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妹
摘要:思想品德課程從先秦時期開始至今發(fā)展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本文以宏觀的思想政治課程發(fā)展歷史為背景,以改革開放以來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為主要著手點,通過對課程標準的透析,與我們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效果進行對比。尋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并提出縮小差距的辦法。以真正實現我們所期望達到的課程目標。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課程目標;德育
一、“思”——改革開放以來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發(fā)展
自1981年開設思想品德課至今已有30多年。30多年前,既沒有教學大綱,也沒有教材;既沒有專職教師,也沒有教研員。而30年后的今天,這門課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得到不斷發(fā)展與完善。
(一)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正式設置
1981年教育部下發(fā)的《關于小學開設思想品德課的通知》實際上起到了教學大綱的作用,是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建設的指導性文件。
(二)名稱的轉變
1982年-2000年期間,小學改成為“思想品德”。從2001年開始,1~2年級稱“品德與生活”,3~6年級設“品德與社會”。
(三)教材的建設
1981年剛開設這門課的時候,幾乎沒有教材,教學大綱也沒有。1986年,國家教委委托8個單位編寫了6套六年制和2套五年制的教材,并于1987年審查后推薦全國使用。改革開放后,思想政治課的教科書主要有兩個發(fā)展時期。一個是文革結束到20世紀末,一個是21世紀以來的新發(fā)展。即使我們的教材編寫是在不斷向前發(fā)展著,但我們仍需不斷過濾,不斷進化,尋找真正適合小學生使用的教材。這是一個艱難而充滿挑戰(zhàn)樂趣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懈的努力。
(四)制度的發(fā)展
“文革”以前小學沒有政治課程。1968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第五年級開設政治課。1982年制定《全日制五年制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1986年制定《全日制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大綱》,2001年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修訂)》。
二、“想”——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2001年,在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教育部啟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頒布了義務教育20個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經過十年的改革,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經受了實踐檢驗,得到了充分肯定,課程改革取得豐碩成果,也發(fā)現了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問題。以下是2011年修訂后的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品德與生活課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分別為:情感與態(tài)度上、行為與習慣上、知識與技能上、過程與方法上四個目標。雖然每個方面僅僅就幾個字幾句話的簡單概括,但真正理解掌握以及運用好卻不是簡單的事情。這需要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三、“品”——小學思想品德課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析
思想品德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有著定向作用。而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學習對兒童的一生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問題還是存在的。
(一)存在的問題
1、忽視思想品德課的隱形價值,課程地位不突出
從城市與農村學校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總結出在農村及小城鎮(zhèn)的小學由于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的匱乏等物質上原因,他們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重視度明顯不夠。
2、教學形式重說教,輕體驗,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重視
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主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在講解課程理論的同時,可以讓學生親身去體驗,這樣可以更好的體會這節(jié)課所蘊含的道理。單一的教學方法必然遭淘汰,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上好這門課。
3、缺乏專職教師,重智育輕德育
在很多學校,在任課教師方面,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大部分都是由各班班主任或是語文老師代課的。有些學校認為,這門課沒有實際意義,可以從其他的課程中滲透一些思想品德的知識,沒有必要安排專職的教師來授課。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中,無論是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各種問題,不僅僅是如上所列。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值得我們去分析。
(二)原因探析
1、從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他們還沒有很好的適應這個角色的轉換,思想品德課程中的要求對于他們來說需要時間慢慢適應。
2、從學校、教師的心理來看,大部分的教師過分注重分數,注重升學,而忽視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時的課程設置、教學安排上都不將品德課置于重要地位。
3、從家長的心理出發(fā),現在很多小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不懂得關心別人,不懂得團結集體,不懂得奉獻。
四、“得”——探尋解決的辦法,縮小現實的差距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和目標的形成固然是傾力了太多的心血。但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想要真正做到這些真的很難。在實際生活中,還是與理想有落差的。現在我們需要集中力量,尋找解決的辦法,縮小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1、制定法律法規(guī),使小學思想品德課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在進行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安排、教學中,可以制定各種法律保障小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真正落實到課堂,對于擅自剝奪小學生獲取思想品德知識的學校、教師給予適當的懲罰。
2、國家提供經濟支持。在農村及小城鎮(zhèn)小學,由于教育資源有限造成的思想品德課程的不重視是可以控制的因素??梢愿觾A向于對資源匱乏學校的扶持,從物質上使得每個孩子都有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機會,實現真正的平等。
3、轉變觀念,加強重視。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要性已經在前文中提及,學校應該將思想品德課放在與語文數學等課程同等重要的教學地位,選擇有責任心、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專職的思想品德教師。
4、教科書內容多樣化,活用教材。在編寫小學思想品德教科書時,緊扣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的有機統一。
5、將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育與學校獨特的優(yōu)秀校園文化建設相聯系。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思想品德教育與校園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作者單位:海南省熱帶海洋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1、89、95頁
[3]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思想政治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第1、3頁
[4]楊文娟.品德課程中的資源整合[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第10頁