山烏桕胸徑有12厘米,2014年春已經(jīng)用于上海長興島的工程綠化。2013年春筆者所在的上海聚隆綠化發(fā)展有限公司還用嫁接的山烏桕在安徽南陵的基地(丘陵地)營造了一片山烏桕林,目前長勢良好。而聚隆公司在奉賢基地從2005年春引種至今已整整10年有余的山烏桕實生樹,目前僅剩3棵,其中最大樹高3.3米、蓬徑3.0米、胸徑7.3厘米;最小的樹高只有1.6米、蓬徑1.2米、胸徑僅2.2厘米。
3. 11月,上海奉賢山烏桕的秋葉紅艷
經(jīng)觀察,在上海,嫁接山烏桕從9月下旬起,葉色逐漸轉紅,至11月中旬葉(紅)色最佳。山烏桕從11月初起逐步落葉,約至12月初樹葉基本落完。
圖片說明
4. 上海長興島-長江隧道出口栽種的山烏桕
山烏桕嫁接最好選用1~2年生的小烏桕作砧,砧齡稍大一些也可,但砧木粗度以直徑在1~3厘米最佳。在離地高10厘米左右截砧嫁接,砧木粗的也可以稍高一些。視砧木粗細情況可以采用切接、腹接、切腹接和撬皮枝接等不同嫁接方法。砧木下部很粗的可以用高接法,嫁接高度在1.0~1.3米左右。嫁接最佳時間以砧木樹液開始流動但芽尚未萌動時。經(jīng)多年實踐,上海南郊,山烏桕嫁接時間在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均可。在有些年份中,山烏桕小枝芽萌動較早,如準備用作接穗時可以先剪下后沙藏,待需用時取出,不影響嫁接成活率。
5. 栽種于安徽南陵-聚隆茶林基地的山烏桕12月時的風采
山烏桕嫁接后要注意經(jīng)常除萌,及時松綁。山烏桕嫁接苗的生長過程及生態(tài)習性和烏桕相似,如側枝生長常強于頂枝,所以育苗過程前期應采用適當密植,及時剪除或回縮側枝以及增施肥料等栽培措施,以促使頂枝生長,培養(yǎng)通直樹干。據(jù)觀察本地嫁接山烏桕樹苗一年亦有春、夏、秋三次抽梢習性,其中秋梢木質化程度較差,易凍,枝條頂部或先端常經(jīng)冬枯死。因此在8月底、9月初以后應盡量不施或少施各種肥料,以控制生長,促其提早木質化。嫁接山烏桕樹苗移栽宜在春暖萌芽前后進行,最好是帶土球移栽,成活率很高。嫁接成苗后經(jīng)2~3次疏移培育,即可獲得樹干比較通直的山烏桕,可供園林綠化之用。
山烏桕和烏桕的主要區(qū)別
夏炳文 上海聚隆綠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工程師,長期從事苗圃、造林工作,從事杉木、馬尾松、桉樹、烏桕等造林綠化樹種的引種、馴化、選育及生產(chǎn)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