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一 郭承育
《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指出:“為化學教師創(chuàng)造地進行教學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機會,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引導教師不斷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是高一年級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jié)第一課時中的核心內容,選擇這一部分的原因之一在于這是學生從初中已學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以及四大基本反應類型的基礎上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去重新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相關知識貫穿于高中化學學習的始終,因此對氧化反應概念的認識顯得尤為重要;除此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階段重新認識化學反應分類方式的核心部分,因此對于它的概念的講授對學生能否準確理解后續(xù)內容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一)通過展示、假設、提問、質疑等方式調動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的去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在氧化還原反應定義的導入過程中,筆者欲在教學活動中預留一些假設和質疑并在教學中進行驗證,如:初中化學反應方程式按照形式分為四大基本反應類型,難道所有的方程式都歸在這四種形式之內嗎;反應前后元素化合價變化與否能否成為化學反應分類的標準等等。這些質疑和假設都要在接下來的實際教學中得到印證。筆者設計意圖在于該定義的提出與初中學習的內容關聯性很大,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去認識該定義會更為順暢,前后銜接更為流暢,學生從內心接受更快,知識體系的自我建構會更加的完善。
(二)運用多種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意識
新課程實施后,高中課程相對初中課程而言,無論是在課程設置的數目、難度上,作業(yè)習題的容量和難度上都要上一個臺階,這勢必會導致學生被動的“學習”,這與課程標準上強調的自主學習相違背。在這其中學生缺乏對課程內容的深刻理解和反思,究其原因在于:之前的傳統教學更多的讓學生被動接受新知識而并非從學生的認知發(fā)展以及與舊知識的聯系的角度出發(fā),造成教師教的累,學生學的苦的怪狀,因此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顯得尤為重要。
(1)在講授這一課時之前,筆者已經了解到學生對于初中學習的化學反應基本類型有一定的掌握,因此,筆者在課前的導入中引入了四個方程式目的是讓學生用初中知識判斷下列反應屬于哪一種基本反應。分別是:①2Na+Cl2=2NaCl;②CaCO3=CaO+CO2↑;③H2+CuO=Cu+H2O;④HCl+NaOH=NaCl+H2O。設計意圖:讓學生從分類的角度重新認識學過的化學反應,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根據初中學習的化合價部分的知識標注反應前后元素化合價變化的情況。設計意圖:為接下里的教學做鋪墊,讓學生主動的找尋前后化合價變化與否從而在教師引導下發(fā)現規(guī)律。
(3)筆者在此時留下疑問:初中所學的四大基本反應類型是否能包含所有的化學反應類型呢?設計意圖: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對是非的判斷會促使他們更加慎重的思考。
(4)筆者提出初中常見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如下:Fe2O3+3CO=2Fe+3CO2
讓學生判斷該反應是否屬于四大基本反應類型,并讓學生驗證上述假設是否成立。設計意圖:該反應是初中常見反應,根據初中所學知識,該反應并不屬于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之一,即推翻了四大基本反應可以涵蓋所有的化學反應類型這一偽命題;同時自然使學生趨向于尋找如何將所有的化學反應能集中分類的方法這一問題上來。
(5)讓學生觀察之前標注的化合價,使學生觀察元素反應前后化合價變化與否,通過觀察對比可知有些反應前后元素化合價不會變化,有些則會變化,而且有升又有降。設計意圖:學生從初中知識發(fā)現化學反應前后的元素化合價無非是兩種,一種不變;一種是有升有降,學生可以此作為劃分標準去劃分所有的化學反應為兩類,并且學生據此可以給氧化還原反應下定義。
⑴筆者請學生從形式上給氧化還原反應下定義。設計意圖:學生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是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開始的,化合價的變化屬于較為直觀、明顯的特征,以此下定義對學生的認知有促進作用
⑵筆者請學生從本質的角度給氧化還原反應下定義,設計意圖:化合價變化的本質是電子的得失或者轉移,這部分知識可以通過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得知,基于此讓學生從本質的角度提定義是不困難的,也是符合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規(guī)律的。
⑶初中已經接觸過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了,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如何定義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對比高中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找出初中定義的局限性。設計意圖:對概念的進一步升華,而且使學生清楚化合價有升有降是同時存在的。
教學的策略和方法有很多種,反思性教學策略要求教師要時刻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根據不同的課時內容和學科特點制定相應的策略,從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著手,將學習的主動權轉移到學生手中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1]王瑾瑜.高一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反思性學習能力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2011.
[2]周海川.反思性學習能力在數學教學中的培養(yǎng)途徑[J].學科教學,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