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兩福
物理科學探究是指在教師的啟發(fā)和指導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驗證或探索一些物理規(guī)律,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過程。它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也是教師給學生設疑,引導解疑,揭示物理現象與本質的一種教學方式。
一、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較差的原因
農村受“應試”教育影響大;平時“嚴格管理”;要求學生“認真聽講”加之客觀條件的限制,創(chuàng)新活動開展少;以保證學生學會為目的,思維活動受阻。
受封建殘余思想的影響,很多學生“文靜”“循規(guī)蹈矩”,自然創(chuàng)新能力也無從談起。
在農村新的“讀書無用論”有所抬頭,一些學生和家長認為念書花大錢,沒背景,到時找不到工作;而念不好書,照樣掙大錢,所以部分“學困生”對學習無興趣,厭學的多。
農村教師素質較低一些。
二、在農村物理教學中開展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科學探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有課堂內的探究活動,也可以有課堂外的家庭實驗、課外興趣小組、社會調查等探究活動。各種形式的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既有利于系統(tǒng)、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又能使物理教學形式多樣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經歷科學探究活動,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
精神。
三、農村初中物理科學探究的教學模式
科學探究模式是以現代教育理論、心理學理論和活動教學理論為依據所構建的新的教學模式,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下面以探究“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教學為例加以說明。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用掛圖向學生展示:一幅是有倒影的桂林侗族的風雨橋;一幅是跳舞的女孩在練功鏡前矯正姿態(tài)……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現象?
生甲:早上起床在梳妝鏡前梳頭。
生乙:池塘中的樹。
……
師: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桌面上的平面鏡,看看你們有什么發(fā)現?大家可以從外形、構造、成像特點等方面進行觀察。
學生仔細觀察平面鏡。
2.進行猜想
師:同學們觀察以后,對于平面鏡成的像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生甲:像的大小和物一樣大嗎?
生乙: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嗎?
生丙:平面鏡是如何成像的?
……
3.設計實驗
師:要證明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怎么辦?
生:實驗探究。
師:請大家根據剛才的觀察,寫出你認為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根據你的假設,思考你該怎樣選擇桌面上的器材進行研究,記錄實驗的數據和現象,歸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下面按小組進行實驗探究。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選擇器材,進行實驗探究。
教師巡視。指導探究,答疑解困。
……
4.分組實驗,得出結論
實驗時應對實驗能力較差的學生作必要的指導,要求學生把實驗的數據記錄好,隨機抽樣幾組實驗數據,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分析數據的合理性,并引導學生尋找規(guī)律,得出正確結論。
師:好,實驗做完了,大家用幾分鐘時間進行交流,每一小組派一個同學發(fā)言,說明你用什么方法探究,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生甲:我們用了兩個棋子,一個棋子A放在薄玻璃板前的格子紙上,移動另一個棋子B,使它和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像和物體一樣大,然后數A和B到鏡前的格子數一樣,說明距離相等。
生乙:我們本來認為近大遠小,可是我們發(fā)現棋子A放在玻璃前不同遠近的地方,B棋子總可以和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像和物始終是一樣大。
生丙:我們在棋子A的中心位置用筆畫了一個點,在棋子B的中心位置也畫了一個點,把兩個點用線連接,用直角三角板量度,發(fā)現兩個點到玻璃的距離相等且垂直于玻璃,說明物像等距,且物像連線與鏡面垂直。
師: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實像,還是虛像?怎么驗證?
思維點撥:實像會成在光屏上,虛像不會成在光屏上。
生:用光屏放在棋子B的位置,看能否觀察到棋子A的像。
師:大家動手實驗,并說說你的結論。
生: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因為光屏上承接不到像。
師: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歸納、總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生: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與物體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5.結論應用
組織學生討論生活中的平面鏡成像現象,體現“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四、農村初中物理科學探究應注意的問題
1.開展科學探究應循序漸進
農村初中生知識面比城市學生窄,見識少,探究能力比較弱,在探究過程中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和困難,有時教師一時也難以回答。因此科學探究由簡單到復雜,探究要求從低到高,探究因素由少到多,可以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完全以填空的形式出現,這便于學生把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要探究的內容聯系在一起進行思維,從而降低探究的難度,達到逐步教授學生探究方法和培養(yǎng)探究能力,隨后由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漸漸向學生獨立探究過渡。
2.科學探究活動應面向全體學生
小組合作和合作學習是開展科學探究的主要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每個學生都應成為科學探究活動的主人,真正參與進去。教師作為科學探究活動的引導者,應充分尊重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寬松的活動氛圍。特別是“學困生”,應多表揚少批評,讓他們能學有所得;應鼓勵探究能力強的學生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對探究能力較差的學生要提供適時、必要的提示和幫助,通過探究活動,應使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獲和成就感,都能體驗到科學探究中的樂趣和產生新的科學探究愿望。
3.科學探究應突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學探究的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啟發(fā)學生找到最優(yōu)方案。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引導學生積累實驗設計方案,使學生勤于動手、樂于探究,逐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李安發(fā).初探農村中學物理探究式教學的有效實施[J].物理教師,2011(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