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珍
如何確定農藥的施藥適期
劉萬珍
農藥適期施用,不僅可以節(jié)約農藥,降低成本,而且能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藥物殘留,有效控制病蟲危害,保護天敵,維持田間生態(tài)平衡。在確定施藥適期時,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對于害蟲來說,害蟲盛發(fā)期可以是卵孵盛期、幼蟲盛發(fā)期和成蟲盛發(fā)期,究竟在哪個時期施藥,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原則上要掌握害蟲的生活習性,在最易殺傷害蟲,并能有效控制危害的階段進行。如防治粘蟲,在卵塊孵化的高峰期噴藥,雖對已孵化幼蟲防效良好,但對后期孵化的幼蟲并不一定見效,而當幼蟲3齡高峰時,噴施藥劑,一次防治即可解決害蟲問題。又如,防治棉鈴蟲時,由于初孵化幼蟲在不長時間內就要鉆入蕾鈴內,若在幼蟲2—3齡高峰期用藥則效果就差,而在孵化高峰期前后用藥較為適宜。
防治害蟲時,一般應在害蟲3齡前的幼齡時期施藥,這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原因是:幼齡害蟲在3齡前體壁都很薄,體壁上還長了很多的微毛,微毛著生部位的表皮很薄,藥劑就很容易透過這一層,而且這時蟲體小、食量小、危害輕、活動范圍小,抗藥力弱,所以確定防治適期,應掌握在3齡前施藥,可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當害蟲達到4—6齡時,害蟲食量、體壁厚度均大大增加,體壁上微毛也沒有了,這樣藥劑就不容易粘附在體壁上和透過體壁,到達害蟲體內就比較困難,從而大大影響了殺蟲效果。而且,害蟲齡期增大后,蟲體內脂肪量也增多了,具有積存和分解許多農藥的作用。害蟲體內脂肪含量越高,這種作用就越明顯,抗藥性就越強。
在害蟲天敵對藥劑反應比較敏感的時期內,應盡量少用藥或不用藥,以保護天敵,維持田間生態(tài)平衡。比如,為保護寄生蜂,應盡量避開蜂的羽化高峰期、幼峰期、化蛹前期和初蛹階段施藥;對蜘蛛應避開優(yōu)勢種的孵化和激增期施藥;對蛙類則要避開蝌蚪和幼蛙期施藥。天敵昆蟲一般蛹期抗藥能力最強,施藥時應該選擇盛蛹期進行為宜。
施用除草劑一般應掌握在雜草敏感期用藥。對于以種子繁殖的雜草,幼苗和幼芽期對除草劑較為敏感,因此,這一時期往往是防除雜草的適期。當使用廣譜滅生性除草劑時,如草甘磷、克無蹤等,在雜草旺盛生長期較為敏感。如果防除春草、夏草時,在雜草盛發(fā)初期噴施最好。
對于病害來說,易感病的生育期都是防治適宜時期。如苗期最易感染立枯病,可在播種前用殺菌劑拌種或在苗期噴霧防治。
從有效控制害鼠密度來說,毒餌的投放宜掌握在鼠類斷食階段較好。試驗證明,春季滅鼠的效果最好,這是由于害鼠的冬貯食料耗盡,對毒餌攝食相應較多。
藥劑對植物的安全性是確定施藥適期的一個先決條件。在施用農藥時,要選擇作物對藥劑有較強抗藥性的時期噴施,以免引起作物藥害。如2,4-D丁酯宜在冬小麥分蘗末期到拔節(jié)期前施用,若在冬小麥拔節(jié)期后施用,則易使小麥不結實。
農藥的安全間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藥至收獲農作物前的時期,即自噴藥到殘留量降至允許殘留量所需的時間。在農業(yè)生產中,最后一次噴藥與收獲之間的時間必須大于安全間隔期,不允許在安全間隔期內收獲作物,以免農藥殘留超標,造成不良后果。如30%乙酰甲胺磷在蔬菜采收前至少7天不能使用;50%辛硫磷在蔬菜采收前5天不能使用。
(作者單位: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一路市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