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眉
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zhàn)功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子孫。另外四位屬于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后期在穩(wěn)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自皇太極設(shè)立“鐵帽子王”制度始,經(jīng)順治、康熙、雍正數(shù)朝,“八大鐵帽子王”已名存實亡。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見王爵制度紊亂,遂對其作了重新審定,把王爵分為“軍功”和“恩封”兩部分。凡是戰(zhàn)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襲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遞降”,即每襲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將軍截止,從此劃清了“鐵帽子王”與一般王爵的界限。
首位禮親王為努爾哈赤次子愛新覺羅·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zhàn)四方作戰(zhàn)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首位鄭親王為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首位睿親王為努爾哈赤14子多爾袞
多爾袞因作戰(zhàn)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tǒng)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首位豫親王為努爾哈赤15子多鐸
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首位肅親王為皇太極長子豪格
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后因皇太極死后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fù)原封謚肅武親王。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首位莊親王為皇太極第5子碩塞
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首位克勤郡王為代善長子岳托
岳托是禮親王代善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zhàn),崇德三年,岳托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首位順承郡王為代善之孫勒克德渾
勒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zhàn)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首位怡親王為康熙皇帝第13子允祥
允祥是圣祖玄燁第十三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后,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年間,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首位恭親王為道光皇帝第6子奕訢
奕訢為道光第六子,咸豐即位后即封其為恭親王。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后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首位醇親王為道光皇帝第7子奕譞
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葉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后無嗣,其子載湉(葉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過世,其子載灃襲爵。
首位慶親王為乾隆皇帝17子嫡孫奕劻
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也是最后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光緒十年,被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慈禧死后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