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瑋
講到所謂的孝道,我想起了很多身邊的親朋好友。我認為他們非常孝順,甚至到了“太”孝順的境界。什么是“太”孝順?絕對不是你對你父母“太”好,而是你作為子女,有些事也實在想得或做得“太”多。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般情況下,爸媽的那本經最難念。他們通常是你比較親近、小時候幾乎沒離開過或是走得很近的長輩。和我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不一樣,爸媽不太會像祖輩那樣溺愛你,百依百順地看你的臉色。爸爸媽媽給予你的環(huán)境和教育,對你的后天培養(yǎng)也至關重要,并能嚴重影響你的個性,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我有很多朋友常會因為父母的緣故異常難過,比如爸爸有了外遇,被媽媽發(fā)現(xiàn)了,準備離婚了。有時孩子真的會像大人一樣,父母有了外遇,自己的心情也隨之跌入谷底。大家都有父母,小時候讓你最傷心的是什么?除了老師告狀,應該就是爸媽起沖突。甚至直到長大,搬出去住,這個影響依然存在,記憶中還會保留當時的情緒。
過去我有位女性朋友,對于父親有外遇并傷害媽媽的事情感到十分氣憤,說著說著就哭了,她真心希望他們要么就好好過日子,要么就直接離婚算了。雖然這種心情我很理解,可這是你能決定的嗎?難不成你熟讀爸媽的經到了可以幫他們決定怎樣過最幸福?爸媽的因緣,乃是內心的境界,你很難去理解。你都不喜歡父母指指點點教你怎么生活,那你作為晚輩,又有什么資格干涉他們呢?你要做的是“孝”,而不是“管”。這兩者我們年輕人時常會分不清,“孝”是為了對方,“管”是為了你自己。有時管不住時,我們就會內疚、自責。
大家都覺得和睦相處的家庭對孩子而言,是樹立了一個好榜樣,但事實是,一個不和睦的家庭同樣也可以成為一個好榜樣。為何這樣說?一個和睦的家庭也許在孩子眼里是理所當然的,而一個經歷家庭破碎的孩子,也許會真的懂得珍惜家庭,不會重蹈覆轍犯父母當年的錯誤。因此,孝順,更是一種美好。
雖然可以寫得頭頭是道,但這方面我做得也不是很好,年輕時讓父母操了不少心,也常常和母親起沖突。自己為人父母后,才體會到父母愛的無私,才真正懂得去珍惜這份情誼。
上面的這些大道理,我們很多人從小就在學,可在運用上,我覺得都有欠缺。我們這個年紀,至少20世紀80年代前期出生的同志們,現(xiàn)在基本都有家庭、有孩子,而更年輕的沒有成家的朋友們,還常常會受到父母的“壓迫”。我本來不想寫這段,可就在不久前,有個朋友將我父親的一段微博轉發(fā)給我,問我怎么看。下面就讓我們用我老爸的現(xiàn)實例子來談教育和孝道如何?那條微博的內容如下:
第一,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概念就是錯誤的,因為孩子的成功不是靠閃光點,而是靠長期的積累。第二,家長不要幫子女做決定,而是要替子女創(chuàng)造更多選擇機會,培養(yǎng)子女自己做決定。第三,家長要思考念本科的目的是什么?以經濟和管理為例,在內地念會和社會實際脫節(jié),出國學習無法應用到國內,家長千萬不要把讀書看成萬靈丹。第四,大學之前出國,英語比較容易上手,大學之后出國,中國口音再也改變不了。第五,家長不要把自己的遺憾強加在子女身上,自己沒做到的事情希望子女可以做到。第六,家長不要把自以為是的意愿強加在子女身上。例如,很多家長會告訴子女在國外讀書畢業(yè)后先工作幾年再回國,家長感覺這樣能夠學習國外經驗也能受到磨煉,可是沒有出過國的家長了解國外的經驗在國內基本沒用嗎?再舉例,親戚一個孩子考上大學小語系,家里親戚20多人開會研究要不要讀,但是這些親戚竟然沒有一個人讀過大學,我想問問這些親戚們知道小語系的前景嗎?
