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濤
我們說要建設法治社會,那么,究竟什么樣的社會才稱得上是法治社會呢?換一句話說,法治社會應當具備哪些基本特征?這雖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目前通行的觀念認為,法治社會至少應當具備以下四大特征:
良好的法。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一書中說:“法治應包括兩重含義:已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庇纱丝梢姡瑤浊曛暗南荣t就已經(jīng)認識到“良法”對于實現(xiàn)法治的基礎性作用。只有法律是好的,是正義的,是科學的,是代表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社會公眾才會信服、尊重并且維護它,推行法治才會有“群眾基礎”。
法治政府。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道理同樣適用于守法。政府守法,老百姓也會循規(guī)蹈矩;政府不依法辦事,吹歪風,老百姓也有樣學樣,整個社會就必然是一派亂象。因此,要建設法治社會,政府首先必須依法辦事,才能給老百姓樹立一個榜樣。政府必須首先尊重法律,法律才有權威可言,才能發(fā)揮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支配性作用。一般說來,法治政府包含以下含義:一是政府必須是一個有限政府,政府的各個機構(gòu)、部門必須依法設立,擁有的職權必須嚴格限制,那種“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的政府,與法治社會是格格不入的。二是政府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也就是說,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授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嚴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行使權力,而不能恣意妄為。
獨立、公正的司法機構(gòu)。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維護法治的最后一座堡壘。司法機關必須相對獨立,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而不是上級的指示處理案件,不能聽任某些領導批條子、打招呼,處理案件的結(jié)果不僅不能被領導人的意志所左右,也不能被輿論和所謂的民意所裹挾,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案件處理的公平公正。司法機關對外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自身則應該做到公正。一是要求法官和檢察官不能辦人情案、關系案,不能貪贓枉法,在辦案時要鐵面無私、執(zhí)法如山;二是要求法官和檢察官提高綜合素質(zhì)和業(yè)務能力,確保每一起案件都嚴格按照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和法治的根本精神得到正確處理。
全體公民的守法意識。法治對于全體公民來說有三個層面的要求,即學法、守法、護法。學法,即學習法律知識,掌握一定的法律技能,學會用法律的眼光看待各種社會現(xiàn)象。守法,即依法辦事,既要誠實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也要充分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護法,則是一種最高的境界,是站在整個社會共同體的立場上,捍衛(wèi)社會共同體的利益,捍衛(wèi)法律的尊嚴,堅決反對、制止針對他人和整個社會共同體的不法行為。
以上四要素不僅是法治社會的支柱,也是法治的試金石,通過檢驗四要素的狀況,就可以較為準確、客觀地評估一個國家的法治水平。
《張源薦自《法治,我們共同的生活方式》 ?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