請問各位看完后有何感想?假設你是別人的父母,能如上述對待自己的孩子嗎?還是你會義無反顧地將你當初沒得到的強加于他?這個問題其實很難直接回答。在我兒子出生前,我整天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也買了不少有關好爸爸怎么當?shù)臅?。我們教育孩子的很多習慣其實就是我們父母當初教育我們的延續(xù)。
雖然受的是美式教育,但我是個在中國家庭長大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并沒有大家想的那么矛盾。我老爸始終覺得相對“散養(yǎng)”的孩子以后會比較有出息。我是個不折不扣的被“散養(yǎng)”大的孩子,不是因為父母愿意這樣培育我,只是當時條件實在不容許。也許在很多人眼里我是個成功的“散養(yǎng)兒”,可我并不那么認為。之前說了,我這個歲數(shù)的人在美國成長時正逢黑暗期間,到現(xiàn)在我仍然會寫信給很多高中和初中的同學,可收件地址并非是他們家,而是監(jiān)獄。這些朋友的家境、環(huán)境其實和我沒什么太大區(qū)別,可他們卻顯示了多數(shù)“散養(yǎng)兒”的結果。
小時候我在臺灣的眷村出生,也在那里生活過幾年,有幾年暑假還回去住過。和我一樣被“散養(yǎng)”的同輩有好幾十人,可真的能脫離那種生活的微乎其微。這幾年我偶爾會回去一趟,然后召集朋友們一起聚會。有時聽說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時,不得不感慨和珍惜我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有人在擺地攤賣面,愛人因病幾年前走了,留下了兩個孩子靠她一個人照顧,還有人現(xiàn)在靠搬家或送貨謀生。
我有一次覺得沒事做,便和搬家送貨的朋友一起干活,體力倒還能抗得住,可旁人侮辱的態(tài)度,確實很難忍受。記得當時幫別人搬家時,業(yè)主傲氣逼人:“那個沙發(fā)很貴的,摔壞了你可賠不起啊!”忙了一天,哥們兒送我回酒店。當時因出差拜訪一個臺灣大企業(yè),他們安排我在一家五星級酒店住下。朋友開著貨車送我進去時,被保安無禮地攔住。當我說我是住客時,那個保安笑嘻嘻地回了一句:“滾!”我被氣得咬牙切齒,也許因為當時還沒怎么接觸佛教,我竟氣得一夜未睡,感覺心里憋屈得慌。我并沒有嫌棄當年的好友,現(xiàn)在也并沒有繼續(xù)懷著痛恨的態(tài)度看待那個業(yè)主和保安,只是覺得很開心能有這種機會修行,讓我知道我是多么的幸運。
那些非“散養(yǎng)”或“圈養(yǎng)”的孩子,在很多人眼里也未必好到哪里去,但至少從概率而言,“圈養(yǎng)”和“散養(yǎng)”應當還是有差距的。每個“散養(yǎng)”的孩子都不好?未必,肯定也有優(yōu)秀的。每個“圈養(yǎng)”的孩子都好?更未必,敗家的多的是。那我們到底該怎么辦呢?佛教認為人生本就無常,你的業(yè)力牽引著你到現(xiàn)在的家庭,所以無論你是選擇性“散養(yǎng)”、真“散養(yǎng)”還是“圈養(yǎng)”,到最后,還是你的業(yè)決定了你的終點。不能生活不好的時候怪父母無能,也不能生活好的時候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因為這一切都在變化中。我不后悔出生在這個家,也不后悔選擇我當時選擇的所有路,不是因為我現(xiàn)在日子好過,而是因為我明理了。孩子,就是你可能留在世上最后的美好!
馮國偉摘自《尋找遺失的美好》
(東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